摘 要:新課程改革深入推進,對廣大教研員提出了更高要求。教研員應與時俱進,主動實現角色轉換,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教師專業化的引領者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建設者,帶領廣大教師應對新課程帶來的全新挑戰,促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新課改 教研員 新角色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c)-0118-01
20世紀50年代,隨著我國教研制度的實施,廣大教研員承擔著教學檢查和質量評估、研究教育、組織教學研究活動等任務,為新中國的農村教育教學作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時代發展,當前的教研制度在某些方面已不適應新時代農村教育的發展。必須主動適應新形勢下教育新要求,更新觀念,勇于承擔國家與時代賦予的重要使命和任務,實現由應試教育下傳統角色向素質教育下的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教師專業發展的引領者、課程資源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新角色的轉變。
1 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角色
新形勢下,一名合格的教研員應當是教師與研究員的統一體。教研員首先是一名優秀的教育者,更重要的還應是一名研究者,這就要求教研員要以一個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育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育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并對教研效果進行及時反思。國家教育部下發的《關于改進和加強教學研究工作的意見》提出了當前教學研究工作的四項任務,要求逐步形成民主、開放、高效的教研機制;認真研究課程功能、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時解決教學中的困難和問題,總結、推廣教學經驗,探索教學;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專業水平和中小學課程建設與管理能力。
面對這些任務,面對農村教育的現實情況,教研員的確責任重大,理所當然地做教育工作的研究者和教育規律的探索者。首先,教研員要樹立先進的教育思想,正確把握課程改革和教研的方向。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學習教育法規與課程標準,將國家課程意志與當前本地的教育改革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國家意志與教育實踐實施的紐帶。其次,教研員要養成勤學習、勤思考、勤總結的良好習慣,形成在研究狀態下工作的職業生活方式。在終身學習的時代,作為一名教學研究人員,更應樹立學習、研究的意識和觀念,只有學習、研究才能不斷促進自我成長,促進可持續發展。教研員要向“書本”學習,學習教育、心理和課程的基本理論,系統學習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論著等,通過學習理論為自身發展奠定寬厚的理論基石,從而更好地指導教育實踐。教研員要勤思考,要表現出對自己的教育實踐和周圍發生的教育現象的反思能力,要對日常的教育工作保持較高的敏感度和探索的習慣。教研員要勤總結,要善于將自身或基層教師的實踐經驗加以提升,發現教育現象本身所蘊含的規律,借以總結、推廣,使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并進一步引導教育實踐。
2 教師專業化的引領者角色
教師職業是一種專門化職業,教師是專業人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明確界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第一次從法律上確認了教師職業的專業地位。
教師專業化的實現需要國家和政府制定相關教育法律法規,加強教師教育培訓,提供經濟保障以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教師個人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善于學習、恒于研究、勤于反思、勇于實踐,從而促進教師專業化順利進行。而在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過程中,教研員應自覺成為引領者,具體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深入教學第一線,與教師交朋友。一線教師教學經驗豐富,但教育理論不足,常常面臨著教學中很多困惑的問題。要認真傾聽教師呼聲,虛心聽取教師的意見,與教師建立平等、互助的合作關系。及時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惑及所需,與教師們一起從問題開始研究,透過現象探討教學的規律,和教師共同感受日常教學中所蘊含著的教育哲理,體驗到通過行動研究所帶來的教學可喜的變化及學生發展的變化,從中獲得研究的成功感。第二,教研員充分利用教研室這個平臺,為教師間交流經驗、分享成果、展示自我以及相互學習提供便利。可通過多種形式的考研活動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比如在農村學校間開展分片聯研活動、團結某一專題交流、開展教師優質課評選活動等。第三,注重對教師的培訓。不僅注重對新教師的培訓,使他們迅速成長,由關注自己到關注學生;更要關注老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防止教師的職業倦怠,增強教師職業樂趣,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3 課程資源的建設者和開發者角色
課程資源是課程建設的基礎,它包括教材以及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學生發展的各種資源。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了課程資源的概念,特別強調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同時確立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級課程管理體制。這是課程管理上的一次重大變革,體現了課程權力由集權到分權的轉變,課程的權力由中央逐步下放到了地方和學校。這就要求教研員不能只是課程實施的執行者,還要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第一,廣大鄉村教研員要具有強烈的課程開發意識。要改變以往學科本位論的觀念和消極被動執行的做法,充分利用有利條件,結合本地實際,與一線教師合作共同研究開發地方課程。要將《綱要》與當地育發展實際相結合,挖掘地方特有的課程資源,并制定指導意見,引導學校有目的地實施地方課程。
第二,教研員要了解和掌握各個層次的課程內容(包括國家層次、地方層次、學校層次、課堂層次和學生層次)及其關系。教研員應鼓勵教師創造性地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結合教育實際主動生成課程內容,使教學有生命力。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在學校、在課堂實施中不斷增值、豐富和完善。
第三,要充分利用當地資源,通過多種途徑開發課程資源,比如通過社會調查、審查學生活動、研究學生情況、借鑒校外資源等,同時要重視老師、學生、教學過程等幾種重要的課程資源。總之,農村教研員要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結合本地區需要和資源優勢,適當補充本地區鄉土資源,促進課程資源開發,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新形勢下,廣大鄉村教研員們必須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增強服務意識,自覺實現角色轉換。作為農村課程改革的生力軍,教研員角色的順利轉換必將推動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進一步促進鄉村教育教學新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良華.怎樣做“校本教學研究”[J].人民教育,2003(5):32-34.
[2] 崔允漷.論教研室的定位與教研員的專業發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9(8):4-8.
[3] 魏本亞.論新課程背景下教研員角色的現代轉換[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5(1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