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在本校已經轟轟烈烈地搞了近三年了,作為一線的教師,在這種強大的沖擊波的沖擊下,到處聽的看的都是課程改革的新經驗新看法,為此筆者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并得出了以下幾點看法,供大家討論。
關鍵詞:新課改 主動性學習 新教材 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c)-0119-01
回顧這兩年的課改經歷,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發現新課改確實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如:課堂氣氛越來越活躍,上課身心分家“開小差”的人數減少了,學生思維比以前活躍了;師生間距離拉進了;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更加主動、投入、有個性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越來越靈活;學習越來越積極、越主動,應該說教學方法比以前確實更加讓學生容易接受了。
1 詞匯增多了,熟記單詞成了學生學英語的第一難題
新教材的單詞量大,增加了記憶任務,給本身就愛玩的初中生增加了勞動強度, 背不下單詞,自然就學不好英語。而初中學生心里問卷調查表明79.7%的學生最討厭背誦,20.2%的學生認為背單詞沒有困難(其中一半以上英語都是尖子生),1.1%的學生說怎么也記不住,記了還忘。新教材本身容量大,單詞多,如七年級上冊一共就有17個單元,包括預備篇三個單元。Unit1 My name’s Gina.有50新單詞、短語,人名就有18個。Unit8 When is your birthday?有55新單詞、短語,人名就有8個,其中表示月份的英語單詞字母多更是難以掌握。平均每一節課學生都要學十幾個生詞、短語,還要掌握一些交際用語、句型、知識點。有些內容不太貼近農村學生生活實際,如運動方面,較多的談到tennis、baseball等,這些離農村學生的生活太遠了。教師如果逼著學生記,勢必使學生學習英語產生厭倦,設置放棄英語學習,如此一來,勢必影響了學生的興趣,增加了學習的難度,時間一久,學生學過的東西雖多,但越來越多的單詞不會讀,句子不會說,上課合作、交流有困難,甚至聽不懂或不愿聽,他們“問題”一天天多起來,自信一點點變少了,導致很多學生過早就失去了學習英語的興趣,七年級下學期就開始兩級分化。
2 教材內容新了,許多中國人少見的國外事物初中學生興趣不濃
老教材內容陳舊,意識形態化,是新課程改革中進行教材更新的一個重要原因,新目標英語Go for it!吸收并采取了美國人在教育方法和教學理念上的不少優點,內容與現代生活接軌,摒棄了老教材中許多過時的東西,這非常適合現代孩子成長與發展的需要。但其中也不少內容筆者不太贊成,離孩子們生活的空間太遙遠,有些東西學生根本沒見過,日常生活中也不常見,學生興趣不濃。舉個例子來說吧!比方hamburger(漢堡包)、salad(沙拉)、pizza(比薩餅)等詞,來自農村的學生,絕大部分沒有見過,甚至連部分縣城的學生也沒見過,對自己毫不熟悉的東西感興趣不太可能。如果教師將其變為中國的餃子或面條,不就顯得通俗易懂了嗎?同時也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如果教師僅領學生紙上談兵,又怎么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學得牢固呢?
3 新教材改革步伐快了,教師卻顯得有點力不從心了
新教材的編寫與原人教版(中英合編)初中英語教材編寫相比具有理念新(新教材以任務型語言教學為編寫理念,使學生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完成任務目標,感受成功)、思路明(教材以話題為核心,以結構和語言功能為主線貫穿全書)、關注發展等特點,注重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將知識技能的獲得與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緊密結合在一起,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但畢竟課文里的具體的可操作的內容較少,教師在備課時需要自己精心編排方能授課,而教師手頭又沒有現成的資料或教學輔導材料可以利用,而且很多話題較新,教師處理起來確實有一定的難度,這一切增加了教師的備課難度。再加上每個單元相對獨立,不象以往那樣知識成體系,許多教師一時還不能完全適應。雖說教材只是一種教學資源,它所提供的只是一種教學的依據,不可認為教材呈現的,就是需要教學的,就是需要掌握的,就是評價學生的依據。但多數學生英語屬于“零起點”,教材一下子做如此大的改革,使教師和學生適應起來確有困難,不符合循序漸進的科學發展觀,而且改革現狀確實更多的是透出許多教師的無奈。
4 教材更新了,但管理者評價體制卻雷打不動
教學改革不光是一線教師的任務和使命,他的成功更重要的是管理者管理政策的強有力的支持。要提高教師的改革理念,首先要從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上得到根本性的轉變。但現實卻并不甚理想,許多管理者之片面追求教師的優質課的課堂花架子,自身改革素質不高,本身認識不到位,請看一位網友是怎么說的:“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評價理念理順了教學與評價(考試)的關系,使評價的內涵得到極大擴充,評價不等于考試,考試只是評價的手段之一。更主要的是要‘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但事實上,大部分的學校對教師教學水平的評價,都以其所教班級的考試成績作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標準。其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這樣的評價體系最易操作,簡單明了。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接踵而至了,由于評價教師只看學生筆頭考試的成績,只重考試結果,甚至把這作為教師評優的最重要的衡量標準,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敢完全放開手腳,按照新課改實踐建議中所提倡的那樣,組織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英語課程的要求而只能想盡一切辦法去提高學生的筆頭考試成績(而并非其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這樣一來,要想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也就難上加難了。管理者評價教師的尺度又直接影響著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教師在評價學生時,既不敢隨便體現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也不敢注重形成性評價對學生發展的作用,更不敢注意評價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由于中國的考試體制的存在,學校便不能把階段性評價作為主要評價標準,老師自然更無能為力了”。
作為中學一線的英語教師,個人的感想與憂慮,其實也是目前初中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亟待解決問題。筆者認為,新課改應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能好高騖遠,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深入教師與學生的實際,多方面考慮問題,因地制宜,了解城鄉差別,關注貧窮、落后、偏遠地區實際狀況,以“城市包圍農村”的戰略思想打持久戰,是我國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
參考文獻
[1]揚繼奮,史維芬.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3(4):46-47.
[2]王治閑,王翔.新課程標準實施過程中的難點及對策[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6(9):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