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價值?許多教師會向精品課看齊,事實證明這是一種躁動的表現,實際教學中應當杜絕這種浮躁的個人表演,以生為本,回歸理性課堂。
關鍵詞:精品課 課堂價值 躁動 理性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c)-0137-01
課堂價值乃教師永恒的追求,而課堂價值的體現在乎成效,構建一個高效課堂是每一個教師的職業理想。在苦苦追求課堂價值的道路上,我們常將精品課作為課的楷模而頂禮膜拜爭相效仿。所謂精品課,包括優質課、公開課、觀摩課、示范課、研究課、評優課等等,它是教師窮其智慧,以時光雕琢而形成的精華課,一時間大家都認為精品課便是創造高效課堂、最大限度的實現課堂價值的最佳途徑。
課堂價值的評價核心是什么?無論是專家還是普通教師都有一個基本共識:“能在較短的時間內(一堂課)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實現三維目標(目標質量越高課堂價值越大)”。為論證精品課究竟價值幾許,我做了具體的課堂實踐:將一節榮獲一等獎的歷史優質課錄像作為新課放給學生,結果,三維目標達成的質量很差。如果以大家認可的課堂價值評價標準來看,精品課未能產生較高的課堂價值,只能說是失敗。這樣的結果令我不得不反思:一堂精雕細鑿的精品課為何從“舞臺”上拿到普通課堂里便暗淡無光了?我深思熟慮后分析的結論是:都是躁動惹的禍!精品課被完全“異化”了:
1 思想躁動帶來“師本位”價值觀,務虛不務實
教師上精品課的目的往往與自身利益掛鉤,而學校往往也在刻意打造明星教師借以提升知名度創教育品牌,從學校到教師樂此不疲,這是浮躁的表現,本末倒置,由“生本位”變成“師本位”,為突出教師個人價值,一切設計以能充分顯示個人優勢為目的,很少考慮受眾的接受,課程的價值評價體系在精品課中偏離了方向。整堂課教師極盡煽情蠱惑之能事,完全變成了教師的表演課,整節課搭建的這個花架子煞是好看,可惜虛有余而實不足,充其量實現了授者的“個人價值”,受者卻深受其害。而課堂價值沒有實現或低效實現。教師不顧學生感受,拉著學生一遍遍的演練,攪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浮躁情緒在教師中暗流涌動,當然這也不能完全責怪教師,中國的教育體制使然。
2 以自我中心的運作帶來躁動的課堂表現
躁動的目的帶來的是躁動的課。在整節課的表現中,處處顯浮躁,比如:授者唯恐體現不出創新與特立獨行,將很簡單的問題復雜化、高深化,不考慮受眾的接受能力,反而弄巧成拙,偏離教學目標。有些教師為展示個人風采,極盡煽情之能事,常自我發揮,隨意拔高,不重視基礎。九成學生不是精英,很難有感而發,出現啟而不發的現象也就很容易解釋了。這使我想起了施蟄存先生,他在課堂上很少空發議論,重視知識積累,相信“閱歷多了感慨自然來”,要抒發便是一針見血,這便是厚積薄發。很多教師想要體現“學生主體”的現代授課方式,當并未激起學生產生議論沖動的時候,便程式化的讓學生群體討論,唯恐自己的課不“現代”。
“精品課”體現出的躁動情緒成就了教師,卻害了學生,浮躁之風實現不了課堂價值,理性回歸才是必然。所謂課的理性回歸,就是清楚一堂真正的好課根在哪里,知道不可妄自非薄而是審慎對待,強調的是“生本位”,以學生為中心設計課,重視基礎教育,基本功訓練。踏踏實實做人,真真切切上課,而非“做課”。只有理性回歸,才能除去浮躁,才能實現高效的課堂價值,我認為實現高效課堂價值的途徑主要有幾個要素。
2.1 認清受眾特質(備學生),理性設計課程
學生是上課的主體,即受眾,課的設計如何能讓學生吃透,必須了解學生的心智、年齡結構和個性特征、認知能力等,如果對學生研究不夠,沒有切合學生實際接受能力,縱然設計得再風光無限,學生也無法接受,也難實現課堂價值。例如,在總結近代史各派別時,針對初中生,我做了這樣的演示(圖示):頑固派維護清政府拒絕西化(雙眼緊閉);洋務派維護清政府技術西化(睜只眼閉只眼);革命派推翻清政府全盤西化(雙眼圓睜)。
我依據初中生的特點和理解力進行思路清晰的設計來講述,尋找他們最易理解和記憶的方式,并未高深莫測。我想對于初中生來講掌握到此已足夠。實踐證明學生認知效果非常理想,課堂價值較高。應當有“以生為本、生本先行”的教學理念。
2.2 以快樂為載體,打造幸福課堂
一堂讓學生感到郁悶痛苦的課很難實現課堂價值,快樂情緒是激起求知探究欲望的有效保證,時不時在課堂上激起些許漣漪,讓學生情緒亢奮起來,使學生感到學習是幸福的事情,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及課堂價值。如何打造快樂課堂,教師應做一個帶領大家走向幸福的領航人,就應該在對課的整合設計方面動腦筋,是讓學生快樂幸福的主動接受還是郁悶的被動接受?兩種方式所達到的課堂價值差別很大。例如在講雅典的民主政治時,政治制度理論等問題抽象難懂,學生一向對此類問題興趣索然,這課確實很難講,因此,我并未直接講述關于雅典民主的特點,而是根據我想要達到的目的進行活動設計,其中一個環節是:召開公民大會(班即國) 。
師:×××(一位品學兼優的男生),依其表現,該被流放到北極喂熊嗎?行使你們的權力……
女生:(興奮鼓噪著,全部舉手)
男生:(呲牙,橫眉冷對女生!大部分不舉手,個別壞笑著舉手)
師:女士們,你們的意見不算數!(男生拍手起哄,我立即引出雅典民主特點)(然后問:為何要打擊這位紳士?)
男生:看他不順眼!跟他有仇!太優秀嫉妒他!不請我吃飯!……
師:一群刁民!(一片大笑聲!教師適時演示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在備課時,我做到了“以生為本”,學生能在快樂中認知事物,提煉觀點,整堂課充滿幸福感,在三維目標測試中,我認為針對這群學生特質而言,其結果超出了預期的目標。
2.3 厚積薄發,提煉人文精神
中學階段,“厚積”是一個永遠的主題,是顛覆不滅的硬道理,是三維教學的基礎,“厚積”乃為“薄發”造勢,我認為一堂為積累而積累的課肯定是不成功的,“薄發”才是歷史學科追求的真諦。如果學生只是記住一系列文字符號,沒有精神升華,便是低效的課堂價值。所以從“厚積”中提煉人文精神至關重要。有位臺大教授說:如今的教科書的基本性質是記憶為導向的,記憶導向的教學方法彌漫于學校,批判性思考極端缺乏,人文教育基本上淪落為一種概念游戲,歷史學多半是因果關系之建立……那么從教科書中提煉出人文精神,來豐富生命,提升生命的精神氣質便成為我們教師的重任。
本著不唯上、不唯書、只為實的科學精神,有著類無一、相尊相運的積極的人生哲學,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整合能力,才能使學生內心覺醒,才能實現由解釋世界到能夠改造世界的飛越。如果我們的課能達到此等程度,那便是課堂價值的極致了。
參考文獻
[1] 彭曙耀.中學歷史課的本質論和價值論[J].課程教育研究,2012(17):55-56.
[2] 萬星.優質教學—— 國外教學理論的新理念[J].現代教育科學,2007(1):48-49.
[3] 余文森.優質教學的教學論解讀[J].教育研究,2007(4):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