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下的初中數學教學主體要求從教師轉變為學生,要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同時,又能把實踐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形成數學意識。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必須抓住新課程的特點,結合初中學生的理解能力、知識結構及興趣,有針對性的采取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
關鍵詞:新課程 初中數學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c)-0139-01
初中數學教學一定要緊貼新課程的要求,根據學生知識水平做好備課,采用各種方法對教學過程進行優化,活躍數學氣氛,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及時鞏固教學成果,這樣才能增強學生數學意識和數學思維。
1 上課前的備課要充分
教師備課要對新課程中知識點的分布,學生理解能力的強弱及現有知識結構,各知識點的連貫性都要做系統的分析,把語言、手勢、故事、實例等合理運用到課堂中。備課要準備怎樣才能一開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怎樣利用數學解決問題,怎樣列舉實例說明數學的應用,怎樣引起學生深厚的興趣等。備課時不是要考慮怎樣教的問題,還要準備讓學生怎樣學的方法。要用換位思考的方法,時刻從學生的角度想問題,并且要想到每個學生的接受程度。只有備課充分,教師才能引導全班學生徜徉在知識的海洋,讓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展現出來,大大增強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2 上課時的講授要優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一味單純講授,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新課程對以學生為主體,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方面尤為側重,因此,必須按照新課程的要求對課堂的內容做優化處理。
2.1 上課開個好頭
如果教師在上課鈴聲響起后,用一個與授課內容相關的故事、謎語或模型等引起學生的注意,接著用相關的數學知識加以闡釋,學生對課程的興趣馬上被吸引起來,再環環相扣地展開其它教學內容,相信學生會不知不覺地被吸引到數學上來。
2.2 授課過程要豐富
(1)舉好實例。
任何一門科學都不能離開實踐應用。教師一邊講解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問題,引起學生的關注,一邊巧妙暗示其中隱藏的數學知識,最后讓學生動腦尋求解決的辦法,教師再加以畫龍點睛般的講解。數學知識的傳授會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而且效果往往要比單純講知識點要好得多。
(2)優化提問。
大多數老師在提問時有意選擇成績突出的學生,這樣對成績一般的學生不公平,會逐漸讓他們感到自卑,對他們的成長很不利。同時,這也不符合新課程以學生為主的指導思想。教師可以為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答對了要積極地給予表揚,答錯了要給予鼓勵并向正確的方向引導。有的教師采取隨機點名的方式提問,這樣對全班都造成心理壓力,不利于活躍課堂氣氛。在實際教學中,提問按照學號順序、座位順序等使這種情況得到改善,有的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比較透徹,提問采取“擊鼓傳花”式、“接力”式使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3)增強興趣。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個人的成長主要靠自己的主觀努力。”只有學生自己想學習、愛學習,才能真正地學到知識,這也是新課程的要求。教師可以展現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淵博的知識,讓學生對教師充滿敬佩,在為人師表的作用下,學生對教師所教授的課也會有了興趣。
(4)合作學習。
教師根據全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組,保證每組的水平相近。讓學生根據題目在小組內確立分工,協作解決問題,組內、組外的競爭讓學生更加積極的開動腦筋,教師在一旁加以引導或鼓勵,最后對各組的成績加以講評。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相互啟發、相互討論、相互交流、相互帶動、相互激勵、相互補充、相互完善。學習的內容不僅有知識和技能,思維方法等,也有負責任的態度,與人合作的交往技能,多角度看問題和反省能力等。
2.3 下課前要總結
按照人的思維規律,人們總是容易記住最近發生的事,越久的事越容易被忘記。要是一節數學課一直在講新知識,學生往往記住了新講的,忘記以前講的,發生“猴子掰玉米”的現象。因此,在下課前教師要對整節課的內容做一個總結,讓學生重新回味學過的數學知識,建立數學思維,對數學意識的培養能夠起到較好的強化作用。
3 下課后的成果要鞏固
在課堂只有45分鐘,要取得有效的成果,必須要學生在課后日常生活中經常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把數學融入到生活當中。
3.1 數學走進生活
“實踐出真知”,只有經過切身感受,才能真正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奧妙,才能知道把數學應用到實踐上的樂趣,進而更好地掌握數學。如,可以讓學生繪制自己家房屋的平面圖,并計算面積,提出結構或布局改進方案;可以統計各個銀行的利率,并計算哪種存款方法最劃算,有條件的學生還可以對自己的壓歲錢或零用錢進行投資或理財;還可以參與商場滿減、滿贈、返券、積分等讓利活動,通過數學的方法得出哪個商場的活動力度最大等等。總之,只有讓數學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才能激發學習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主性。
3.2 開展數學活動
小活動可以由教師組織,選取一個題目有多種解法的例子,讓學生開動腦筋盡量把全部解法全想到,有利于新課程要求的發散式思維的培養,當然題量貴精不貴多,只要能啟到開發腦筋的作用即可。大的活動,如年級數學競賽,可以由學校組織。通過各種數學活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會高漲起來。
3.3 加強動手能力
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外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這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讓數學從生活中走來,有目的地將數學問題提煉出來,再將數學知識回歸生活,既能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增強學生生活中的數學意識,又有利于發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
新課改背景下的數學課堂不再是封閉的知識集中訓練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課堂上我們的學生自主學習,樂于學習,思維得以飛揚,靈感得到激發,我們的課堂越加變得春光燦爛,精彩紛呈。
參考文獻
[1] 錢衛平.淺談新課程下的初中數學教學[J].中華少年,2012(22):62.
[2] 屈勇.淺議在新課程教學中如何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J].讀與寫雜志,2012(7):151.
[3] 張映明.新課程改革下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J].數理化學習:初中版,2012(10):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