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可以通過語言最直接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語言能力在幼兒期快速發展,語言能力低下會直接影響到幼兒的交際能力,甚至會制約其今后在現代社會中的生存和發展。對于個體語言能力的培養,在幼兒時期就應該作為重點來抓。本文重點探討在幼兒園語言教學中如何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關鍵詞:語言 教學 幼兒 表達能力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c)-0142-01
1 語言能力范疇
語言能力,即語言表達能力、說話的能力,不僅僅是把話說出來,而是把話進行語言組織有序地、準確地說出來。將內心的想法通過語法將詞、短語組成語句準確表達出來,讓對方聽懂接收,是一個人語言能力的具體體現。除此之外,完整的語言能力還應該包括語言理解能力,信息的輸出要以最終的信息接收為目的,達成一個完整的信息傳遞過程。語言是人類之間溝通的交際工具,語言能力的培養在幼兒教學中十分重要。
2 幼兒語言發展特點
2.1 信息接受能力快
幼兒將日常聽到的詞匯與所接觸過的現實事物進行聯系,從而對應進行記憶,逐漸學會具體詞匯到抽象詞匯,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家長和教師同時在幼兒的生活中反復進行灌輸。幼兒的語言模仿能力極強,樂于模仿,并享受模仿的過程。家長、教師,乃至一起玩的小朋友說的話,幼兒都會去模仿學習,這一時期要求家長和教師注意平時與幼兒交流時的語言,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2.2 表現欲望強
獨生子女占多數的社會環境下,幼兒多以自我為中心,希望得到家人、老師、同學的關注。當幼兒認為自己被忽略或其他人成為焦點時,常會故意做出一些事引起他人的注意,語言表達就是幼兒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段。例如,提高說話的音量,做一些亂七八糟的發音等等。對于幼兒來說整個世界都是新鮮的,他們對所有的事物都很好奇,會喜歡將自己看到的東西進行表述,例如,幼兒乘車時會不斷地將他所看到的事物說出來。
2.3 表達能力差
幼兒園是語言學習的初級階段,正規系統的學習是從小學教育開始。幼兒園的語言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作用就是糾正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語言錯誤,培養學生日常語言交際能力。幼兒階段雖然比嬰兒階段的語言表達能力強一些,但還不能用較完整、較長的語句表達,語法上也存在很多錯誤,如“穿帽子”。
2.4 記憶能力受限
幼兒在3、4歲的時候,記憶能力很弱,僅僅能夠識記兩個字以內的詞,這一階段,幼兒在背誦詩歌、記憶故事時,主要是通過反復重復的方式進行記憶,并非能夠真正的理解其中的含義。到了5歲以后,幼兒就具有了有意識記的能力,能夠按照家長和教師的要求去進行識記。
3 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
幼兒階段是語言發展接受能力最快的一個時期,幼兒教師應充分利用其發展特點,幫助幼兒提高語言能力。
3.1 創設語言環境
從幼兒被家長送到幼兒園開始,幼兒教師應該在課上教學和課下教學同時對幼兒的語言能力進行有意識地培養。語言能力的教學不受教學環境的束縛,語言可以在課堂中學習,也同樣可以通過日常的語言交流進行提升。一個好的語言環境,有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快速發展。在教學中,可創設自由討論的語言環境,讓孩子們進行溝通交流,不僅有益于語言能力的進步,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交際能力。
幼兒園教學與其他階段的學校教學有所不同。幼兒處于語言啟蒙階段,很多話都聽不懂,也說不明白。因而,幼兒教學無法像其他階段教學那樣有板有眼,多數要通過游戲的形式使幼兒在無意識地情況下進行識記。根據幼兒各階段的心理特點,角色扮演的游戲可以很好地引導幼兒進行語言表述練習。例如,組織學生表演“去超市買雪糕、問路、讓座”等情景,通過扮演角色,互相進行對話,在對話中能夠充分地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扮演情景的選題上,應盡量選擇幼兒經常接觸的事件,降低扮演難度,以語言表達能力訓練為主。
3.2 提高幼兒語言記憶能力
(1)利用形象記憶。
幼兒教師應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生動形象的具體事物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的無意記憶發揮作用,并且在課下活動中,給幼兒提出明確的記憶任務,促使幼兒完成從無意記憶到有意記憶的過渡。
(2)幫助幼兒理解。
幼兒在3歲前主要是機械記憶,缺乏生活經驗而導致理解能力不夠,教師在講故事或學兒歌的教學中,詳細為幼兒講解故事的內容,幫助其去理解故事所蘊含的道理,盡量通過理解記憶來幫助幼兒達到更好的記憶效果。
(3)共同回憶鞏固記憶。
幼兒學習語言,不是一次就能夠記住的,同樣需要有一個識記的過程。在初步識記的基礎上,教師應盡可能地在教學中與幼兒說起以前學過的詞語,幫助幼兒進行回憶,達到復習的作用,從而鞏固他的記憶力。與幼兒共同談論以前事情,可以加深其對語言的理解,使其今后能夠更好地準確運用。
3.3 被動語言轉變為主動語言
在幼兒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教師應多提供其主動表達的機會,使其能夠更靈活、更恰當地運用詞匯來表達思想。在發生錯誤時,教師應及時的指導糾正,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注意語言用詞,要以鼓勵的口吻來引導學生改正。教師還應細心觀察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些幼兒會因說不好,而不敢說,拒絕表達,這時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使其建立語言表達的自信心。
在語言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多地鼓勵幼兒多說多練,通過教學活動不斷地糾正幼兒在表達中存在的錯誤,促使其形成正確的表達。在課堂教學中幼兒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進行表達。例如,在教學中多問學生:“喜歡哪個?”“為什么喜歡?”這種提問得方式能夠促進幼兒進行思考,通過有意識的思考進行語言表達,也能夠充分幼兒的語言能力表達水平。
3.4 重視母語語言能力的培養
目前,國內教育普遍存在著一種畸形的教育觀念。家長和學校都過于關注學生的英語教育,進而忽略了母語漢語的教育,這也是阻礙學生語言能力發展的障礙。母語是民族的標志和象征,母語語言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今后外語語言的學習。
簡而言之,語言活動無所不在,幼兒語言能力的鍛煉不局限于幼兒園的語言教學中,家長也應重視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與教師共同引導幼兒多說、多練,在生活實際的語言交流中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 完瑪拉措.淺談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幾種方式[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19).
[2] 呂紅青.創設多種多樣“說”的情境 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J].南方論刊,2010(A2):108-109.
[3] 王亞云.讓幼兒多看、多聽、多說、多練[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