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學科是一門包容性很強的社會學科,它不但能拓寬青少年學生的文化知識面,而且能培養他們逐步形成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正確的世界觀。因此,充分利用歷史學科的特點,在歷史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是當前歷史教育應當體現的時代特征。本文主要是在中學歷史課堂中利用板書這一特殊的方式,對于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意志品質及歷史責任感的教育。
關鍵詞:板書 德育教育 愛國主義 意志品質 歷史責任感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c)-0165-01
板書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配合語言、媒體等,運用文字、符號、圖表向學生傳播信息的教學行為方式。有的板書語言簡潔,重點突出,具有強烈的邏輯性,這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有的板書內容豐富,條理清晰,對比性強,這有助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以上這主要是板書設計在教師知識傳授過程中的突出作用。然而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發展,在歷史教學中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顯得越來越重要,板書這一最傳統的最普通的教學手段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創新改革中,依然能夠彰顯其獨特的美麗,成為歷史課堂學生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
中學歷史教育是極富德育功能的,是一門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學科。幾千年的悠久歷史為我們提供了無數的德育素材。課堂上,我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講述林則徐虎門硝煙,左宗棠收復新疆,鄧世昌黃海海戰等愛國志士的壯舉,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走出去,我帶領學生利用我們古城山海關的文化古跡,通過實地、實物的參觀,使學生更接近真實的歷史,更能體會歷史課本之外的歷史脈動,使其樹立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目標。作為一名一線歷史教師,在備每節課時我會有意識地考慮本課需要落實的相應的德育內容,在不斷的教育實踐中我不斷嘗試利用安靜的黑板,傳達我內心對情感的渴望,讓板書成為德育教育的陣地。
1 愛國主義情感的表達
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是愛國主義的源泉,有多少仁人志士為了國家,舍小家顧大家,為了國家,拋頭顱、灑熱血,從古代的孔子治國平天下的大志,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到近代的民族英雄林則徐的虎門銷煙的偉大的愛國壯舉,孫中山的為中國革命嘔心瀝血、奮斗不息的偉大的愛國精神,為中國革命而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的劉胡蘭等等,都是培養教育學生愛國主義的最佳素材,讓學生在深動的歷史事實中接受愛國主義的洗禮。在初三歷史復習課《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主要貢獻》一課中,我設計了一座豐碑的板書。在豐碑上我從下至上寫滿了碑文:(1)在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2)在北伐戰爭中,國共第一次合作,基本消滅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3)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我黨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民主革命道路。(4)1937年至1945年我國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5)1946年至1949年我黨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在授課的同時學生及時板書各個時期的英雄任務,從而更加豐富了這一歷史豐碑。在搭建豐碑的同時,學生再次受到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的洗禮,認識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千萬英烈的犧牲,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2 培養健全的人格,確立積極進取,堅強意志,謙虛好學的意志品質
意志為是心理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學生具備的心理素質,培養中學生堅強意定力具有重要意義。在講授世界史九年級下冊的《經濟大危機》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板書是個奔跑的小人。小人的頭部書寫 “羅斯福新政,國家干預指導經濟”小人的四肢部位寫本課的重點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分別是“整頓銀行,恢復信用、頒布法令,計劃指導、刺激消費,以工代賑、壓縮生產,政府補貼”,在最后進行小結的時候我會把我的奔跑的小人畫出來展示給學生。《經濟大危機》這一節課的主要歷史人物是羅斯福,這是我為他畫的自畫像。面對1929年這場空前的大危機,羅斯福總統以其樂觀、積極的心態,從容面對,通過新政是美國經濟平穩進入到復蘇期,并速發展。作為羅斯福本人,是一名脊髓灰質炎的患者,常年生活在輪椅上,他永遠不能像我們畫中一樣自由的奔跑,但是他憑借著頑強的努力,堅強的意志,成為美國人民心中的巨人。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自信、樂觀、創新、頑強、堅持不懈”等精神。其實這個奔跑的小人就是你們,初踏人生之路的你,也許昨天還在父母的懷中撒嬌,也許明天在你們人生之路上會出現種種困境,但是相信擁有“自信、樂觀、創新、頑強、堅持不懈”的你一定會乘風奔跑,成功在向你們招手。意志品質在學習、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的意志品質和人生觀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與實踐中,在教育的作用下,通過自己的努力而逐步發展起來的,我們對學生通過有效的培養就可以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 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樹立歷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中學生責任感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在實施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歷史學科的特點,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積極性,讓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過去發生的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從而使學生認識歷史的發展規律和歷史現象的本質,從而樹立歷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致達到和實現歷史教育的目的。在講授八年級《社會生活的變化》一課時,我設計的板書是一張膠卷。本課主要講授的是舊中國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化,我把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書寫在膠片上,體現膠片承載歷史的變遷,但是最后在小結的時候我擦掉了膠片上的所有文字,讓板書完全空白。空白的板書并不意味真正的空白,是希望未來的你們去書寫歷史的嶄新篇章。這是本節課的升華部分,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承擔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必須學會關心國家、關心社會,從更寬闊的視野、更高的境界,理解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始終要把自己的活動與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緊緊相連,樹立“中國興亡,我的責任”的歷史責任感。
參考文獻
[1]雷建蘭.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探討[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9(33):174.
[2]劉艷敏.課程改革對提高初中歷史教學地位的影響分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2):146.
[3]李春秀.新語文課堂的“重頭戲”—— 預習[J].新課程學習(下),2011(6):79.
[4]臧鳳娟.新課程改革下的歷史課堂問題教學[J].考試周刊,2010(46):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