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孩子對班集體的喜歡和關愛程度,即集體意識是很低弱的,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我們可以從以下生活情境中看到:請一些學生拾起掉在地上的玩具時,他們會是置之不理,更不用說主動撿起來;召開家長會等親子活動時,由于父輩或者祖輩對孩子的過分寵愛,會對他們的不適而離場,無視秩序和紀律。
關鍵詞:幼兒 集體意識 個體差異 關注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c)-0196-01
在當代社會,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對愛子的溺愛和專寵越來越嚴重。然而長輩對晚輩的專寵會使得他們的成長中缺乏集體意識,不利于他們的成長。如何改善這種現象呢?這種集體意識在幼兒階段的培養尤為重要,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對孩子入園后的人際關系變化及個體傾向多加注意
現在的大部分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沒入學前幾乎不了解怎樣與伙伴,特別是年齡相仿的伙伴交往,所以當他們接觸到幼兒園新的、陌生的環境時,往往會出現大鬧、耍脾氣、欺負他人的現象。此時的他們會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個體傾向表現突出,久而久之,他們共同所有或者相似之處就會累計遞增。此時,教師要抓住這個恰當時機,對學生進行個體傾向教育,使得集體意識深入學生之心。若要實現對幼兒因材施教,讓他們健康成長,教師首先要尊重幼兒個體各個方面的差異,還要采取以下具體措施:第一,幼兒的性格和行為不盡相同,所以在安排位置時要考慮到像愛動和心理素質較差的幼兒,把他們安排在離老師較近的位置,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和集體的關愛。第二,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的優點,多多給與表揚,切忌對幼兒的缺點緊抓不放,不要讓他們感受到心理上的壓力和窘迫感,反之有利于幼兒在集體中的位置的提升。第三,解決好集體和個人的發展差異。教師從教多年,有豐富的經驗,他們大多以理性的眼光看待學生,而家長則相反,他們多看到的是孩子個體的發展。這種差異需要教師在和家長針對幼兒情況進行交流時,注意語言的表達,不要上家長產生誤會和嫌隙,否則不利于幼兒的集體生活。
2 創建積極、優良的環境,讓幼兒得到更多關注
為實現幼兒創建積極優良的環境,讓幼兒得到更多關注這一目標,我們可以從P.R.I.M.E資源理論中得到啟發。PRIME的意思是重要的、第一位的和最棒的,其中P代表表揚,即對幼兒的積極方面給與贊許和表揚;R代表重現,即對幼兒展現出來的情感給與再現;I代表忽視,即忽視幼兒的不適當的言行和情緒;M是示范,教師要把適當的言行和狀態示范給幼兒;E代表的是尊重,即要對幼兒奉獻出不同深度和層次的關愛。在這五個方面,最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忽視”,展示出教師和集體的關愛。舉個例子,對于幼兒無意間說出的那些不得體的話語,本可以置之不理,但成年人的性格特點使得他們去追問說出這些不得體之言的原因和來源,嚴重的會出現說臟話的現象,這會使得幼兒在心理上產生興奮或不滿情緒,甚至會因此而形成說這些話的習慣。在忽視后要做的是示范,教師要利用學生一些不雅的言行和態度進行教育,并為他們示范正確的言行和情緒,摒棄那些不好的習慣。
3 為學生創造更多機會,滿足他們的需求
3.1 對于周邊事物,教師要引導幼兒進行關注
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教師要引導他們對身邊的事物及相關變化進行關注,還有尊重和培養他們對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兒童的年齡使得他們的求知欲和興趣處于前進狀態,若家長或者教師打斷他們的步伐,甚至是壓制他們的思想,那么兒童就會迷失方向,無所適從,這種做法對幼兒是百害而無一利的。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實例都可以讓我們借鑒,幼兒的求知欲一旦被他們遏制,那他們會在這種狀態下止步不前,對一切事物都失去了興趣,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若幼兒失去了興趣,不再關注身邊的事物和現像,那么他們就不會關注他人,更不會關愛和建設集體了。
3.2 用心聆聽幼兒的想法和話語
當代的幼兒教育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創設環境,加強交流,體驗樂趣。社會和學校在不斷完善教育措施,改善教育現狀,加大教育力度,幼兒的健康成長需要一個更好的、無拘無束的、輕松愉悅的環境,只有在這種環境中,教師才能找到更多機會和契機,加強和幼兒各方面、各層次的交流,讓學生體驗成功和喜悅。而實際上,成人往往處于主體地位,主控著活動和交流交流,是主角,而幼兒則是處于“聽”的地位,接受成人的“命令”,這不利于幼兒的語言交流。這種現狀不僅在園內存在,在家庭里更為普遍。有幾種現象,一個是當家長或者教師下達命令時,幼兒往往是聽從,插不上話,有的是不敢說話;另一個是,幼兒先要表達自己的想法讓父母了解時,說的太多會被家長視為無理取鬧;還有就是幼兒在饒有興趣地講解自己的作品時,成人會借用各種理由打斷他們的講解,使得幼兒失去興趣。因此,為避免這些現象,讓幼兒滿足需求,成人應尊重他們,認真聆聽幼兒的話語,讓幼兒有機會在集體前表現自己,健康成長。
總而言之,對幼兒的集體意識的培養要從早期開始,成人要尊重幼兒在各個方面的差異,還要采取措施讓幼兒慢慢適應集體生活,在學習、成長多方面全面發展,重視心理教育和集體意識的教育。
參考文獻
[1]陳平.德國幼兒園的玩耍的權利[J].小學科學(教師論壇),2011(5):30.
[2]韓英.淺談如何增強農村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C].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四),2009.
[3]郭莉.淺談如何培養幼兒的安全意識[C].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蒙古卷),2010.
[4]古秀蓉.理解情境:走近幼兒的倫理視界[D].華東師范大學,2007.
[5]馬曉明.3~5歲幼兒氣質類型與延遲滿足關系[D].東北師范大學,2007.
[6]黃舒華.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大班幼兒失范行為指導方式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