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課是當代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同時是德育教育的一個主要渠道,它對培養中學生的道德意識和素質有重大作用,這就要求政治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意識和素質,同時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把良好的道德意識傳授給學生,提高中學生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行能力,進而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
關鍵詞:中學生 道德意識 思想政治課 德育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c)-0208-01
中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培養和提高中學生的道德意識和素質是一項偉大而又艱巨的任務,特別是當今的青少年處于改革開放以后的社會轉型時期,一些中學生的道德觀發生變化,這就需要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參與,尤其是學校作為德育的主陣地,思想政治課作為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一定要運用多種方法和途徑來培養和提高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和素質。
1 中學生道德意識的現狀
1.1 中學生思想道德主流健康向上,但文明禮儀失范的行為屢見不鮮
處于青少年時期的中學生已經形成了比較獨立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他們已經具備了辨別是非黑白的能力,加之全社會倡導的講文明、懂禮貌的良好社會風氣,大多數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是健康向上的。但是,由于中學生還處在價值觀的形成時期,自身的思想意識尚未成熟,此外,一些社會不正之風和低俗影視網絡的不良影響侵蝕著學生單純善良的天性,致使一些中學生喪失社會責任感、道德判斷力低、社會公德意識不強。
1.2 受道德熏陶的媒介廣泛,但知行脫節情況嚴重
家庭道德教育是我們樹立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第一個階段。步入學校的時候,我們開始接觸學校道德教育,此外,電視、網絡、手機也已經深入中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中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提升自我道德意識。但是,我們在此需要提出一個問題,即中學生在道德方面知行脫節的情況嚴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不知不行;二是知而不行;三是知而或行。
1.3 集體觀念深入人心,但相當一部分學生強調利己主義、功利主義
集體主義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原則,集體主義觀念滲透到每個公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在我國,大多數學生都能從整個集體的利益出發,貢獻自己的力量。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西方思想的逐漸滲透,中學生在價值觀上出現了個人本位主義和功利主義的思想,可見市場經濟的發展既有鼓勵、倡導學生個性發展,在社會中爭取實現自我價值的積極一面,同時又會致使學生產生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等功利化的錯誤傾向。
1.4 思想政治課是德育的主要途徑,但其實效性不強
思想政治課既具有智育屬性,又具有德育屬性。它是專門對中學生實施道德教育的課程,是學校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雖然多年以來,我國一直提倡素質教育,但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對學生的評價和考核仍主要以最終的考試為主要標準,從而忽略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違背了思想政治課德智兼備的特征。因此,雖然思想政治課是德育的主要渠道,但是仍不乏一些成績好卻德育差的學生,思想政治課沒有充分發揮它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和素質的作用,實效性不強。
2 強化思想政治課的德育作用,提高中學生道德意識水平
2.1 提高政治教師的思想道德意識和素質
教師首先是教育的實施者,政治教師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實施教學質量以及對學生思想道德意識的影響程度。在思想政治上,政治教師首先要以嚴謹的課堂教學和自成一派的教學風格來教導學生,灌輸基本的道德行為規范,夯實學生們的道德基礎;在日常交往上,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式政治教師向學生傳輸良好道德意識的又一途徑;在社會生活中,教師要做好學生們的楷模,政治教師要時刻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并且要堅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自身的品行和素養甚至對學生的一生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2.2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寓教育于生活之中
政治教學中要首先夯實學生思想政治理論基礎,讓學生學好理論。教師應巧設情境,根據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學習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論。此外,要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提高學生道德踐行能力。思想政治課具有德智共生性,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對學生道德踐行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一生都有很重要的影響。教師應把課后教育當作第二課堂,在學生的生活中有意識地滲透道德教育。
2.3 重視社會效應,強化榜樣示范的作用
重視社會效應。我們要重視大眾傳媒的影響,合理利用電視、網絡、報紙等媒介來弘揚文明的社會風氣,讓學生明白違背社會公德的行為將會受到周圍人們或這個社會的譴責,從而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強化榜樣示范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可以深入到學生內心,觸動學生,使學生自覺學習模范的優秀品質,提升自己。學校要經常舉行一些表彰先進集體和個人的頒獎大會還可以組織一些道德模范人物的專題、講座,營造全校向模范學習的氛圍。
2.4 轉變教學觀念,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
首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其次,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教師的教學過程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學手段來全面、生動、形象、深刻地揭示教學內容;再次,加強學生道德情感體驗。思想政治教學應改變以往純粹的道德說教,應強化學生對道德的體驗和實踐;最后,靈活運用教材。我們提倡“用教材教”,教師應靈活運用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對學生進行恰當的引導,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道德意識和素質,靈活地處理教材內容。
參考文獻
[1]吳鐸,羅國振.道德教育展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胡田庚.思想政治(品德)教學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國家教育委員會.中學德育大綱[Z].
[4]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吳鐸.德育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6]劉唏平,俞世偉.青少年道德意識的新變化及德育對策調試[J].當代青年研究,2009(6):45-49.
[7] 馬昊,何向東.我國中學生道德素質現狀及優化路徑[J].江西教育科研,2007(3):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