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素質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加入心理素質的培養,把學生的潛能充分挖掘出來,有助于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關鍵詞:心理素質 素質教育 物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c)-0210-01
傳統的教育方法主要注重對學生智力因素的培養,在實際教學中,越來越多的教師體會到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也是至關重要的。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的教育。心理素質培養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素質是培養其它素質的前提和保證。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行研究,以學生心理特點為依據,進行備課和教學。將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將有助于學生的素質培養。那么,怎樣在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加強心理素質的培養呢?
1 利用實驗,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中學生對物理實驗特別感興趣,我們要緊緊抓住這一特點,投其所好,組織好物理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1 巧設實驗,激發興趣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一部好戲,往往拉開序幕就能引人入勝,一堂課,開好頭,就很容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我們盡可能用“新、奇、驚”的物理實驗引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講“升華與凝華”一節給學生演示“人造雪景”的實驗,既讓氣態奈在枯枝上凝華,結成雪花狀的圖案,讓學生覺得在氣溫較高的情況下,也能看到雪景,覺得驚奇、新鮮,然后順勢引入新課。在講“二力平衡”時,用一根透明不顯眼的膠線,一端拴在茶杯柄上,另一端拴在教師手指上,在講課前,故意“不小心”讓茶杯從手中落下,學生滿以為茶杯落地被打破,發出“啊”的驚訝聲,但結果卻是茶懷在空中蕩了幾下就靜止了,針對此現象進行分析、設疑,引出本節課要討論的問題“二力平衡”。這些出乎學生意料的驚奇現象,在瞬間可刺激學生大腦,對實驗產生深刻的印象。像這樣“新鮮、新奇”的物理現象一定會使學生對物理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為新課的順利進行,創設了良好的開端。
1.2 改進實驗,培養興趣
物理學中的許多規律來源于實驗,因此,物理課堂上不僅要多做實驗,而且要進一步改進實驗。中學生有“好動”的特性,可在“動”字上下功夫。如:教師演示實驗,盡可能改為學生演示或變為課堂上分組實驗。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演示教材上的實驗,教師還可根據教學實際的需要,改進物理實驗。在學習平面鏡成像一節時,我改進了一個演示實驗:在玻璃板前方點燃一只蠟燭,后面放一個燒杯,當向燒杯中倒水,出現了蠟燭在水中燃燒的新奇現象,這樣學生就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又如講“摩擦起電”一節,學生對“物體有了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我們就說物體帶電了”這一結論困惑不解,針對這一問題,可用懸掛的羽毛靠近感應起電機的金屬球,金屬球產生火花放電,自然就說明金屬球帶電,吸引了羽毛,從而驗證了上面的結論,也解開了學生心中的疑團。
1.3 自制教具,提高興趣
根據“有趣—興趣—志趣”的規律,教師可采用自制教具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如利用火柴盒,可指導學生制作“小孔成像”或遠近可調的“小照相機”。首先讓學生將火柴盒做成暗箱,在火柴盒黑色一側開一個1~1.5毫米的小孔,再將火柴盒的抽屜正面、側面糊嚴,一端去掉堵頭,糊上一層薄白紙,另一端割開,當成小拉手。這樣一個屏幕遠近可調的小照相機就制成了。它既可作小孔成像實驗,又可當照相機使用。這種既不花錢制作又簡單的實驗很受學生的歡迎。
又如開展課外自制噴泉實驗:學生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將裝有半瓶水的燒瓶加熱至沸騰,用帶有細玻璃管的橡皮塞塞緊瓶口。細玻璃管口用有彈簧夾的橡皮管塞緊,再將燒瓶倒置在鐵架臺上,向燒瓶上潑冷水,將橡皮管伸入有色液體中并取下夾子,此時有色液體迅速沿玻璃管上升,在燒瓶內形成美麗的噴泉。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培養了獨立操作實驗的能力,提高了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更調動了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2 利用情感教育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學生如果對物理這門學科沒有愛好,沒有情感,那他們的學習始終是被動的。
如何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科的情感呢?首先教師應以滿腔的熱情,扎實的專業知識,幽默風趣的語言在學生頭腦中產生良好的印象,贏得廣大學生的歡迎。教師還應以靈活的教學方法,廣泛的愛好,良好的氣質、品德等個性心理素質去影響學生,使學生頭腦中對教師產生好感。這種好感久而久之就會變成情感。同時,教師就應抓住學生對教師的情,以教師對物理的愛好,對教育事業執著追求的精神,對物理教學的認真負責的態度,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去感染學生,并以良好的個人心理素質去影響他們,使其對老師的情感潛移默化到對物理的情感,從而愛上物理學科。學生對物理課光有情感和興趣還不夠,因為每個學生學習方法、智商、愛好不同,因而在學習中還存在不同的個體差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中存在不同差異,對癥下藥。對學習態度不端正的“調皮學生”,要曉之以理,加強在學習目的和思想行為上的幫助,平時要“嚴之以愛”。在學習、生活紀律中嚴格要求,同時處處關愛他們,讓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體會到“嚴師出高徒的道理”。從而使教師對學生的關愛轉化為學生的自覺學習的心理動力。對待學習方法有問題的后進生,要“導之以法,助之以成”。幫助他們認真總結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找出成績不理想的根源。同時教他們如何認真聽課、做筆記、課后消化知識、總結歸納本節課的知識點、定理、定律的含義及其適用條件,掌握學習方法,解題技巧等。學習中缺乏信心和決心的后進生,教師不能歧視他們,而應滿腔熱忱地關懷他們,在學習中“曉之以理,行之以勵”,給他們講述認真學習的道理,利用中外科學家艱苦奮斗,執著追求科學知識的典型事跡,喚起他們學習的信心與決心。在平時教師應以自己的言行去影響他們,以對教育事業執著追求的精神及良好的個性心理素質去影響、鼓勵他們,幫助他們樹立學習信心。抽課余時間主動找他們談心,談自己讀書時的心得,特別是當學習上受到挫折時,自己內心的體會,感想及其處理方法。總之,通過談生活、學習、理想、談人生等等進行“動之以情”的幫助,使他們體會到溫暖,體會到教師的良苦用心,從而激發學習的信心和毅力,增強自覺學習的動力。不僅培養了良好的心理素質,更有助于學生人格的完善。
參考文獻
[1] 鄧朝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塑造健全人格[J].新教師教學,2010(3):201-203.
[2] 孟利華,莫順斌.論素質心理學對中學生素質教育的指導作用[J].零陵學院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