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美術課是九年義務教育的一門必修課,既是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也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課堂。在教學中大膽嘗試美育中的德育浸透,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農村初中 美術教學 德育浸透 體會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c)-0233-01
初中美術課是九年義務教育的一門必修課,既是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也是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課程。本人在農村初中美術課教學多年實踐中,牢記教書育人的職責,在教學中大膽嘗試美育中的德育浸透,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我的做法和體會有如下幾個方面。
1 以重大節日為契機帶動教學,增強美術課育人的實效
重大節日是美術課教學豐富有效的資源。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各個重大節假日,組織開展各種課內課外有利于陶冶學生情操的美術活動。
(1)學期開學伊始,指導學生自己制作彩帶、掛飾、剪窗花等動手美化教室,布置“學習園地”,既美化了學習環境,又能培養學生的關心集體,團結協作等精神。
(2)結合“五四青年節、教師節、國慶節、百色起義紀念日、元旦”等節日,組織指導學生制作出版主題有繼承革命傳統、尊師、愛國等的黑板報,教室學習園地,手抄報等,既豐富了學習生活,又能調動學生動腦動手運用各種知識和美術技能的創新意識,從中享受到創作的樂趣,同時,營造了濃烈的校園文化氛圍,實現了以高尚的革命精神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的目的。
(3)抓住“母親節、父親節、重陽敬老節”等家庭倫理較重的節日,強化學生的親情及感恩美德。節日期間,利用課堂教學給學生講述這些節日的由來及有關典故,既豐富了學生人文知識,又能強化他們為人子孫的社會責任意識。通過組織學生動手制作節日賀卡或手工作品并寫上自己對父母長輩的話,送給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以感謝父母長輩對自己的關愛,激發學生對父母長輩敬愛之情,感恩之心,從而激勵他們努力學習,回報父母的實際行動。
(4)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節日為抓手,強化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傳承傳統文化的民族情感。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日節,給學生講解相關節日的由來及各種節日民俗,加深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識,激發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時,通過組織開展各種有趣的美術實踐活動,使傳承民族傳統文化變得實在。例如,“端午節”是學生喜愛并熟悉的節日,我把手工課同百色壯族人民“端午節”期間有利用青蒿、香艾草等香料縫制能去除病的“么乜”小人,特色“香包”等地方民俗結合起來,組織并指導學生動手練習縫制“么乜”小人,特色“香包”,使美術課變得活潑有趣,傳承民族文化變得生動具體。
2 組織開展各種美術活動,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自信心
美術學科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創造性很強的學科,只有經常動手畫畫、寫寫、做做,才能不斷提高美術素養。在教學中,我不斷為學生創設動手實踐展示自我的平臺,鼓動學生積極動手,大膽嘗試美術創作,不怕失敗的精神,讓他們在不斷的創作實踐中自我進步,體驗成功與美術的樂趣。
(1)每年“六·一”節期間開展繪畫比賽或手工作品比賽,為學生創設動手實踐,培育自信、張揚個性自我展示的平臺,通過及時的獎勵優秀作品及參與比賽的同學,調動學生動手繪畫,參加比賽的積極性,激發榮譽感,讓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通過舉辦優秀作品展示活動,增進了同學之間的交流和互相學習,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
(2)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參與社會性的美術活動,拓展學生美術學習實踐的空間,培養山區的農村學生關心社會、融入社會的心理,為他們將來步入社會奠定自信的心理。
2009年7月,我組織并指導部份學生制作美術作品參加“第十屆綠星國際少年兒童美術、書法、攝影大賽”,共選送了主題有熱愛自然、保護環境、家鄉美、熱愛勞動、科學幻想等十幅美術作品參加比賽。這是大楞中學建校近80年來學生首次走出大山參加國級的比賽。令人振奮的是我們參賽的十幅作品就有八幅獲獎,其中銀獎三個,銅獎五個,我本人也榮獲優秀指導老師二等獎。作為年輕的鄉村美術教師,我為學生能夠從昨天的內斂、羞澀走向今天的成功與進步感到欣慰,是美術給了山區學生的自信,鼓舞了農村學生的進步。
3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激發學科學、愛科學的進取心
由于我任教學校地處偏遠山區的地域限制,美術欣賞課能利用的資源較少,加上課本可供學生欣賞的內容有限,不利于美術欣賞課教學。為此,我通過博覽、上網查閱、參加各種活動等自己拍攝圖片等方法收集積累相關的美術圖片、錄像、光碟等資料。其中有:“大師名畫、奇山奇石”、壯族“三月三歌圩、桂林山水”、百色樂業的“大石圍天坑探險、民族服飾”外國優秀科幻大片精彩片斷等,運用多媒體一一展示給學生欣賞,并對圖像內容進行繪聲繪色的介紹。通過多媒體圖像聲、光、音樂的刺激,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藝術感知、藝術欣賞和藝術評價能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感受藝術的美與廣博,感受現代信息技術對人類的影響,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科學,愛科學的進取心。
4 拓展美術課活動的空間,變大自然為美術學習的大課堂
鄉村生活是農村美術教育的源泉,大自然是農村學生學習美術的大課堂。在教學中不禁錮于課本和教室,引導學生回歸大自然,發現并欣賞大自然鬼斧神工和天作之美,感受鄉村生活中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例如,寫生課、我把學生帶到學校附近的村野,畫他們熟悉的農舍,畫大楞中學有名的“獅子山、獨秀峰”以及田野的野花野草,觀察竹林中的松鼠、竹鼠,珍奇稀少的荔枝蟲(學名“雙犀金龜”)及山區各種珍奇鳥類等,讓學生在活動中發觀并感受山村的美、激發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體驗美術學習的樂趣。
美育具有陶冶情操,開啟心智,健全人格,引導青少年追求人生意義和價值的作用,對于人的精神領域深層次影響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在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在美術學科的課堂教學中適時地進行美術中的德育浸透,讓學生在“潤物無聲”的美術活動中受到啟迪和熏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美術學科在學校教育中的意義和價值所在,也是美術教師的崇高職責。
參考文獻
[1]陳旭遠,張捷.新課程實用課堂教學藝術[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