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園文化載體承載著一所學校特定的文化,是校園文化得以傳承和弘揚的重要媒介、途徑和手段,關系著校園文化建設的實效性,本文以齊齊哈爾醫學院的校園文化載體建設為例進行研究,并就如何構建適合醫學生成長成才的校園文化載體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校園文化 醫學院校 載體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b)-0058-01
齊齊哈爾醫學院是一所省屬普通高等醫學院校,在67年的辦學歷史中,依據醫學教育的特殊性,建成了獨具特色的大醫文化,并注重發揮大醫文化的育人功能,把“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內化為師生心靈上的終極精神寄托和崇高價值追求。
齊醫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證明,校園文化要真正實現“以文化人”的目標和境界,必須通過有效的載體培養師生的自覺和認同。為此,在構建過程中,載體的作用不容小覷。校園文化建設的載體,即校園文化的外在表現形態、形式和建設校園文化的各種方式、方法和途徑的總和。
1 獨特的精神文化載體
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精髓、靈魂和核心,反映出一所學校的文化底蘊和發展潛力,是一所大學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往往與學院的歷史變遷、重要人物、重大事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齊醫學院系統建設校園文化的起步于2006年,當時,學院領導班子抓住新校區建設啟動的歷史機遇,對幾代齊醫人創業過程中的實踐和理論進行了深刻思考和系統歸納,明確提出將“大醫文化”作為校園主流文化大力建設、充實和完善,并納入學院的整體發展規劃。凝練了“自強不息、甘于奉獻”的齊醫精神,升華了“團結、勤奮、嚴謹、求實”的齊醫校風。以65周年校慶為契機,編撰了校史和大事記,重建了校史館,根據時代特點和發展需要,更改了“求知立志、救死扶傷”的校訓,將“大學至善、大醫精誠”確立為新時期的校訓。在此基礎上,重新確立了校標、校歌和校旗等文化符號。齊醫學院獨特的校史、校園精神、校風校訓、教風學風都是師生領悟大醫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
2 特色人文景觀
古人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大學獨有的人文環境對陶冶學生情操、塑造美好心靈、養育人文精神有著潤物無聲的作用。
從籌建新校園開始,齊醫學院就將校園文化建設與校園基本建設緊密結合,所有的建筑、景觀、道路等均被視為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這樣的思路下,從規劃到設計、從布局到風格、從外觀到功能都彰顯著文化的魅力,把當年教育部評估專家組組長孟繁榮提出的“讓每一面墻都會說話”的期望變成了現實。刻有代表世界性醫藥標識“蛇杖”傳說的七根柱子是校門的主體;“大醫路”上,32位中外醫學史上著名科學家的事跡在“大醫文化時光隧道”上熠熠生輝。“勤、思”等刻石和希波克拉底、李時珍等中外醫學史上的名人雕像點綴著綠地,處處發揮著寓教、勸學的功能。用建筑廢土堆起的“書山”上栽種了教學科研需要的藥材,引湖入校建成的“學海”里游動著各種小生命。這里還有在命名上力求體現校園文化的街路、廣場,比如“大學路、精誠路、大醫廣場”。山、水、園、林、路真正實現了教育、審美和使用的完美結合。
3 特別的行為文化載體
行為文化是學校精神、辦學理念和師生價值觀的動態反應,高等學校的教學活動、學術活動以及教育、學術氣氛都為校園文化打上了鮮明的文化標記。
課堂教學活動是培養具有堅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道德情操、優良的醫德醫風、精湛的醫療技術和廣博的人文知識,符合社會需要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醫學人才的主渠道。在高等醫學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應該擺在第一位。為此,學院建立了“三導向”人才培養模式,包含以“職業情感”為導向的人文素質教育模塊;以“執業能力”為導向的專業素質培養模塊;以“社會適應”為導向的身心素質養成模塊。不難看出,這一培養模式既體現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也強調了對他們進行人文素養教育的必要性。目前,學院除了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外還開設了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衛生管理、文學課等。
課外文化活動是課堂教育的延伸,為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提供了實踐機會。齊醫學院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等相關文件為指針,結合醫學院校特點,以學生社團為依托,堅持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側重培養學生人文情懷的“志愿星期六”;有側重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團隊精神的“大學生科技節”;有側重培養學生熱愛學習、終身學習意識的“求知講壇”等品牌活動。此外,大學生文化節、體育節、各種學術講座、高雅藝術展演等活動也是異彩紛呈,廣受大學生青睞。
另外,學院還通過必要的儀式來強化大醫文化教育。每年的開學典禮上,新生都要舉起右手,莊嚴宣誓,立志踐行“醫學生誓言”,實習動員會上,這一幕還會重現;畢業典禮后,畢業生要再次穿越“大醫文化時光隧道”,讓前賢激勵自己走出校門后做一名優秀的醫務工作者,這是學院獨特的儀式文化。
4 加強校園文化載體建設的探討
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是“以文化人”,如何通過發揮載體作用使之產生實效,不妨從以下兩方面作以探討。
一要充分發揮現有載體的作用。對現有載體要充分挖掘、巧妙運用、創新發展。精神文化往往具有歷史傳承性,但也應具有時代創新性,不斷地、自覺地,結合時代特點和學校實際,對其內涵加以豐富還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過網絡等新型手段,借助校慶等時機,巧妙利用各種儀式,借助現有載體重新闡發、弘揚現有精神文化新內核;此外,也不妨根據學校重大事件中,師生員工集體展現出的同質傾向,價值追求、卓越品格;或者對在學校發展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集體特有的品質加以凝練總結,形成新的校園精神,并宣傳和弘揚。學生課外活動這一載體更是大有可為,要積極加以利用,創新理念和形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寓教于樂。而學校的后期基本建設也不要脫離校園文化的大背景,游離于整體風格之外。
二要積極開展載體建設的研究。在實踐中總結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我們既要對自身載體進行研究,總結經驗、發現問題,還要積極借鑒國內外高校載體運用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開發新載體,研究載體有效性,對研究成果經過充分論證,要勇于投入載體建設實踐,使之融入校園文化并盡快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楊德廣.高等教育學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劉德宇.高校校園文化發展論[M].北京: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