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美國大學校園文化特色研究,提出中國高等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應更多借鑒美國大學校園文化先進和成熟的經驗,爭取創辦更多的世界一流大學。
關鍵詞:美國大學 校園文化 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b)-0075-03
大學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是傳承和創造人類文化的高等學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大學發揮著巨大作用。正如中國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所說:“21世紀,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將或快或慢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擁有知識和人才資本的高等學校,將由經濟社會的邊緣走向經濟社會的中心,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核心作用”。大學校園文化更是作為一個國家主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引領社會思潮的燈塔、傳播社會文明的舞臺和承載民族文化的脊梁。
美國擁有4000多所大學,這些大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美國是世界公認的高等教育強國,在2010年的全球性大學排行榜中,美國獨占鰲頭。根據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公布的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前10名的大學中有8所美國大學,前20名的大學中有17所美國大學,前50名的大學中有35所美國大學,前100名大學中有54所美國的大學,前200名大學中有89所美國大學。這些世界一流的大學所培養的人才很多在美國及全球各個領域展現出卓爾不凡的才能,為社會進步和人類生存環境的改善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美國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獨具特色,造就了眾多的世界一流大學。美國的大學校園文化在創新精神、自由精神等諸多方面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我們學習借鑒的目的就是要加強我國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和創新,加速超越,爭創中國更多的世界一流大學。
1 大學校園文化的內涵
大學校園文化是大學人在大學校園生活與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群體精神及其所附載體。
大學校園文化的特色是指大學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環境文化上所表現的個性特點,以大學人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和精神面貌為表征,反應出大學人這一特殊群體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風貌。
2 美國大學校園文化的特色
2.1 嚴格的大學校長遴選制度
大學校長,作為大學的靈魂人物和引領者,是大學的首席學術和管理領袖,是所任職大學的象征,始終與大學的變革與發展息息相關,對于大學的繁榮和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起著核心領導作用。
美國的大學校長遴選非常嚴格。大學憲章賦予了董事會遴選出的校長職責和權利,一旦現任校長任期將滿或由于現任校長提出辭職而出現職位空缺,就由校董事會啟動校長搜尋及遴選程序。一般情況下,校長必須在自己不打算繼續擔任校長的前一年向董事會提出辭職,請求并經董事會同意后,由董事會指定一個校長搜尋委員會,由搜尋委員會負責發布招聘校長的廣告,對候選人進行全面考察,組織完成候選人的面試和篩選工作,然后將最終候選人提交董事會,由董事會進行表決。例如,2006年在哈佛大學第28任校長的搜尋工作中,除了遵循例行的校長搜尋程序外,董事會還成立了教師和學生兩個咨詢團。咨詢團主席和校友協會會長經常參加搜尋委員會的會議,而搜尋委員會的代表也定期參加咨詢團的會議,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確保大學利益相關者之間能夠協同努力并及時交流信息。經過嚴格的選拔,由29位哈佛大學校友組成的監督委員會于2007年2月11日批準任命歷史學家德魯·吉爾平·福斯特為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成為哈佛大學的第28任校長,也是該校建校歷史上被任命的第一位女校長。哈佛大學負責挑選校長的專門委員會認為,她是一名及其優秀的管理人員,擁有卓越的人際處理能力。的確,這種嚴格、公正的遴選程序使一批杰出校長的產生有了制度上的保障。
在美國,是否擁有學者的頭銜或身份,對一位校長職位的競爭者來說,并不是能否成為大學校長的先決條件。美國大學校長選拔不迷信權威,而是采用“外部選拔模式”,絕大部分校長是從其他學校的校長或教務長中產生的,從本校產生的校長或企業、公司的領導人來擔任校長的人并不多見。德魯·吉爾平·福斯特曾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有過20多年的習教經歷,在那里獲得了博士學位,并擔任婦女研究項目主任。2001年,她進入哈佛。毋庸置疑,跨校求學與工作的背景有利于吸收各自單位的經驗之長,綜合形成特色和優勢,有利于學校的良性發展。在美國大學的最高領導機構實際上是大學的董事會,這是美國大學管理制度的一個顯著特色。
2.2 勇往直前的創新精神
美國人的創新精神是世界公認的。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在早期的西進運動中,美國人就是要把荒野變成城市,荒野開拓者們在西部邊疆的艱難歷程使美國人成長起來。美國人那種吃苦耐勞、勇于開拓、大膽探索、弘揚個性的精神正是在開拓西部的運動中造就的。美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也并沒有直接從英國、德國移植過來,他們重視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又富有改革精神,既沒有英國大學“為教育而教育”的傳統,也沒有德國大學“為學術而學術”的慣例,而是借鑒外國大學辦學的先進經驗并開拓性地與本國實際相結合,成功地發展了自己的高等教育體系。
20世紀,美國依靠大學的發展一步步登上了科學高峰。美國擁有一流大學的數量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全世界一流大學中,美國至少有2/3。從代表全球最高科學成就的諾貝爾科學獎獲獎情況來看,1901年至1933年,美國獲得86項中的7項,獲獎人7人;1934年至1945年,美國獲得26項中的9項,獲獎人12人;1946年至1996年,美國獲得153項中的96項,獲獎人157人,大大超過同一時期英、德、法三國的總和。
美國的大學更是富有創新精神。斯坦福大學1951年率先實行產學研相結合,發展大學園區,實現資本、技術和人才的集聚,成就了今天的硅谷,開創了大學辦學的新思路。康奈爾大學成立于1865年,是美國最重要的研究型大學之一,其辦學目的就是“讓所有想學習的人都能夠找到要學習的課程”。學校開設各類課程達4000多門,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方面,就是讓學生離開舒適區(Comfort Zone)。康奈爾大學的創新精神影響了整個美國高等教育。哈佛大學建于1636年,是美國最古老的大學,比美國建國還早140年。建校350年來,創造了輝煌的教學科研成績。哈佛大學的校風崇尚自由競爭和個人奮斗,崇尚冒險和創業,到目前為止,美國有8位總統、40位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出自哈佛。
2.3 獨一無二的自由精神
美國大學自治、不受政府控制是美國大學校園文化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大學的自治大大地促進了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在美國,任何組織都能建立大學或私立學院。然而美國大學的自治并非一開始就產生了,而是源于學校的不斷努力爭取。美國的達特茅斯學院是殖民地時代建立起的一所私立學院。19世紀初,在該學院董事會內部矛盾發生后,其州議會企圖通過修改特許將該學院重新組織為州立大學,州高級法院的判決支持了州議會,但聯邦高級法院卻支持了該學院,認為“州議會的行為侵犯了學院的建立特許”。這項判決對美國大學的自治產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
美國大學學術自由蔚然成風。學術自由是學者不受雇傭他們的院校的控制和限制,擁有自由進行科研、教學和出版的權利。最初美國大學的學術自由也是受到限制的,大批教師為了捍衛自己的權利,維護自身的職業安全,1915年成立了美國大學教授聯合會,簡稱AAUP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在聯合會的努力下,實現了“學術自由和教授終生職位的原則”,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逐步被大多數四年制高等院校廣泛接受,現已經成為美國高等教育的基石。斯坦福大學校長卡斯帕爾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的講演時提到,斯坦福大學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成功秘訣是他們始終把學術自由作為“大學不可或缺的靈魂”。美國的大學為新思想的產生創造了寬松的自由探索真理的空間和環境。學術自由是美國大學校園文化的精髓。
2.4 獨具匠心的校訓
美國大學的校訓歷史久遠,注重個性,尊重個人價值,表達獨特,別具一格,更多地體現服務社會的思想,呈現濃厚的宗教色彩。哈佛大學的校訓有多重提法,被提到最多的是: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斯多德為友,更應與真理為友(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but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關于哈佛的校訓也有不同的提法:一個人的成長不在于經驗和知識,更重要的在于他是否有正確的觀念和思維方式。提到更多的是:為增長才干走進來,為服務社會走出去。從不同的哈佛校訓都能反映出求實崇真的哈佛精神。斯坦福大學的校訓是自由之風永遠吹拂(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康奈爾大學的校訓是:讓任何人都能在這里學到想學的科目。(I would found an institution where any person can find instruction in any study.)哥倫比亞大學的校訓是:在上帝的神靈中我們尋求知識(In thy light we shall see light.)。
從幾所大學的校訓內容不難看出美國大學人張揚個性,追求真理,崇尚自由的一貫作風,是美國大學校園文化特色的突出體現。
3 美國大學校園文化特色給我們高校建設帶來的啟示
3.1 賦予大學充分的自主權
各級政府應賦予大學更多的自主權,充分發揮大學的積極性。在大學校長的選拔上,采用內部選拔和外部選拔同步進行的方式,這樣在某種程度上避免內部選拔的校長視野比較偏于狹隘,辦學思想和辦學行為相對保守和封閉,難于逾越本校的歷史傳統和環境,從而限制了視野的拓展,不利于大學辦學思想的改革和創新。在大學自治方面,要按照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和199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的規定,要充分體現大學辦學更大的自主權,減少各級政府和部門對大學的干預,保持大學相對的獨立性。
在學術自由方面,要大力弘揚“百家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積極倡導學術自由,大力發揮教師的作用,不斷加強大學學術權力的分量,逐步實現行政權力從學術權力分離,不再干擾學術權力,從而建立真正自由的學術環境,促進更深層領域的科研探索。
3.2 提升創新精神
江澤民同志說:“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大學的本性旨在對未知世界的認識,對新事物進行探索,其意義不僅僅在于探索未知而求真,更重要的在于求真基礎上的不斷創新”。我們要學習美國大學文化的創新精神,積極創設環境,重視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注重對知識的創造和運用,鼓勵學生不唯上、不唯書,不拘于傳統,不盲目崇尚權威,不斷挑戰自我,不斷追求自我飛躍和突破,在創新能力的培養過程中不斷完善學生的人格教育;大學要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己任,加大科技投入,培養國家需要的大批科學家和發明家,進行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進一步提高全民族的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國家的國際競爭力。
3.3 注重個性培養
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培養,力求辦學方向、培養目標、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模式等講究實效。要面向市場,面向實業界、職業界,開設專職業課,切實加強實踐環節,強調以人為本,學校的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的成長,滿足學生的需要,促進學生發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決策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信、自主、自立的能力。提倡學生專注個人學習生活,奉行學生與教師之間關系平等,鼓勵學生表現自我、彰顯個性的風貌。
4 結語
美國大學校園文化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在21世紀的今天,中國的大學應積極構建滿足未來發展需要的大學校園文化,加速追趕美國的知名大學,實現更多的大學跨入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
參考文獻
[1]Scollon,R. Scollon S.W.,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Wang Enming.American Culture and Society[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3.
[3]蔡紅生.中美大學校園文化比較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4]戴建兵,蔡辰梅.大學文化研究[M].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
[5]丹尼·馮.美國頂級大學傳奇[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
[6]李清源,魏曉紅.中美文化與交際[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7]饒燕婷,王琪.走進世界名校:美國[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8]程星.細讀美國大學[M].商務圖書館,2010.
[9]劉升民.美國大學校園文化概覽[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
[10]孫雷.現代大學制度下的大學文化透視[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