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既給高校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許多高校選擇了“量產式”的本科培養模式。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短時間緩解高校面臨的競爭壓力,但長此以往將造成許多難以彌補的負面效應。各高校只有深入了解這種培養模式的本質、產生原因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才能謀求一條更加長遠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高校 本科培養模式 量產式 機械化
中圖分類號:G6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b)-0081-02
1 本科培養模式的“量產式”現象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科教興國戰略的深入貫徹,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有關數據顯示,截止2007年,我國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908所,成人高等學校413所,民辦普通高等學校297所,僅獨立學院就有318所。(夏魯惠等,2011)相較于2000年,不論是公辦高校還是民辦高校,均呈現了較快的增長勢頭,尤其是在一些東部發達地區,平均增長幅度已經達到了80%以上。這樣一路高歌猛進的增長趨勢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高等教育產業正經歷著鼓舞人心的發展階段。作為附帶效應,不論是對于老牌高校還是新興高校而言,擴大招生規模幾乎是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搶占市場的第一套方案。以浙江省的普通高等院校為例,2000年該地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數為7.76萬人,而到了2007年,招生人數達到了23.07萬人。[1]隨著學校規模的擴大、在校生人數的增加,以往所提倡的“精英式”本科培養模式鑒于其培養對象數量的限制以及較高的成本投入,已經很難適應日益增長的市場競爭,因此,基于“對癥下藥”的需求,一種更加符合本科培養“大眾化”呼聲、也更加注重擴大宏觀規模的本科培養模式應運而生,筆者將之總結為“量產式”的本科培養模式。
2 “量產式”本科培養模式的弊端
這種培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市場競爭的外在要求:相比保證高品質的教學質量,實則更注重追求教學規模和辦學效益;但是,幾乎是在其產生的同時,阻礙也隨影而至:
首先是在辦學規模方面的瓶頸。同樣以浙江省的普通高等院校為例,雖然該地區的高校招生規模在七年中增長了近兩倍,但該地區的高考報名人數,即潛在的生源數則并沒有經歷如此大的漲幅:2000年浙江地區高考報名人數共計15.11萬人,截止2007年,高考報名人數為40.06萬人,增長了1.65倍。[2]換言之,2000年高考報名人數與招生數之比為1.95,而到了2007年,該比數即下降到了1.74。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穩定實施以及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生源數必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保持較慢的增長速度,甚至可能會出現區域性的下降。因此,在各類高校如雨后春筍般崛起的同時,業內人士卻也不得不開始擔心,面對今后極有可能出現的“僧多粥少”的招生形勢,這些高校應該如何化解由此產生的競爭壓力?采用盲目擴大招生、挖空心思增設所謂“吸金專業”、提高收費等手段帶動辦學收益顯然不是長遠之計。
其次是在辦學質量上的問題。高校數量增長過快,導致優秀師資的培養速度遠遠無法滿足許多新興高校的基本需求。有較強經濟實力和競爭力的新興高校可以選擇重金從其他高校挖掘成熟的師資人才,而相對競爭實力較弱的高校則不得不面對師資水平欠缺導致的一連串現實問題。在各高校間,不均衡的師資分配很大程度地影響了本科培養的質量。
最后是在培養效果上的問題。雖然“量產式”本科培養模式產生的初衷之一也是為了提升畢業生乃至于整個高校的競爭力,但事實證明,經過這種批量化生產模式而產出的“本科人才”卻最終在這種機械教育模式下失去了個體特色、失去了創新能力、甚至失去了社會競爭力。以兩方面為例:
(1)本科生學習、科研能力欠缺,學術不端現象泛濫。且不談建設所謂“創業型”的高等院校(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3]和“研究型”的高等院校(Research University),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基本現狀是大多數的高校仍處于“教學型”大學(Teaching University)的階段,即主要承擔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培養任務。在這一過程中,若是高校秉持著“量產式”的教學模式—— 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方法機械、教學目的功利,則只會產生一種后果:本科教學的發展將完全偏離素質教育所要求的方向,課堂最終成為“填鴨式”產出畢業生的“加工廠”。
相比歐美高校的大學生,缺乏獨立研究能力是烙在我國當代大學生身上很難被洗白的不爭事實。通過四年的專門學習卻不能夠將所學知識自如運用于本學科領域的研究,這一方面自然得歸因于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欠缺,但更重要的原因卻在于他們并沒能從本科教學的課堂上學到足以支持自主研究、成體系的應用知識。舉例來說,本科畢業論文作為授予學士學位的一項必要條件,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學生對專業水平的掌握程度。但近幾年來,各種學術問題卻在本科畢業論文撰寫過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根據2007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在2243名被調查者中,有31.8%的人認為目前高校畢業論文的抄襲現象非常嚴重。調查還指出,1990年高校教師指導本科論文時基本是一比一的指導比例(1∶0.97),而到了2003年,一名教師則需指導至少三名以上的學生(1∶3.41)。[4]逐年遞增且差距越來越懸殊的生師比使得數量有限的既有師資很難對畢業論文的質量和原創性進行逐一核查,更遑論深入的研究指導。大學生對所學知識吃不透,做起研究來力不從心,因此,論文抄襲已然成風,且很難被杜絕。
(2)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根據統計,2001年我國本科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高達80%以上,但僅僅三年后,也就在2003年,這一比例就下降到了60%。[5]就業市場競爭壓力的逐年激增是擺在高校和高校畢業生面前的一個嚴峻考驗。
3 “量產式”本科培養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
通過分析這種“量產式”本科培養模式后不難發現,辦學主體主觀上的認識不足無疑是導致其形成的一個主要原因。
(1)盲目地附和“市場需求”。鑒于近幾年財會專業和金融專業等經管類專業的就業形勢大好、學生在升學時選擇熱情高漲,因此許多高校在專業設置、課程安排等方面也相應地做出了調整。在為數不少的高校,尤其是那些師資力量較為短缺的民辦高校,很大一部分教師除了承擔自身的專業課程以外往往還會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承擔一些,甚至占其所授課程多數的“其他”課程。這些“其他”課程看似與其專業相關,但實則是為了迎合學生在選課過程中的功利偏好。以經濟學專業為例,許多高校出于經濟學專業作為純理論研究專業其就業形勢不太理想的考慮,往往很少直接開設相關課程,而是選擇在課程中摻雜進一些通常意義上更具有“實踐價值”和“社會競爭力”的內容,如金融、會計、市場管理等。這種做法雖則是為了迎合競爭激烈的人才需求市場,但由于對授課師資專業的定向化要求比較模糊,很多沒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卻被迫成為“一專多能型人才”的教師幾乎很難保證此類課程的教學質量。
(2)在辦學氣氛營造方面,傾向于教科書式的教授方式,忽視了人文底蘊的培養。培養優秀的本科人才是一項全方位都需要兼顧的工作,然而目前國內本科院校多存在培養方式和能力考核機制單一的問題。
只注重測試成績而忽略數字背后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這不僅僅是中小學教育的缺陷,也是許多高校在本科教育中產生的通病,可以說正是這種對本科培養目標認識上的偏差,導致了“60分萬歲”的提法一直以來被視作本科教學的代名詞。
4 改變“量產式”本科培養模式是高校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盡管越來越得多的高校已然發現了當前“量產式”本科培養模式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也已經開始致力于改變既有的培養模式,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國本科院校在轉變培養模式的道路上還將面對令人十分憂慮的現實:高校組建模式的多樣化必將引發更加激烈的生源爭奪戰,而嚴峻的就業壓力以及激烈的社會競爭仍會源源不斷地成為這種本科培養模式的“催產劑”。
因此,高校必須更加清楚地認識到,雖然這種培養模式能夠在短期內化解高校面臨的許多壓力,但就好比是一生病就服用大劑量的阿司匹林,長此以往,必定導致更大的生存隱患。如何戒掉由這種模式帶來的所謂“甜頭”,警惕地看待由此產生的負面效應并找出解決辦法,是擺在眾多高校眼前一個關乎生存的大問題。
參考文獻
[1]夏魯惠,于今.中國高等教育區域發展報告[M].北京:國際行政學院出版社,2011:19.
[2]夏魯惠,于今.中國高等教育區域發展報告[M].北京:國際行政學院出版社,2011:52-54.
[3]易高峰.崛起中的創業型大學—— 基于研究型大學模式變革的視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1-3.
[4]劉靈芝,陳志剛,肖亦農.本科學位論文質量低下的原因分析及其對策[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8(4):19-22.
[5]金喜在,朱志強.我國大學生就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經濟縱橫,2005(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