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建設,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物質方面取得了較大程度的改善。同時,我國人民對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趨旺盛,我國的文化建設也取得了十分不錯的發展,文化建設呈現繁榮發展的勢頭,大眾文化在我國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和普及,并逐漸的成為我國文化建設的發展主流,大眾文化的出現對我國的教育領域造成了一定的沖擊,本文就如何在大眾文化背景下開展中學語文的教學工作展開了相關的探討。
關鍵詞:大眾文化 背景 中學語文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b)-0104-02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我國的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建設在發展過程中也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績。大眾文化的出現和發展對我國的教育領域造成了一定的沖擊,由于大眾文化本身具有的日常性、流行性、以及娛樂性等方面的特性,所以大眾文化在中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如何在基于大眾文化背景下,提高中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受到了國家和政府前所未有的關注。文章就大眾文化對中學教學產生的影響以及目前我國中學語文教學的現狀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調研,并針對如何在基于大眾文化背景下,提高中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了幾點建議,力求能為提高我國中學語文教學質量提供適時的參考。
1 大眾文化對中學語文教學造成的影響分析
大眾文化與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等高級文化不同,大眾文化適應的層面特別的廣,并不存在階級性。大眾文化在我國的產生及發展是十分迅速的,對我國的傳統的文化格局造成了一定沖擊的同時還對我國的教育領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眾所周知,大眾文化具有商品性、類型性、通俗性、依賴性、流行性、日常性、娛樂性和大眾傳媒性,使大眾文化更加貼近人民的日常的生活。大眾文化迅速的在我國各階段的教學工作中得到了普及。
1.1 泛化現象對中學語文教學的影響
由于大眾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商品性、通俗性和流行性,在一定程度上誘發了文學泛化的現象,致使當今的精神活動過于商業性和娛樂化,一方面降低了中學生對文學的追求熱情,導致很多的中學生在進行語文學時無法真正的靜下心來對文學作品進行欣賞和學習,在對經典的文學作品進行賞析時,往往都是囫圇吞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能力;同時,大眾文化屬于一種新型的文化,勢必會產生一些能夠反映大眾文化精神的文學作品,而大眾文化的流行性和日常性,勢必會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側面也增強了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提高中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擴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1.2 大眾傳媒的多樣性對中學語文教學的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科學技術的發展創新,我國中學生在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時已經不再僅僅受家長和教師的影響,更多的還受大眾傳媒的影響,隨著大眾文化的誕生以及大眾文化所特有的娛樂性和大眾傳媒性,使大眾文化越來越多的介入到中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當中。大眾文化主要是以大眾媒介(報紙、期刊、書籍等)和電子媒介(電視、廣播、網絡等)為主要的傳播媒介,使學生能夠更加輕松、便捷的獲得所需要的語文知識,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積極性,開闊了學生們視野;但是,我們還應該注意到,由于大眾傳媒的商品化、依賴化和類型化,也極有可能導致加工出來的文學作品過于粗糙、不夠細致,文學作品市場秩序過于混亂,這對于目前還處于成長階段,缺乏足夠大辨別能力的中學生來說是一個較大的考驗。
2 基于大眾文化背景下的中學語文教學的現狀
面對大眾文化的迅速發展和普及,對我國傳統的中學語文教學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導致我國的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十分明顯的兩級分化現象:一方面是教師不認可大眾文學,禁止了學生接觸一切與大眾文學相關的內容;而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十分認可大眾文化,并且將大眾文化引入到了日常的中學語文教學課堂上。基于大眾文化背景下的中學語文教學是十分矛盾的,面對大眾文化早在不知不覺中融入到中學語文教學領域的現狀,中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應該將教學重點放到如何借助大眾文化的優勢提高中學語文教學的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對文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將劣勢轉變為優勢,將大眾文化合理的應用到中學語文教學過程當中。
3 大眾文化對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3.1 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大眾文化的合理利用,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大眾文化具有日常性和通俗性,能夠將語文教學和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有機的結合,降低了語文教學的難度,既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觀,以及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又強化了語文教學的生活意義。教師通過合理的利用大眾文化豐富了語文教學的內容和手段,使語文教學課堂更加生動、精彩,在提高了中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3.2 開拓了學生的視野
大眾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其文學資源是十分豐富的,通過將大眾文化引進到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在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同時還能夠開拓學生們的視野,促進學生的全方位成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的選用大眾文學的資源,借助符合中學語文教學的大眾文化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思維以及實踐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4 基于大眾文化背景下的中學語文教學需要注意的方面
4.1 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上文中提到,大眾文化與主流文化以及精英文化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大眾文化不存在階級性,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所以才能夠迅速的在中學生中普及開來。基于大眾文化大背景的影響下,中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始終“以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對大眾文化進行深入的研究和開發,以便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保證和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設計語文教學教案的過程中,要確保課堂資源的豐富多彩,同時還需要充分的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的成為中學語文教學課堂的主人。
4.2 針對性原則
教師在基于大眾文化背景下的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不能隨波逐流、盲目跟風,需要針對教學過程中實際存在的客觀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對大眾文化進行篩選,確保所選用的資源能夠符合學生的心理接受能力,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成長需求,為提高學生對中學語文知識整體的掌握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4.3 將大眾文化充分的滲透到中學語文教學當中
目前,在大眾文化背景下的中學語文教學是值得探索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的利用大眾文化的優勢,將大眾文化教學充分的滲透到中學語文課堂當中。例如,針對中學生比較愛看小說的特點,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可以組織學生對古龍武俠小說和瓊瑤的言情作品進行評價,這類的大眾文化作品相對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的積淀,比較適合用在古文教學、修辭手法等方面的語文教學當中,通過對文學作品當中的所運用的修辭手法,語言特征等有關語文知識的研究的探討。但是教師需要在教學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找到大眾文學作品和語文教學兩者之間的契合點,這樣既滿足了學生對大眾文化的求知欲,又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4.4 轉變教學方式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缺少互動,課堂的教學過于沉悶,一般情況下都是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而大眾文化作品與其他類型的文學作品相比較而言屬于一種世俗文化,比較貼近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顯然,傳統的教學方式并不適用于大眾文化,所以,在基于大眾文化背景下的中學語文教學的方式也應該相應的進行改變,使語文教學的課堂更加生動、有趣,打造研究性的語文課堂,充分的體現出學生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5 結語
總而言之,大眾文化已經融入到了中學生的成長和生活當中,教師在大眾文化背景進行中學語文的教學主要需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師在利用大眾文化資源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認真的對大眾文化資源進行篩選,確保大眾文化資源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教師在利用大眾文化資源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還需要時刻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確保學生的全面發展,利用大眾文化更好地為中學語文教學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吳慧林,吳凌英.大眾文化何去何從——審視多元文化視野下的語文困境之一[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9):32.
[2]王岳川,肖畫.語文教學如何面對流行文化——王岳川教授訪談錄[J].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2011(16):132.
[3]謝亞仙.大眾文化:不可忽視的語文課程資源——從2009年全國高考作文說起[J].湖南教育(中旬刊),2011(29):87.
[4]蘭保民.于漪與文化視野·文化傳承之四語文教學須著力于提高學生的文化判斷力[J].語文學習,2011(27):98.
[5]馬彥娟.大眾文化為我所用——試論新課標下高中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12(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