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數學是民辦本科院校學生必修的一門文化基礎課,結合民辦本科院校學生的特點,以及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幾點何如提高高等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意見和方法。
關鍵詞:民辦本科院校 高等數學 有效性 因材施教 推陳出新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b)-0107-02
民辦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高素質和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偉大歷史使命。高等數學課程是高等教育教學中非常重要的文化基礎課程之一,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對未來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提高。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大,民辦本科院校越來越多,學院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很多問題就浮出水面:新生數學基礎知識不扎實,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一些專業是文科理科兼招,學生的數學水平參差不齊,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傳統陳舊模式下的高等數學教學難以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那么,做好民辦本科院校高等數學教學工作,提高高等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
1 什么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有效課堂教學(The Theory of Effective Teaching)最早起源于20世紀初的科學教學化運動,在受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科學教學影響后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所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通過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經過一段時間的課堂教學后,使學生獲得一定的進步和發展。
有效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有效教學的根本出發點是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和積極性;有效教學的實質和核心是提供適宜的教學條件,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習慣。
2 高等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大學數學與高中數學的銜接
大一新生在第一學期的學習高等數學課程中,感覺老師所講的內容都基本上都接觸過,這樣導致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上開始松懈,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完成了第一學期的學習,部分院校期末考試試題又很簡單,所以一些學生甚至在啃高中老本的情況下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進入第二學期的學習后,高等數學課程從一元變化到二元甚至是多元,所學的內容基本上都是新知識,并且遠遠要比第一學期難得多,學生心理上產生了畏懼感,再加上上學期基礎打得不牢,從而造成整體高等數學教學效果的不理想。
2.2 高等數學教學內容
大學高等數學課程的課時不斷減少,在課堂上老師沒有足夠的時間面面俱到地將所有知識點都講解到位。有些學校仍讓還用十幾年前的授課計劃,并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有些內容可能對所學專業幾乎用不到,但在課堂上老師卻用非常多的課時來講解。這樣不僅教師教的累,學生還學而無用。
2.3 高等數學課程的定位
明確高等數學教育的意義,目前仍有不少教師和學生認為像數學一類的文化基礎課是可有可無的,認為高等數學課程對他將來的發展根本排不上用場,認為只要把自己的專業學好,將來就能有很好的發展。高等數學是一門文化基礎課程,就好比蓋大樓,應該先把地基打好,那么高等數學就是地基。試想一棟高樓大廈,如果地基沒打好,它又怎么能屹立東方呢,終有一天會樓塌人亡的。
高等教育應該順應社會時代的發展,走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相結合的道路,使其培養的學生是一個綜合型人才。因此,在高等課程體系中,文化基礎課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高等數學課程也是高等院校學生必修的一門文化基礎課。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自身要準確地把握數學課程的定位,同時也要讓學生明白高等數學學習的重要性,使學生明確學習方向,激發學生學習高等數學的動力。
高等數學課程的價值在于:它可以提供學生學習后繼課程必不可少的數學基礎知識;它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可以提高學生抽象概括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創新能力。
3 如何提高高等數學教學有效性
3.1 研究高等數學教學內容,推陳出新
高等數學課程在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授課學時少,授課內容多的問題,因此,要想達到在少課時的情況下,達到最好的授課效果,就應結合不同學院不同專業的特點,優選教材內容。民辦本科院校教師應該深入到不同學院不同專業中調查研究,然后制定不同授課計劃,以便適用于不同專業的學生。將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的定位,突出重點難點,刪掉那些陳舊的、過時的、不適用的內容,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適應新時代的內容,突出每個專業所需內容。
在傳統陳舊的高等數學教學中,教師只顧課堂教學和完成教學任務,不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動性;不顧學生個性的發展。多數教師在講臺上不停地講授,不與學生互動,學生在臺下被動地聽或記。這樣的課堂教學死板單一;教學過程枯燥乏味;學生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課堂上有時會出現教師講得口干舌燥,而在臺下學生卻趴倒一大片的現象,教學效果非常不理想。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在教學中,可以以教師的引導及知識傳授為課堂的主導,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講解、師生互動中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動口、動手、動腦,使高等數學教學成為啟迪式、開發式的教學模式,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2 采用分層次教學模式,因材施教
分層次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把學生科學地分成若干組,分層次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
民辦本科院校應該在大一新生入學時根據學生的數學水平將學生分成不同組,本著以“面向全體,兩頭兼顧”的原則,根據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能力,合理地制定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并將層次目標貫穿于各個教學環節。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交流,完成分層次教學的關鍵所在是調動雙邊活動的積極性,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努力完成教學目標,同時又要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課堂教學要始終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簡單到復雜,逐步上升的規律。此外,教師還應該安排好課堂教學的節奏,做到精講多練,取消一味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做到講和練相結合。在教完一個環節后,讓學生通過做練習來鞏固所學知識。因此,課后布置多層次作業也是分層次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
3.3 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很多學生認為高等數學是一門枯燥無味的課程。這一方面是因為數學本就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另一方面也有某些教師自身的原因。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教師首先要多讀書,提高自身的數學文化素養。在教學過程中,適當使用形象化思維和口訣來幫助學生靈活記憶和應用一些公式。如在數量積運算中(表示的夾角),該公式老師可以交給同學們口訣是數積比模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給學生講解一些有關數學發展的小故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勵他們進行科學創造的熱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數學是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
3.3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情感教學
教師要感動學生、激勵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高等數學教學有效性非常關鍵的工作之一,師生關系是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在課堂上老師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做到始終飽滿熱情地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在課下教師和學生多交流,讓學生產生對老師的信任,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教師搞好教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使教師真正做到教書育人。另外,言傳不如身教,教師的行為作風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要嚴于律己、做好榜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與學生雙向互動,從而提高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3.4 多媒體技術有效應用于高等數學課堂教學
在高等數學教學中,將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和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增加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可以有效地提高高等數學的教學質量。一方面,有效運用多媒體技術,借助于計算機強大的計算功能和圖像功能,可以幫助教師完善教學內容,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但是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要適時、適量、適度;另一方面,將多媒體技術引入課程,可以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高等數學教學是高等院校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只有教師不斷地自我提高、不斷地探索適合現代教育的道路,才能充分發揮高等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培養出適合當今社會的全面發展型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張順燕.數學的思想、方法和應用[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王光明,魏芙蓉.數學教學效率論(實踐篇)[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6.
[3]汪新凡.有效教學理論應用與大學數學教學策略研究[R].大學數學課程報告論壇,2008.
[4]陳厚德.有效教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9.
[5]鮑里奇,著.有效教學方法[M].易東平,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