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是未來教育的方向,體育教育中融入人文思想是體育教育可以持續發展的內在因素,為了讓體育教學能夠起到鍛煉學生身心,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加強體育教育中的人文思想建設是發展的需要也是必然的事情。本文就我國體育教育的當前狀態進行剖析,并且對如何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加入人文思想提出一些建議,以滿足當代體育教育的發展需要。
關鍵詞:高校體育 教學 人文體育思想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b)-0207-01
體育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頑強的意志,體育課程除了交給學生相關的體育知識和內容,更重要的是提高身體素質和磨練他們的意志,讓他們成長成為更加全面的綜合性人才。人文教育體現了以人和核心的觀念,教學的目的不在于學多學少,而在于學生是否有所提高是否有所專精,換句話說就是不要求學生達到統一的高水平,但是需要有個人特色和個人發展方向,以求他們能夠獲得適合自身的發展。這和過去的以教學成績為重點的教學方式不同,我們在給學生進行測驗的時候無非都是一些比較固定的項目,達到多少成績算是多少分,這樣的進行培養學生的方式其實是固化了他們的發展方向,或許有人擅長其他的項目,所以那樣對學生的評價是不公平的,也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育活動和文化教育不同,我們不是說將每一個學生培養成運動將建為目的,我們的目標應該是提高學生鍛煉的興趣,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培養一種堅韌的體育精神。
1 高校體育教學中培育體育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當前的高校學生在對體育認識上缺乏人文精神,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體育運動意識。這也和學生從小到大得到的教育模式相關,過去的教育中我們常常將教師當成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生的一言一行都幾乎是模仿教師來進行的學習方式,這樣的教學模式久而久之會讓學生的自我意識變得很淡,缺乏自主性觀念,體育學習和測試無疑就是上課跟隨教師學習技能動作,要點要領教師都講解清楚了,考試的時候就只注重結果,這樣忽略了學習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因此,失去了對體育運動的社會認識,認為那只是上學的一部分,就像是完成任務一樣。培養學生的體育人文精神,關鍵在于以學生為核心,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應該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和興趣來進行安排,除了固定項目之外還應該有讓學生自我選擇的項目,以一種綜合的方式來進行考察學生成績,對學生進行評價,淡化技巧性的東西,注重興趣的培養和品質的鍛煉,對學生進行人格塑造,以此來推動學生的體育人文精神建設和體育事業的發展,雖然這樣的教學方式無法在短期內獲得令人滿意的成績,但是這樣的積累是一種持續的發展,長遠的發展。
2 對加強學校體育教育中的人文體育思想培養
2.1 加強體育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對人文體育思想的灌輸
首先部分體育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都非常的欠缺,這個原因主要是我國過去長期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所造成的,不是一時可以糾正的,過去我們的體育教學都是以技巧和動作來進行教學主要內容,教學內容不夠深入,單一的局限于技巧性內容,并且對學生的評定上也是以成績和結果為主要的標準,忽略了人文因素,因此,導致了學生的思想認識出現偏差,長大后又從事體育教育行業,這種思想和思維方式又開始影響下一代。當前我們對于體育教師的人文素質應該要進行強化,根據當前教學需要和社會需求對教師進行再培訓,從觀念上進行糾正,讓教師在教學成果評定的時候多增加人文因素,并且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給學生多一點自由選擇的機會,從思想和實踐上都進行人文體育觀念的滲透。
2.2 課程設置個性化與多樣化
在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高校教育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課程設置是高校對學生進行體育教育的主要途徑,是培養學生健康素質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礎課程。2002年我國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對課程的理念和課程的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對具體的運動項目分類及課程模式的構建方面,沒做任何的規定,各高校可以根據學校情況自主構建大學體育課程,發揮本校風格和特色,來構建大學體育課程模式。在人文體育觀的理念下,大學體育課程設置,首先,要以學生發展為本,面向全體學生的不同需求,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全體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各項素質得到充分、自由、和諧的發展,個性化地設置課程。隨著高校體育硬件設施的不斷完善,滿足學生的需求,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運動項目進行學習,成為大多數高校首選的教學模式之一。開放式模式,不僅能給學生創造了開放的環境,讓學生擁有較大的自由空間,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權和自覺性,而且還能使學生因為可以根據設置內容、專業特點、個人愛好、個人需要選擇自身喜愛的運動項目,更容易地投入到具體的學習中。其次,要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興趣愛好,多樣化地設置課程。根據學校教育的總體要求和體育課程的自身規律,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不同項目的初級班、提高班,使體育課程體系有一定的彈性和靈活性,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學生的需要,向學生傳授體育、健康、安全的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身體的正常發育和發展。多樣化的體育課程呈現方式和教學方式可以調動、激發學生進行體育運動的主觀能動性,使之從而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信心,在潛移默化中不斷規范著自身價值觀的形成。
2.3 加強學校體育教育中人文體育思想的實施
高校體育教學人文思想的培養,除了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改變之外,教學環境和教學氛圍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學生通過各種活動以及對周圍環境的熟悉是其思想逐漸成長的主要因素,因此,學生長期的接受何種體育教學環境就會對他們的思想造成什么樣的影響。體育教學應該營造一種輕松活躍的氛圍,這也與體育課程的特點相符,不將枯燥的內容帶入課堂,雖然內容一樣但是方式可以改變,可以分組進行,可以競賽,而不是單純的交完之后開始測驗,這樣的循環模式。對學生應該采取鼓勵的教育機制,管理體制應該體現公平、公正、平等的原則,評價機制也更加體現的人文精神。
3 結語
高校體育課程融入人文體育思想不僅是當前的體育教學發展需要,也是為了培養出更加優秀的學生的需要,體育課程對于學生的培養而言,不是單純的體質訓練,更多的應該體現出對學生個體的培養和鍛煉,提高他們的人格品質和身心健康,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蔡珺,王東.論人文體育觀的確立與高校體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J].體育成人教育學,2006(4):20-21.
[2]胡小明.西方人文體育管窺[J].體育與科學,2001(1):5-6.
[3]趙克.現代體育思想奧林匹克主義與中國人文精神之契合[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2):149-151.
[4]朱鵬屏.高校體育教師人文素養的現狀與對策思考[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1(4):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