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全面提高中專生的綜合素質成為中專學校生存和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而歷史教學中的思想教育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根據多年歷史教學的實踐,本文通過闡述對學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對學生的人格熏陶、加強傳統美德教育、加強學生人生目標教育等幾方面,強調歷史教學在中專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出中專學校的教師應探索、完善、更新歷史教學,使歷史教學發揮其在中專學校教育中的關鍵作用。
關鍵詞:中專學校教育 歷史教學 愛國主義教育 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b)-0239-01
1 通過歷史教學,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貫穿歷史教學的一條主線,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要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必須著重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教育,方可收到預期的效果。
1.1 進行忠于祖國,維護祖國尊嚴和統一的愛國教育
祖國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偉大的愛國主義運動史,我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長期英勇卓絕的斗爭,抵制了兇惡的西方帝國主義侵略,保衛了祖國的神圣領土和主權。正是歷史上源遠流長的統一和團結形成一條堅韌牢固的紐帶,把全國各族人民緊密聯系起來,團結戰斗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妄圖瓜分中國的野心。
教學中,要有針對性地選取素材,突出重點,通過感人至深的愛國主義光輝范例和生動的史實,說明統一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是億萬人民的共同心聲,用生動的事例給學生以啟迪,在他們的心田播下愛國主義的種子,并引導他們為保衛祖國和實現祖國統一大業而奮斗。
1.2 挖掘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
愛國,是思想道德教育最基本的內容。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千百年來,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和國家的繁榮、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赴后繼,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氣歌。驅逐倭寇的戚繼光、收復臺灣的鄭成功、蓄須拒演的梅蘭芳……他們體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成為后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教材。
這些愛國者和革命者,雖然他們所處的時代和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但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一致的。我們的職業教育要使學生在今天和平建設環境中,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維護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刻苦學習文化技能知識,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四個現代化貢獻聰明才智。
2 結合歷史知識,加強對學生的人格熏陶
人格,也稱個性,反映著個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在素質教育中,人格居于核心地位。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優秀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學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人格的偉大。”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有健康的體魄、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更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高尚健全的優良品格。歷史教育在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和情感教育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它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人格教育素材。
在教學中,結合歷史人物的典型事跡,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推動學生發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動力。在階段性的歷史教學中,還應注重指導學生有理、有序地思考和解決問題,逐步養成嚴謹規范、一絲不茍的思維品質;注重指導加強歷史事件的聯系和比較,準確理解和把握歷史史料和人物言論的深層含義,拓寬思維的廣度,加深思維的深度,為完善優良的人格奠定基礎。
3 學傳統,加強傳統美德教育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的消費水平、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面對外面精彩的世界,滋生了享樂主義的思想,在生活上不再以艱苦奮斗為榮,而以奢侈浪費為樂,高消費成為在校中專生的時尚。針對這種現象,開展歷史教學時,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內容,大力提倡勤儉節約,提高學生的優良品德。
歷史上不乏眾多具備優良美德的人物。如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在青少年時期就樹立了“廉潔”思想。他“立志為百姓謀福利”,他曾對人說:“不怕地位不尊貴,只怕品德不高尚;不嫌薪金不多,只以知識的不淵博為恥。”他喜歡讀書,能刻苦鉆研,不追求名利最終成為了大發明家。又如學習張仲景和華佗,啟發學生認識他們為什么被稱為“醫圣”和“外科鼻祖”,他們具有怎樣的醫德?學生通過思考,認為他們都具有不貪圖名利富貴的共性。張仲景做了長沙太守,仍堅持為百姓治病,成為廉潔的“坐堂醫生”,后人世世代代紀念他們。從而使學生知道廉潔是中華民族的高尚美德,我們要發揚前人的優良傳統。
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優良品德教育,激勵學主以史為鏡,從小培養廉潔作風,增強抵制腐敗現象的免疫力。
4 在歷史模塊教學中,貫穿人生目標的教育
學生畢業后走出校園,就會踏上工作崗位。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對個人、對社會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歷史學科同其他學科教學相比,更具有對學生進行革命人生觀教育,幫助他們逐步樹立起遠大理想這一艱巨的任務的優勢。
歷史教科書中無數史實雄辯地說明,古往今來,一切有作為的人都是具有遠大理想的人。馬克思在中學畢業論文《青年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寫道:“我們選擇職業時所應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毛澤東在青年時代就立志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為己任;周恩來在學生時代就決心“為中華的崛起”而讀書;大發明家愛迪生說過:“我的人生哲學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奧秘,并以此為人類造福。”他們理想的共同點都是為民族、為人類謀幸福,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
歷史教學要通過大量的史實,引導學生從優秀歷史人物身上吸取營養,從小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遠大的理想。要使青少年逐步懂得: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人,人總是受社會制約的。因此,個人的理想、抱負是以國家、社會的需要為基礎的,個人只有為社會、為國家作出應有的貢獻,才能得到社會和國家的承認,才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實現自我價值。
總之,中專學校的教師在進行階段性歷史教學時,是一個探索、完善和更新的過程,是一個形成歷史獨特教學風格的過程。在實施時需要充分的準備,使它能夠高效地發揮在教學中的作用。歷史教學不僅要傳授具體的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從具體的歷史知識中去認識規律,深層次地理解歷史現象的本質,培養良好的自身素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中專生走向社會作出應盡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孫戈力,主編.德育[M].中國社會保障出版社,2012.
[2]王檜林,主編.中國現代史[M].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龔書鐸,主編.中國近代史[M].中華書局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