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疏導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文本思想的具體體現,符合人的思想行為活動形成發展規律,符合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校園的客觀要求。心理疏導法因為其本身的特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種方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高校要重視心理疏導法在職工和學生兩類群體中的具體運用,使其能夠在建設和諧校園中的發揮積極作用。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疏導 以人為本 和諧校園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b)-0247-02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精神生活更加豐富。高校人群中基本上包含職工和學生兩類群體。為滿足高校職工和學生多樣化的精神需求,思想教育工作者須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體系的現代適應性,包括形成一套適應現代環境,適應對象心理特征、行為特點和接受規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體系,使主體性原則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1]。2006年10月,黨中央在《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由此可看出,黨和國家長期以來一直非常注重心理疏導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運用,黨的十八大再次突出強調了心理疏導法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特殊地位。
1 高校職工和學生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心理問題
當今社會是一個瞬息萬變、兼容并蓄和尊重個性的社會,人們的思想、行為受諸多因素影響,錯綜復雜。高校中職工合理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大學生個性越來越明顯,但是他們在心理上卻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問題,主要表現在:
第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同時,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原有的人際交往、道德輿論與矛盾處理模式也隨之發生變化,但新的道德、輿論、監督系統尚未建立成熟,很多人在這種轉型之中缺乏歸屬感、幸福感”[2]。很多人由于難以適應這種社會轉型,最后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比如:對社會的不滿、不安、不信,情緒失調、焦慮、困惑、浮躁、怨恨甚至憤怒等等。
第二,社會發展使職工和學生有了較強的獨立意識,職工和學生的精神需求更加豐富,但社會上過重的商業氣氛、明星的張揚行為、選秀的炫目狂躁等給職工和學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他們的動機、情感、意志、信念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非理性。
第三,社會的多元價值取向,加大了社會管理的難度。很多人難以正確地剖析復雜社會問題,如社會上的一些不公正現象、貧富差距的增大等,使他們心理上感到無所適從。政府、單位或者管理者沒有及時對這些現象或問題進行研究、解釋,這樣現象長期得不到解決,且愈演愈烈,超出了職工和學生的心理預期,使得本來就比較脆弱的心理更加壓抑。
總之,當今高校中雖然主流價值觀仍然占主導地位,但存在著多元價值取向;社會上許多不確定因素也深深地影響著職工和學生的心理健康。這就迫切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依據職工和學生不同需求,靈活運用心理疏導法,有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2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運用心理疏導法的現實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中的心理疏導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遵循人的思想活動形成與發展規律,對人們的思想認識問題通過疏通引導,創造條件,讓其充分表達,又善于引導,從而幫助人們理順思想障礙,提高思想認識,選擇正確行為方式的一種方法。”[3]
第一,心理疏導法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客觀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象是人,是要解決人的思想、立場和觀點的問題,目的是使人具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提高人的思想認識,提高人的思想覺悟,使人具有正確的行為動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象的特殊性,要求其要講究方式方法,要注重心理溝通。人的認識是一個曲折發展和循序漸進的過程。加強心理疏導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固有的實踐要求,析事明理、排憂解難是其應有之義。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對教育對象注重心理疏導,避免強制式教育產生的逆反效果,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
第二,心理疏導法符合人的思想行為活動的形成與發展規律。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主客體相互作用、相互協調,并通過教育對象的內在思想矛盾轉化,使教育對象的‘知情意信行’諸要素在發展方向上達到一致、在發展水平上達到平衡,最后形成新的思想品德。”[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達到預期目標,一個基本條件就是要遵循人的思想活動規律,即要在充分尊重個人因素的條件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前,影響人們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的因素和關系極其復雜,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進行心理疏導,就是要深入了解人們的社會和家庭狀況、個人閱歷、心理特點、文化程度和興趣愛好等狀況,并對其思想和行為進行認真地觀察、分析和總結,找出影響思想和行為的主客觀因素。對不良的思想行為要對癥下藥,要在尊重其人格的基礎上,啟發其錯誤思想并糾正不良行為,對正確的思想行為要給予積極評價,讓其繼續保持并發揚光大。
第三,心理疏導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為本工作理念的靈活運用。
當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深度融合,我國改革開放穩步推進,社會各方面發生了深層次的變化。這種變化已經影響到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其中,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人的主體性日益凸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心理疏導法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條重要的方法。以人為本的時代特征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5],必須更加重視和靈活運用心理疏導的方法。
3 充分發揮心理疏導法在構建和諧高校校園中的作用
通過運用心理疏導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溫家寶總理曾指出“我們講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與內心和諧”。心理疏導法具有價值導向性、平等性、雙向性、專業性、針對性和發展性等特點,成為建設和諧高校校園針對職工和學生兩類群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6]
第一,總體來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堅持把以人為本作為工作理念,即“要尊重人、關心人、為了人、依靠人、發展人,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正視和尊重職工和學生的價值,充分尊重職工和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心理訴求,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職工和學生的根本利益作為高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調動和發揮職工和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改變強制輸灌的工作方法,通過貼近職工和學生實際,引導他們客觀分析自身的優勢、特點和不足,并進一步啟發他們找到解決途徑。注重以人為本,靈活運用心理疏導法,解決了思想問題,則達到了建設和諧高校校園的目的。
第二,具體來說,高校要認真培養一支優秀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能夠靈活運用心理學基礎知識,掌握心理疏導法的基本技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高責任和服務意識,在遵循職工和學生的思想行為形成與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把以人為本作為工作理念,努力創造出和諧輕松、平等民主、鼓勵創造、尊重個性的校園氛圍;理清專業技術、行政和工勤三類隊伍,老師和學生兩類群體的心理特征,消除他們之間的心理隔閡,使職工和學生都能夠暢所欲言地表達觀點與意見。認真聽取職工和學生心聲,在詳盡了解他們的困惑之后,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存在的思想障礙,弄清問題的性質和根源;然后通過心理疏導、教育引導,幫助他們清除心理障礙和思想困惑,使其達到心理健康的平衡狀態,進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三,運用心理疏導法,還需要結合高校具體實際,落實到高校管理各個方面的實踐中去。尤其在事關職工和學生切身利益、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等重大事項上,要發揮心理疏導法的積極作用。高校中職工比較關心的重大事項有人員錄用程序、職稱評定、科研與教學課題、成果申報、干部選拔、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學生則比較關注于優秀學生評定、學生干部選拔、獎學金評定、貧困生資助、考試公平等事項。在這些重大事項上一定要做到:事前多方面、多角度地征求并采納合理的意見,充分做好輿論宣傳,對事情的結果要提前做好全方位預測,對有可能引發的矛盾要提前防備;努力進行機制創新、制度創新,切實改進工作中有礙使人全面發展的環節;事中及時溝通,控制好局面并及時處理;事后要進行總結與評價,反饋與引導,再提高。這些過程都要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和透明,讓職工和學生有充分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心里踏實、放心、滿意。
歸根結底,在高校管理中,以人為本地開展各項工作,是運用心理疏導法的基本前提;為職工和學生服務的實踐是運用心理疏導法為基本途徑。只有正確運用心理疏導法,才能取得職工和學生在心理上對工作接受和認可,才能積極引導職工和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達到建設和諧高校校園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萬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2]蜚曉蕾,王炳林.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咨詢輔導法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5):94-97.
[3]付喜風.心理疏導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0.
[4]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胡錦濤在2003年10月全國宣傳會議上的講話[Z].
[6]王槐銀.論心理疏導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高等函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77-80.
[7]沈壯海,李巖.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