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女孩玲玲考上了本科,但是卻非常苦惱,因為她父親認為花幾萬元去讀個大學是件蠢事,畢業出來不一定能找到工作,即便找到了,月薪只有兩三千,現在去工作也有這個收入,因此他認為不應該浪費錢財和時間去讀幾年本科。
這則新聞引發了媒體的廣泛討論,更多的人對這位父親所言有所感觸。現在普通大學畢業生找工作不易,起薪點不高,而一些文科生更缺乏一技之長,只能找一些普通文員工作,收入不如工廠工人者比比皆是。
有人認為這是讀書無用論卷土重來。讀書無用論之說其實從1990年代末期大學擴招之后時不時被提及,上大學是一年比一年容易了,錄取分數線也一降再降。大學生數量比以前大為增加,并且大學產業化,讀大學費用也慢慢轉由個人承擔。而這個過程中工業化是進一步推進了,消化了大量農業人口。以前,能夠洗腳上田就是件天大的好事了,現在勞動力越來越值錢,一個中學畢業生經過簡單培訓就能成為一名產業工人。相比較之下,成績和家境都一般的人可能就會選擇早點進入社會工作。
而上一波讀書無用論是1980年代,那時經濟改革開始不久,被壓抑了許久的市場開始復蘇,私營經濟快速發展,最先進入市場的一批人嘗到了甜頭。而那時大學畢業生還靠國家分配,收入微薄。學子們十年寒窗之后,發現收入還遠不如做小買賣的人,心理落差可想而知,“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殺豬刀的”是當時寫照。
讀書無用論的出現,的確有客觀的背景,本質原因是大學教育體制的問題。比如1980年代的大學,還停留在意識形態教育,對于合約、市場等知識一無所知,根本不具備為迅速發展的市場提供技術和知識支持的條件。倒是那些因為生計而不得不入市場打拼的人,從實踐中摸索掌握了直接的經驗和知識。
現在的情況有點相似,雖然大學體制相比20年前有所進步,意識形態進一步淡化,但是國家管控大學教育的現狀還沒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大學生既沒有學到多少實際的技術,也缺乏深層次組織和思考能力。反倒是那些技校畢業生因為受到直接技術培訓,更受市場歡迎。
這個情況也被剛剛辭世的科斯教授生前所關注,他認為“如今的中國經濟面臨著一個重要問題,即缺乏思想市場,這是中國經濟諸多弊端和險象叢生的根源。”思想市場的興起關鍵在大學,如今國內大學教育是時候對外開放和引入競爭了。
回到這位成都女孩的實際問題上,如果她成績太差,勉強去上個大專混個文憑,的確得不償失,但她考上的是不差的正規大學本科。雖然有中途輟學甚至沒讀過大學的人收入水平不錯,但我們同時要看到,在平均水平上,教育程度還是和收入有正向關系。
她現在就出來工作,月收入兩三千,但我們要看長期的收入。讀書不多的工人,適合流水線的簡單操作,耗費青春,知識積累不多。而讀完大學,自學能力會增強,起點不一樣。即便畢業出來也是兩三千收入,但隨著經驗增加,收入增幅一般會比沒讀大學的要高。更何況,大學的知識氛圍畢竟非中學可比,增長見聞、結識良師益友都是未來的收入。
如果這女孩經商頭腦不錯,或者有某些出類拔萃的天賦,發現商機,時不我待,不讀大學早點進入社會未嘗不可,我們津津樂道的微軟比爾·蓋茨和谷歌佩奇就是個例子。但是她水平只屬于中上,復讀后才考上本科,這種情況下,周圍環境會對她有較大影響,我認為她應該去上那所水平還可以的大學,她父親的執著是淺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