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公募基金門檻放開,人才的流失將對公募基金行業帶來更大沖擊。對于投資者來說,關注基金產品背后的明星經理固然重要,但也要知道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基金經理管理多只產品勢必會影響到產品收益。
“一拖多”成行業常態
對于一直擴張產品的公募基金行業而言,“一拖多”基金已經成為行業常態。Wind統計顯示,截至2013年8月底,“一拖三”及超過三只的基金經理達到了167位,其中“一拖三”的基金經理最多,總共有103位,掌管基金數量最多的當屬匯添富基金的曾剛,一個人掌管著8只基金。
“一拖多”基金的重災區是固定收益類基金。涉及貨幣、債券、保本等基金產品,許多基金經理都是一人管理4只以上。雖然相比于權益類的基金,固定收益類產品管理起來有相似之處,而且對于投研要求沒有這么高。但是基金經理精力畢竟有限,管理如此多的基金,勢必也會形成同質化現象,造成數量增加、質量下降的問題。比如曾經有基金經理因管理基金過多,忘記將持有的轉債轉股,致使基金遭受本不應該承擔的損失。
公開資料顯示,匯添富的曾剛一人管理著匯添富理財30天、匯添富理財28天、匯添富實業債債券、匯添富理財7天、匯添富多元收益債券、匯添富可轉債債券、匯添富理財60天、匯添富理財21天等8只產品。對于投資者而言,這些產品并沒有什么太大區別,而對于基金公司而言,多發產品更多也只是為了沖擊規模,業績上并沒有太大起色。
和固定收益類基金不同,在被動型的工具型產品中,基金經理“一拖多”的現象雖然不少,但影響不是太大。畢竟此類產品依靠量化操作,保持跟蹤指數準確度即可,通常這類基金也都是掛著基金經理的名字,實際操作由基金公司量化投資團隊負責,因此對產品影響實際上可以忽略。
其實,影響最大的還是主動管理型的偏股基金。可以說這類產品受市場考驗最多,基金經理壓力最大,人才也是最為匱乏的。比如有的基金公司投研團隊不到10個人,基金經理只能一個人管理多只基金。還有的基金公司其實無人可用,只能讓研究員來掌管基金。但沒有經過市場歷練的研究員顯然無法準確地對市場做出判斷,這也導致許多基金在市場變化時應對不夠及時,給投資者帶來損失。
中小基金公司的“一拖多”現象尤為嚴重。比如金元惠理的晏斌,目前同時管理著金元惠理消費主題、金元惠理價值增長、金元惠理成長動力、金元惠理新經濟主題、金元惠理核心動力、金元惠理寶石動力這6只基金產品,幾乎管理了整個公司的半數基金。
雖然這些產品有些是晏斌與其他經理一同管理,但實際上產品之間并沒有太大差別,重倉股幾乎相同。“許多基金公司的股票池實際上就是由1~2個基金經理說了算,其他基金經理都是輔助性。雖然產品名稱不一樣,但選股都是從這些股票池中選擇,余地很小,同質化也在所難免。”一位業內投資人坦言。
選購產品需謹慎
目前不少基金公司招聘基金經理時,從業經歷的要求已經降到“3年以上”,而此前一直至少是“5年以上”。一位業內基金經理坦言,大多數的偏股型基金經理都要從研究員做起,但目前成才率越來越低。
在這條由研究員成為基金經理的成長之路上,各種因素都有可能影響到成才率。比如基金公司內部的激勵機制,這決定了一個研究員是否在成為基金經理前仍然能夠留在公司;其次,市場的變化隨時可能影響到研究員前途,比如遭遇大跌或者一些非可控因素時,基金業績受到影響,研究員勢必會被處罰;并且,即使成為基金經理,面對業績排名壓力和行業競爭壓力,能否有一顆強大的心臟應對也決定了這個基金經理是否合格。
人才匱乏是基金經理“一拖多”現象的本源。伴隨著公募基金門檻放開,短時間內這個問題很難得到根本性解決,對于投資者來說,只能謹慎去判斷基金經理背后的投資價值。比如,一些基金雖然是“一拖多”,但在建倉時機上卻有所不同。如果是不同時機建倉,而配置又過于相同,那么很可能后建倉的基金資金是為前建倉的基金“抬轎子”。
另一種情況是,為了打招牌,發行基金時會讓明星基金經理掛名,寄希望借助其知名度提升新基金的發行規模。但在實際操作上,基金卻是由一些“菜鳥級”的基金經理掌管。為了鍛煉這些基金經理,基金公司會讓他們用這些基金來練手,但投資者卻被蒙在鼓里。
對此,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認為,“一拖多”產品需要區分開來對待,關鍵是看基金經理能否有時間和精力管理,通常而言管理兩只基金并不算多;而被動型產品主要依靠計算機技術和程序化的交易流程,其中基金經理的作用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