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菲研究所是美國的一個非盈利性研究機構,曾提出一個著名的愛爾·法羅(El Farol)問題,《巴菲特的投資組合》一書中對此有闡述。
愛爾·法羅是靠近圣菲研究院的一個酒吧,它在星期四晚間專門播放愛爾蘭音樂。假設有100個人喜歡周四到愛爾·法羅酒吧聽音樂,但是如果酒吧過于擁擠,他們誰也不會去;并假設酒吧每星期都公布它周四的上座率。在過去的10周里,上座率分別為:15、18、83、66、45、76、67、56、88、37。音樂愛好者們可以根據這些過去的數字來估計下周去酒吧的人數。現(xiàn)在假設每個去愛爾·法羅酒吧的人都有一個前提條件,即他預計去的人數少于60人才去,100人中每個人都單獨做出決定,他們可以使用過去幾周的任何數據來做出決策。由于各自使用的預測指標不同,有些人將會在周四出現(xiàn)在酒吧,而另一些人將待在家里,因為他們的預測數字超過60。到第二天酒吧又公布了新的上坐人數,這100位音樂愛好者又重新更新他們的模式準備進行下周的預測。
經過研究發(fā)現(xiàn),預測者選定模型后,預測者的預測結果正確與否取決于其他預測者的預測模型,演變成“我預測別人如何預測我”循環(huán)往復的類似問題。隨著歷史數據的不斷變換、預測模型調整等,以前預測對的可能又錯了,預測錯的可能又對了。人們在正確與錯誤中,不斷地調整預測模型,仍然得到不確定的結果。后來這被稱為“愛爾·法羅現(xiàn)象”,其解釋了復雜自適應系統(tǒng)現(xiàn)象,傳統(tǒng)的線性分析無法處理復雜自適應系統(tǒng)。
而股市是更復雜自適應系統(tǒng),遠比這個模型要復雜得多,不但基于歷史數據,更包括參與各方對未來的預期甚至其當時的情緒,所以很多券商、基金、著名投資人等做出的指數預測經常錯得離譜也就不足為奇。
一個有心的投資者記錄了“中國券商歷年預測”,可從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券商都錯得離譜,在股指波動比較大的年份更是如此。
另外,最近著名投資人關于貴州茅臺能否跌破1500億元市值的賭局格外引人矚目,而裸奔30分鐘、剃光頭等這樣的賭注也給股市平添了許多樂趣,為股市娛樂化作出了貢獻。格雷厄姆說股市短期是投票機,長期是稱重機。影響短期股價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經濟、政策、公司業(yè)績、估值、媒體報道、趨勢演變、情緒變化等,既然那么復雜,你我承認自己無知,沒有能力預測也沒有什么不好意思。
而很多機構、投資者為什么總是做看似不可能很好完成的預測呢?我認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原因:一是激勵模式導致的結果,預測僅僅是他們的工作;二是過于自信,高估自己的能力并意識不到自己的無知;三是對概率忽略,偶然的預測成功當成必然;四是生存者偏差,人往往記住預測的成功者,忽略占大多數的失敗者;五是騙子,就像下面的案例。
某人弄到了100萬個手機號碼,然后他每個月發(fā)出股市預測。1月初,將一份預測股市上漲的信息發(fā)給50萬人,將一份預測股市下跌的信息發(fā)給另50萬人;1月底,結果揭曉后,他將預測錯誤的號碼刪掉;2月初,將一份預測股市上漲的信息發(fā)給25萬人,將一份預測股市下跌的信息發(fā)給另25萬人……12月初,將一份預測股市上漲的信息發(fā)給200人,將一份預測股市下跌的信息發(fā)給另200人。這樣,到了12月底,共有200人連續(xù)12個月收到了正確的股市預測信息,這200人中要是一部分把“預測者”看成“股神”,并委托他理財,預計將是悲哀的結果,希望這些人中沒有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