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說的“貴”與“錯”,并非絕對,取決于置業者在置業之后,經過一段時間回頭再與當初決定置業的目標相比的結果。不同的時間段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不同用途(自住或投資),結果也肯定不同。
2008-2009年,中國樓市有過一段低迷的時光。買漲不買跌是普遍的市場心理,所以那時候有想置業的同事、朋友總問我房價還會不會跌、何時可以出手之類的問題。我當時給出的意見很明確:如果你有置業的需要,而且有這個能力的話,此時的淡市是你出手的好機會。因為這個時候你可以從容地選擇,有可能買貴,但買錯的可能性很小。而買錯要比買貴付出的代價高很多。
買錯的行為往往發生在市場氣氛熾熱的時候,“搶購”也往往比“選購”犯錯的機會更大。難以想象在“日光盤”的搶購大戰里及“買房如買白菜”的情緒中,人們的購買行為會比平日更加理性。有些開發商還專門在開盤前雇人排隊以制造樓盤火爆的氣氛,為的就是可以賣快且賣貴,也可謂利用人性弱點的恐怖營銷手段。所以,盡量不要湊熱鬧可能是避免買錯的一個有效的辦法。
白菜跟房子的價格當然不可同日而語,但人人都希望價廉物美的心理卻是一樣的,尤其是買房子,能夠多爭取到一點折扣,就相當于可以白吃多少年的白菜。但對于明顯低于當時市價的物業,千萬不要抱持撿便宜的心理,至少要弄明白如此低價的原因,然后再考慮是不是出手。一般而言,低價銷售的背后總有原因,如果是開發商急于回收現金的話,那要判斷對樓盤的正常完工有沒有影響;或者也可能是項目土地有什么污染之類的情況,開發商想趕在曝光之前趕緊清貨。當然也許就是單純的價格,但是多點小心,買錯的概率總要小很多。
買白菜跟買房子還是不同的,最直接的體現是買白菜跟買房子的經驗相差很大。白菜可能經常買,自然知道什么白菜好,該買什么白菜。而房子可不是人人都經常買。到底買什么房子適合自己,也不是人人都那么清楚。很多人還是從感覺出發,結果居住起來或想出租出去時,卻發現跟自己的期望相差很大。比如北方人去南方置業不怎么考慮南北方居住的差異,有些人可能覺得海景房度假很愜意,但年齡大的人并不適合總住在海邊,尤其是天氣潮濕的時候;海邊的房子需要平日保養,長期空置可能慢慢爛掉等。所以,置業不僅要有置業的經濟能力,也要有經驗的積累和學習。有些想著一步到位,結果可能事與愿違。
更重要的是要避免買到永遠也住不上的“紙面樓盤”?,F階段,我們國家還未實行現樓銷售制度,這就必然存在一定的風險。
買樓盤就是買開發商。一般而言,較大開發商的樓盤具有一定的品牌溢價,爛尾等風險也相對較低,而且物業服務的質量高低也會對樓盤的后續增值空間有一定的影響。目前中國房地產行業的整合已現端倪,但整體上看,還是中小開發商數量眾多,其中難免魚龍混雜。在中國金融環境趨近的大環境下,小開發商面臨的生存壓力很大,難免會出現部分小開發商因為資金鏈條斷裂而導致樓盤爛尾的可能。
所以,置業可不比買白菜,一定要做好風險防范,盡量選擇過往信譽良好的房企,如果可能,最好選擇現樓,包括二手房也是一種選擇。當然,中國如此高位的房價與經濟走勢似乎存在一定的脫節,雖然泡沫不一定會馬上破滅,但風險意識一定要有,而應對的策略就是不管出于自住還是投資,一定控制好自己的債務杠桿,量力而行,留有余地的置業才是避免犯錯的最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