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與一位私募基金經理聊天,我問及今年以來的股市投資策略,她回答:幸虧今年以來采取了“價值投資的策略,專注于創業板投資。因此,投資回報甚為可觀”,我一時無語……
今年頭八個月,在主板市場持續低迷的背景下,創業板指數逆市上漲60%,如此大的漲幅在世界上也首屈一指。專注創業板投資,顯然在今年取得了“不俗”的回報。然而,這真稱得上是價值投資嗎?
記得年初時,主板(滬深300)的平均市盈率是10倍左右,創業板的平均市盈率是30倍;到了八月底,創業板的市盈率隨股價水平的顯著上升而漲到了50倍,而主板依然在10倍(根據東方財富網數據)。再看看成長性:雖說不少市場人士表示,中國資本市場中,創業板最能代表產業發展方向,立足經濟轉型的創業板股票是最受投資者歡迎的“成長股”,但是創業板公司“中考”成績并不亮麗,在所有355家創業板公司中,竟然有162家公司上半年凈利潤出現同比下滑,占比高達45%;反觀主板,以銀行為代表的藍籌上市公司的上半年利潤比去年同期多有兩位數的增長率(據中國新聞網數據)。創業板上市公司寄于整體的“成長性”預期上的“價值”,看來只是一個傳說。
而且,筆者私下也與一些創業板的實際控制人有交流,他們也坦言,價格高得連他們自己也沒想到,價格高估直接導致了他們毫不猶豫地減持。
深交所數據顯示,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在8月16日、20日兩次減持華誼兄弟股票,累計套現4億元。而在華誼兄弟的機構投資者交流會上,董秘稱,王中軍減持主要為孩子工作、個人理財、投資新項目等原因所致。王中軍隨后被網友戲稱為“中國好爸爸”。
事實上,根據同一來源數據,今年4月份以來,華誼兄弟也屢被王中磊、馬云等董事或董事親屬減持,但股價仍繼續上漲,投資者對傳媒類股票的熱捧程度不減,似乎比公司的老板和高管更了解公司的“長期投資價值”。
然而,這樣一場“大腕愿意高價賣,散戶愿意高價買” 的周瑜打黃蓋的實際結果,就是中小投資人以真金白銀交到超級富豪們的手中,高價換回 “以后可能的高成長和高回報”。不過,也請仔細想想,如果老板和高管們真的認為公司高成長和高回報,他們會輕易賣股嗎?難道中小投資者認為他們對公司的價值比控股股東和高管們更了解?
種種跡象表明,創業板投機氛圍越來越重,如果繼續無視業績基本面和合理成長性,市場最終將成為擊鼓傳花的游戲。
有人肯定說,我才不管是不是價值投資,能賺錢就是好投資。創業板目前火熱著,不參與就錯過好機會了。其實,正確的投資方法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絕不應為短期獲利的誘惑去承擔不該承擔的風險。
也許您會說,萬一泡沫破滅而被套,我長期投資便是了。其實,如以長期投資為目的,進入時的估值合理是關鍵。目前的平均50倍的市盈率水平,顯然不是長期投資創業板的合適買點。請看國外的“長期投資”經驗教訓:當前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只是在3500點左右的水平,在本世紀之初的高峰期(2000年3月的巔峰5048點)入市而不能及時出逃者(相信是大多數),十多年過去了,離解套還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