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埃德蒙·費爾普斯:
《錢經》:目前在中國經濟的發展中,都有哪些因素妨礙創新?
埃德蒙·費爾普斯:如果中國不鼓勵本土自主創新,未來的5到10年,中國經濟增速會繼續維持增速放緩的趨勢。中國目前最重要的改革,應從建設摩天大樓、高速鐵路等項目中轉移出來,用于建設中國公司的創新項目。根據我們的研究結果:拋除人力和資本的要素投入,當前中國市場內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速度在5%左右,有中國國內專家曾表示:這5%的改善主要是來自基礎設施的改善,拋開這些之外才是本土創新的因素。但是有一點毫無疑問,中國不僅有能力進行自主創新,而且現在自主創新已經發生一段時間了。
事實上,一定要有大的商業環境的配合,才能推出創新,僅有企業家精神是無法實現完美的創新與活力的。國有企業缺乏具有商業洞察力的人才,民營企業無法實現技術突破,兩者在創新之路上困難重重。創新是由市場而非個人決定,教育能夠推動想象力的提升,促使企業家進行新鮮事務的嘗試。
現代金融理論中關于股市估值有一個通則:股市估值隨著利率的降低而升高。然而,只有在通貨膨脹時期,這種事才會發生。而通貨膨脹指數為負時,即通貨緊縮期,歷史顯示即使是在低利率的情況下,股市還是會受到重創。這里可以給出的一個結論是,用市盈率對市場進行估值,與通貨膨脹的相關性要強于利率。
市盈率周期的波動與通貨膨脹的趨勢有相關性。通貨膨脹率的上升反向作用于市場估值,導致市盈率的下跌;通貨膨脹率的下跌能夠支撐市盈率上升;而當通貨緊縮期到來時,盡管利率下降了,股市估值還是會因市盈率的降低而降低。因此,當通脹趨于下降,物價開始穩定時,即穩定的低通貨膨脹期——市盈率將會上升。
《錢經》:在中國追趕西方發展的過程中,成功的關鍵是什么?
埃德蒙·費爾普斯:在實現國家全面繁榮發展的道路中,自主創新成為第一要義。中國在追趕西方發展的路途中,不論是新工作方式的創造,還是關于新技術的革新,這些都表明本土創新是增強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對一個國家的繁榮發展將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實現繁榮發展是各國的共同追求,但不同國家追求繁榮的路徑卻有所差異:前蘇聯時期,國家的主體思維認為可以通過教育來實現這一目標,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通過新產品和新技術的創新,實現了“美利堅式”的繁榮。如今的中國,促進經濟發展則通過不斷地提高家庭收入和增加財富來實現。但是,目前這種刺激消費的方式,并沒有明顯地提高生產效率,在其他層面也沒有體現出它的比較優勢。
《錢經》:在目前中國的經濟體制中,是否可以發展出與此前西方國家不同的獨特的創新之路來?
埃德蒙·費爾普斯:中國市場當前還未形成系統的金融體系創新能力,中國經濟體制中獨有的“國企領域”和“私營領域”的創新道路也各自存在著不同的發展困境。在國企領域,企業的經理人或者領導,決定其升遷的并不完全取決于他們的商業洞見。因此,基于技術創新的商業投資嗅覺是國有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而在私營經濟領域,那些小有成就的企業主已經在商海打拼中證明了自己“有勇有謀”。但面對日益復雜的市場環境,瓶頸也隨之而來,尤其小型公司的CEO,新技術創新所必須的知識積累和洞察已經成為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障礙。
新的產品和生產方式的主要來源是中國的企業家。一般的人可能不具備足夠的想象力或者創造力來實現這種原創性,但是一旦這些人在商界站穩了腳跟,他們就可以創造一些新的產品和好的想法,而且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一些經驗,給出意見和建議,看哪些創意在市場上會獲得成功。
《錢經》:在中國發展步入轉型和調整并舉的新階段,如何來激勵并讓中國的企業家來推動創新?
埃德蒙·費爾普斯:我認為教育可以促使潛在用戶對新產品、新方法有更好的接受度,從而使這些產品更容易推廣到市場上,教育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促進創新。大量的既有事實表明企業家教育程度的提升,可以顯著地提高這些企業家創業的成功率。也就是說,如果能夠提供更好的教育,尤其是給企業家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創新的回報就會得到大大的提升。
本土創新要求更多企業家引領企業向著前沿創新去努力,這也要求更多的老牌企業能夠分配出更多的人力資源投入這種邊緣的創新,商學院就可以幫助下一代企業變得更加有創新性。同時,經濟領域中對這種本土創新的大量投資,也將會獲得長遠的回報。
隨著技術引進、投資和貿易,中國已經處于中等收入國家,在此之前,英國和美國也曾經經歷過這一過程,但是隨后通過商業經濟改造為現代經濟,通過創新而不是貿易帶動了經濟的更進一步發展。
對于生產率和工作回報,通貨膨脹和失業率,這些經濟發展中不可回避的因素,埃德蒙·費爾普斯的觀點值得借鑒。
埃德蒙·費爾普斯出生于1933年,他一生都在致力于研究對于通貨膨脹和失業預期關系的理解。事實上,當1958年,英國經濟學家AW·菲爾普斯提出了“菲利普斯曲線”,旨在證明失業率與通貨膨脹存在反比關系,即容忍適當的通貨膨脹有助降低失業率。對于通貨膨脹和失業預期,公眾普遍認為這已經是最準確的解釋了,然而,在上世紀60年代,埃德蒙·費爾普斯對此提出了質疑并進行了修正。
低失業和低通貨膨脹是經濟穩定政策的中心目標。在五六十年代,人們認為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之間存在著穩定的此消彼長的關系,即所謂的“菲力浦曲線”。這一理論認為,降低失業率將付出使通貨膨脹上升的代價。菲利浦斯對工資、物價進行了更為基本的分析,并且考慮到經濟中信息不暢的因素、個人不完全了解其他人的行為,因此必須將他們的決策基于預期之上。他從而對“菲力浦曲線”進行了挑戰,提出了“菲利浦斯曲線”,這種理論認為通貨膨脹取決于失業率和通貨膨脹預期。
通貨膨脹不會對遠期失業率產生影響,它只是由勞動力市場的運傳所決定的,經濟穩定政策只能對失業率的短期起伏產生影響。菲利浦斯表明未來的經濟穩定政策的可能性取決于今天的政策決策:今天的低通貨導致對未來低通貨的預期,因此有助于未來的決策制訂。
在埃德蒙·費爾普斯看來,降低失業率的代價并非一次性的通脹率提升那么簡單。通過對工資和物價的基本決定因素的分析,費爾普斯提出了附加適應性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即認為通脹不僅取決于失業狀況,還與通脹預期密切相關。
基于上述理論,埃德蒙·費爾普斯認為,長期失業率并不受通脹影響,而僅僅取決于勞動力市場。費爾普斯的理論表明,將來的政策穩定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今天的政策決定:今天的低通脹率也會導致未來的低通脹預期,進而有利于未來的政策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