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歷史,環顧現實,察古今之人物,觀其言,察其行,常感其與國事相關甚切,記者盛,忘者悖。
春秋之齊桓,與長公子爭權,管仲佐長,桓公幾歿,可謂慘矣。桓公即位,召管仲,拜為相。管仲相齊,力主改革,尊王攘夷,禮法共舉,獎懲并行。齊日益強盛,終為霸主。齊之強,管相功不可沒。然齊桓若小肚雞腸,念念不忘舊怨,視才而不用,用人而不信,安有管仲之用武地耶?記今之新圖,忘昔之舊痛,齊桓之記忘,強國之計也!
趙秦交惡,相如使秦不辱使命,掛璧而還,被拜為上卿。廉頗甚怒,私言欲羞之。相如聞之,稱疾不朝。偶相遇,相如避之,頗追且恥之。相如曰:“吾等相仇怨,秦之福趙之禍也。”廉頗感其誠,翌日負荊請罪,相如親釋之,遂和而治趙,秦不敢加兵于趙數十年。秦,虎狼也,趙乃區區小國,何以如此?賴其將相和睦也。若相如與廉頗爭名位,較榮辱,而后互斗于朝堂,安有趙之久存乎?記國之安危,忘己之恥辱,相如之記忘,存國之計也!
楊儀輔佐諸葛,深得孔明之心。孔明卒,國無主。延儀并起,互不相讓,刀戈相見,延死而軍亂。名將損,國力虧,蜀終為魏所滅。魏楊二君,蜀之棟梁也,若能去故怨,協姜維,佐蔣琬,則蜀之勝負存亡,未可知也。然二人為莫名之恩怨而毀身亡國,誠可惜也。記己之恩怨,忘國之安危,魏楊之記,使國亡矣。
日月旋,天地轉,歷史行至上世紀,列強紛進,國運維艱,黨爭驟起,國共文攻武戰數十年,我黨集民力,度時勢,驅對方于海嶼,建強國于大陸。然兩岸對立,50余年老死不相往來。新世紀兩黨魁首高瞻遠矚,棄世紀之嫌,握手于紫禁城,共商和解之大計,炎黃子孫無不歡欣。忘黨派之紛爭,記國家之興盛,胡連之忘,興國之計也!
記忘者,心性也。記何忘何,識見之顯;心胸之識,成敗之由也!記何忘何,非但關一己之憂樂,更關國之衰盛、民之禍福也。
點評
所述故事不算新奇,但妙在以“念恩遺怨”而冠之,從“念”和“遺”的角度來敘述歷史故事。篇首明確提出“記忘與國事相關甚切”的論點,然后圍繞論點安排材料,材料由古而今,分別從“強國”“存國”“亡國”和“興國”的角度來敘述,共同支撐論點。
【作者系江蘇省東臺中學星光文學社社員,指導并置評:胥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