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宮產是在難產時挽救產婦生命的一種手段,我們現在濫用了,需要法律來規范。我曾在報紙上看過一句話,非常贊同,說,現在濫用剖宮產術,在下一代看來,副作用不亞于今天我們看到的環境污染。確實,剖宮產術隱藏著很多潛在危害,說得嚴重點,甚至會影響整個下一代的身體素質。
“醫生的誠信對于社會就像空氣對于生命一樣重要。人無信則不立,一個沒有信用的醫生是難成大事的,永遠也不會成為大醫生的……工作中,醫生的人文修養還表現在語言上。語言就是力量,說話要得體。但任何時候都不能嚇唬患者。人在生病的時候心靈是很脆弱的,就像是秋天的樹葉,任何一陣微小的風,就會引起樹葉的凋零。”
這段頗具文采和哲理的話,出自王悅娥在2011年寫的一篇博文《一個醫生的人文修養》。
王悅娥是青島坤如瑪麗婦產醫院產科主任,雖然已有65歲,但心態還十分年輕,思維新穎敏捷,言談幽默直率,愛看評論,喜歡剪報,看上去至少年輕15歲。
王悅娥退休前在濰坊市人民醫院做了20年婦產科主任,連年被評為優秀科主任,是濰坊市醫院名醫。她在任期間,濰坊市人民醫院婦產科沒有出現一例非正常死亡。醫學是一門經驗科學,從某種意義上說,醫生越老越是寶。如今,王悅娥早已成為網絡名人,她的微博有近10萬個粉絲,博客的瀏覽量接近20萬次。
對于退休后在青島坤如瑪麗婦產醫院“再就業”,王悅娥很享受自己畢生經驗被病人和產婦需要的感覺,對她來說,醫生,不僅是一個職業,一個飯碗,更多的是一種責任,一顆愛心。工作著,就是一種樂趣。
醫生需要提高人文修養,給病人負責任的診斷
話題:聽說您的博客已經寫了6萬多字,很了不起。平時您工作那么忙,仍然堅持寫博文的動力是什么?
王悅娥:“用散文筆記的寫法,輕松地闡述沉重、艱澀的科學命題和復雜的操作過程。”這是我國著名的婦科專家郎景和的一句話,我很喜歡。我喜歡讀這位大師撰寫的《婦科手術筆記》,這本書的文筆非常美,而且富有哲理。我希望能像郎景和那樣,用散文或者科普的形式,把自己40多年來印象深刻的臨床事例、臨床經驗記錄下來。畢竟,純理論性的東西普通讀者看不懂,也不愛看,而用科普形式表現出來就能引起普通讀者的閱讀興趣。
我總以為,像我們這樣工作了很多年,擁有這么多年臨床經驗的主任醫師或者教授們,任務就不只是為人看病了,“小醫治病,中醫治人,大醫治國”,我們雖然還達不到大醫的層次,但作為一個全面的醫生,應該能夠寫出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現在中國寫科普的醫生還是比較少,需要我們這些人去做這樣的事。
因為有很多現成的案例作為素材,寫起來并不是非常困難。我主要通過個案分析,寫自己的感想,提醒孕婦應注意什么,讓她們懂得婦產科,這樣可以增進醫患之間的溝通和理解,也可以給年輕醫生提供借鑒。
寫博文時,我盡量把題目取得比較新穎一些,比如“夜半鈴聲”、“牛氏‘變胎’記”等,比較吸引眼球。不謙虛地說,我除了愿意寫東西之外,給孕婦講課也是強項。在山東醫學院當教授授課期間,我連年被評為先進老師,學生們都很喜歡聽我講課,上課時他們只顧了聽我講,甚至顧不上記筆記。這都是我的愛好,所以有人說我是一個比較全面的、多元化的醫生,不僅僅會為病人看病。我年輕時很喜歡文學,雖然考了醫,但醫學是一門社會科學,也是自然科學,郎景和曾經說過,醫生做完一臺手術,就像一個畫家畫完一幅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說,醫生也是藝術家。
話題:看您的博文里有一篇談醫生的人文修養問題,在很多人的觀念里,醫生只要看好病就行了,人文修養對他們來說有那么重要嗎?
王悅娥:這種觀點是不對的,人文修養對醫生來說,非常重要,而且愈來愈重要。
我給你講個十幾年以前的病例吧。
當時,有一位孕婦在當地縣醫院足月待產,胎心監護發現胎心率只有每分鐘七八十次。醫生認為孕婦必須做剖宮產術,否則胎兒很可能窒息或者死亡。孕婦的丈夫詢問醫生:如果馬上剖宮產,能否保證孩子安全?答日:那也不一定,因為剖宮產的并發癥也很多,如新生兒濕肺、窒息、先天性畸形等。醫生冷漠且模棱兩可的話,讓孕婦及家屬的心幾乎冷到了冰點。隨后醫患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后來孕婦轉院至濰坊市人民醫院,家屬找到我,希望孕婦能夠順產。我給孕婦做了胎心監護,發現胎心率是正常的,由此判斷之前胎心監護的時候可能是因為體位原因導致出現了假陽性。于是我告訴家屬,順產問題不大,孕婦可以待產。但我也不敢放松警惕,經過近8個小時的嚴密監測,孕婦順利分娩一個健康可愛的男嬰,評10分。一家人喜極而泣。孕婦的丈夫感激地握住我的手說:
“你和別的醫生不一樣,不但醫術高明,而且說話有底氣,讓我們感到踏實放心。希望所有的醫生能像你們這樣‘會說話’。”
十幾年來,我經常回憶起這個病例,回想起病人家屬的話。從那時起,我就深刻意識到,醫生在提高業務水平和技術水平的同時,更需要提高人文修養,而修養的核心就是一個“愛”字。愛自己,也要愛別人。醫生需要有一顆善心,同情病人,站在病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用得體的語言與病人交流。也就是病人家屬說的“會說話”。當然,前提是必須有一定的業務水平和技術水平。有了金剛鉆,才敢攬瓷器活。
話題:胎心率每分鐘七八十次是不是真的很危險?
王悅娥:從理論上說,胎兒正常的心率是在120次/分~160次/分之間,胎心率每分鐘七八十次確實很危險,但在實際工作中,醫生仍然需要仔細觀察,不應草率下結論。這體現了醫生的責任心。
我再給你講個例子。我一位朋友的女兒在加拿大生孩子,胎心率曾一度降低到每分鐘七八十次,但加拿大的醫生卻一點也不緊張,擺擺手說“Don’Iworry,nothing.(不要擔心,沒問題)”然后讓孕婦改變一下體位,給孕婦吸氧,然后保持監測。后來朋友的女兒分娩下一個健康女嬰,評10分,嬰兒并沒有窒息跡象。
對于醫生來說,觀察產婦產程非常重要,這可能需要七八個小時,甚至IO多個小時,費時費力,但體現的是對病人的負責。一出現胎心不好,或者只要出一點問題,醫生不去仔細觀察是什么原因,就嚇唬病人,把1%的風險擴大到50%,這固然是醫生保護自己的一種策略,但醫生是個特殊的職業,它不僅僅是個飯碗,用來掙錢、養家糊口,而更多的是一份對健康和生命的責任。要想做一名好醫生,就必須對病人負責任。
當然,國內醫生之所以這樣做,醫患關系緊張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加拿大的醫生為什么敢說不用擔心?國內醫生為什么不敢?為什么遇事總是推卸責任?為什么有一點問題就要剖宮產?醫患關系緊張也是原因。
話題:從醫30多年,您肯定遇到太多病例,太多故事,每個個體可能都是不同的。您可以再舉幾個例子嗎?
王悅娥:前些日子,有個青島開發區的孕婦來找我看病。她懷孕已有七八個月了,但胎兒有輕微腦積水。此前她去過好多醫院就診,沒有一個醫生給她一個準確的答復。有的說這個孩子不能留,生下來有可能是癡呆。也有的說沒大有問題,要仔細觀察。孕婦心里很害怕,晚上睡不著覺。我檢查后告訴她,胎兒只有第四腦室有輕微擴張,但在正常值之內。胎兒的這種情況一般是生理性問題,問題不大,孩子不會因此弱智癡呆,建議保留。病人聽了非常感激和寬慰說,我走了好幾家醫院,終于聽到一個準確的答復。后來病人堅持要來瑪麗醫院生孩子。孩子生下來后一切正常,現在已經16個月了,非常健康聰明。
這樣的病例還有很多。有一個孕婦,要到香港去生孩子。但檢查結果顯示,胎兒兩個腦室都有點擴張。這個孕婦也是到處去看醫生,也沒有得到準確答復。到了瑪麗婦產醫院之后,我告訴她,問題不大,這種輕微擴張會隨著腦內導水管系統的發育完善而逐漸消失。后來她去香港待產,專門打電話來,很興奮地告訴我說,“王主任,香港醫生和您說的一樣,說沒事。”
還有一個朋友的女兒,懷孕期間不慎吃了短效避孕藥毓婷,大部分醫生都建議她去流產。后來找到我,我問清楚情況,認為問題不大,因為此前已經有過報道,這種避孕藥(短期)不是必須要流產的指征。于是建議朋友的女兒保留胎兒。后來,孩子出生后一切正常,很聰明。朋友的女兒高興地說,“王主任,我就是您的忠實粉絲。”
其實病人的心理很簡單:就是希望得到真實的診斷結果,這個病到底有多大風險。但有些醫生掌握不好病人的心理,人為地夸大風險,搞得病人很緊張。在工作中,我不太愿意說模棱兩可的話來推卸自己的責任。如果認為沒有大問題,我一般會說“問題不大”,或者“沒問題”。
將來產科發展的趨向是:哪個醫院順產率高,哪個醫院就能占據主導
話題:您剛才提到剖宮產的問題,現在中國是世界上剖宮產率最高的國家,總剖宮產率為46.2%,相當于兩個孕婦中就有一個人采取剖宮產。您怎么看待這個現象?
王悅娥:我1970年從山東醫學院畢業后,就來到濰坊市人民醫院婦產科工作,那時,中國剖宮產率只有5%左右。但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剖宮產率迅速上升。2010年初,世界衛生組織在醫學權威期刊《柳葉刀》上發布的調查報告指出,中國剖宮產率高達46.2%。也就是說,中國剖宮產率30年飆升了9倍。現在剖宮產率居高不下,很多地方高達百分之六七十,遠遠高于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15%的上限。
這種現象導致的一個后果是,如今年輕醫生剖宮產手術做得很好,但自然分娩能力越來越弱了。剖宮產術省事啊,半個小時解決問題。但那叫“開刀匠”,成不了一個好的婦產科醫生。就像畫畫,有些人只能成為畫匠,成不了畫師。
我主張順產。在門診上,我摸摸孩子不大,量量骨盆也可以,都建議孕婦順產。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都愿意順產,我給孕婦講課時,百分之八九十的孕婦都愿意順產。但住院以后,因為一些社會因素以及一些醫生的不正確導向,造成很多產婦改選剖宮產。
有一次,有一個孕婦宮口已經開全了,發現胎心不好,醫生一定要給做剖宮產。我過去之后,發現胎頭已經下來了,就否定了剖宮產。通過助產、會陰側切,不到半個小時孩子就生下來了。
也就是說,很多剖宮產其實是可以避免的。按照國際標準,應該85%的孕婦都順產才對。現在剖宮產率這么高,真的不正常。我經常說一句話:“將來產科發展的趨向,就是哪個醫院順產率高,哪個醫院就能夠占據主導地位,威信就高。”
話題:現在很多人會建議朋友:不要去某某醫院啊,去了就給你剖宮產:也不要去找某某醫生啊,他只會做剖宮產手術。
王悅娥:是啊。剖宮產是在難產時挽救產婦生命的一種手段,我們現在濫用了,需要法律來規范。我曾在報紙上看過一句話,非常贊同,說,現在濫用剖宮產術,在下一代看來,副作用不亞于今天我們看到的環境污染。這個問題已經提到了這個高度上。確實,剖宮產術隱藏著很多潛在危害,說得嚴重點,甚至會影響整個下一代的身體素質。
在剖宮產指征方面,國外很多國家掌握得比較嚴格。德國上世紀90年代剖宮產率也曾達到40%,后來降下來了。日本、新加坡剖宮產率都比較低,美國則不超過30%。每當剖宮產率升高,美國婦女會游行示威,抗議產科醫生不負責任。國外出現醫療事故,有保險公司負責,誰的責任誰來承擔,一般不會出現醫患沖突。
我國臺灣地區的剖宮產率也很高,50%左右。我聽一位臺灣醫院院長說過這樣的理念:剖宮產是一種非常安全的手術,產婦愿意,我們能避免風險,又能得到實惠,為什么不做呢?這樣的觀點,我不敢茍同。
話題:有朋友第一胎是剖宮產,第二胎能夠順產嗎?風險大嗎?
王悅娥:有子宮破裂的風險。我曾有個VIP客戶,第一胎剖宮產,第二胎想順產。當時,當班醫生一看是疤痕子宮,就準備剖宮產。孕婦打電話給我,我一進門就說“且慢,等我看看。”當時,宮口已經開全,我摸摸孩子也就6斤左右,于是決定順產。等了半個多小時,就生下來了,孩子五斤八兩,經過檢查,子宮也沒有破裂。應該說很成功。
其實,在美國,第一胎剖宮產的孕婦,如果第二胎時不存在剖宮產指證,都可以嘗試順產,但需要認真觀察。當然,也有子宮破裂的,但他們的搶救措施非常到位,一發現試產失敗,可以馬上實施剖宮產術。所以美國第二胎試產率很高。現在,國內有些醫院也這樣做,比如北京朝陽醫院,已經推出第一次剖宮產的,第二次想順產都可以試產。
話題:與之前在三級甲等公立綜合醫院相比,您在民營醫院感覺有何不同?
王悅娥:2006年5月,瑪麗婦產醫院剛建院的時候,我就過來了。瑪麗婦產醫院給我提供了一個很寬廣的平臺,可以充分展現我的才華,我非常喜歡這份事業。很多人覺得我這么大年紀應該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但我不這樣認為,有很多病人需要我的知識和醫療經驗,我覺得工作是一種樂趣。郎景和曾經說過,醫生最高興的三件事是:第一,把病人的病治好,病人投來感激的目光;第二,做完一臺漂亮的手術,就像一個畫家完成一幅作品,自己也很歡喜;第三,每天享受到病人的尊重,從病人感謝的眼光和話語中感受到生命的美麗,這種感受是別人體會不到的。
民營醫院肯定與公立醫院不同。首先,在公立醫院,等級分明,很多工作需要科主任推著院長往前走,比如想上項目或者做課題,就要向院長寫申請,很長時間不給答復也很正常。在民營醫院,科主任卻可以起主導作用。比如我提出建議,院長認為合理,馬上就能去辦,用不著審批。
此外,兩者抗風險的能力不同。公立醫院像是一艘航母,是當地最好的醫院,有著最好的技術,疑難雜癥病人都敢留下。而民營醫院卻像大海上的小帆板,一個浪頭就可能砸翻它。作為學科帶頭人,責任就很不一樣。如果來了一個危癥病人,留還是不留?留下就要承擔責任,不留年輕醫生怎么成長?所以很矛盾。
一個醫院的學科帶頭人非常重要,很多科室醫生之間文人相輕,鬧矛盾。我則希望年輕醫生趕快成長起來,我很討厭老醫生把著手術不放,應該趕快把年輕醫生帶起來,讓他們去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這樣才能形成好的人才梯隊,提高業務水平。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是真理。
就瑪麗婦產醫院來說,它雖然是民營醫院,但做得很規范,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樣,私立醫院純粹為了掙錢,不是那樣的。當然,賺錢也是一個目的,但我能感覺到,坤如瑪麗集團還是把事業放在第一位,一心想把瑪麗婦產醫院做得更大、更好、更有口碑。瑪麗婦產醫院很重視人才,也很尊重人才、愛護人才,現在民營醫院的競爭實際就是人才的爭奪,我們這些在公立醫院退休的人,在這里工作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