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化和工具化是中國教育的兩大頑疾。
當了父親,突然對一句詩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在中國,你生下來就老了。也許沒有一個國家的父母像中國家長那樣溺愛孩子,但中國孩子的成長史卻是一部與家長的PK史。有西方教育專家將中國家長稱為“直升機父母”——將孩子當成賭注,以愛的名義做掩護,去逼迫他們完成自己未竟的人生目標,而毫不顧及其興趣愛好。而現行的應試教育體制又往往鼓勵家長們對孩子們的公開綁架。
長期流行一首無比偽善的兒歌,其中唱道: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里花朵真鮮艷。和暖的陽光照耀著我們,每個人臉上都笑開顏。
真正的花園應該是每一朵花都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綻放,每一種綻放的美麗都應該得到同樣的掌聲。否則,那些笑臉不過是言不由衷的傻笑。
但這是個只允許牡丹雍容玫瑰燦爛不允許野百合有春天的年代。當北大清華耶魯哈佛成為所有孩子必須追逐的唯一目標,當大官大款大腕成為人生成功的唯一標志,所有的孩子便只能努力活成一個樣子——他們本來都是與眾不同的孤品,每個人身上或許都有著獨特的稟賦和才華。
對于無權無勢的平民家長來說,現實的壓迫過大,以至于無力去為孩子設計未來。畢竟,高考是這個社會賦予孩子們唯一公平改變命運的可能,即使付出的是童趣童真和青春的風采。這些考試水平一流的孩子從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無一例外地需要重新補課——承擔責任,放飛情感,安放靈魂。
高考剛剛結束,殘酷的中考又大幕拉開。更小的孩子在為上幼兒園、小學擇校而全力以赴。背后是他們的家長在為此進行各種關系財力的較量。
好在暑假來了,被綁在學習戰車上的孩子們有了難得的喘息—盡管其中相當一批會被各種作業、社會實踐繼續圍困。其實,這是難得的補課時機——畢竟他們不是讀書機器,完成做人的啟蒙更急迫。
中國孩子的課外讀物的主體往往是各類教輔讀物,而電視上則充斥著各類知識講座和浮華虛假的心靈雞湯。電視劇除喜羊羊和灰太狼之外,就是各類國外的動漫——其中日本作品最為風靡。作為一個擁有如此悠久文明史的國家,竟然拿不出像樣的開啟孩子心智、傳承文化的作品,的確匪夷所思。
所幸現在情況有所改變。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來推動教改,更多的文藝工作者則開始了再啟蒙的可貴努力。六十集電視劇《中國孩子之學堂故事》便是其中一個代表。
在民國的時代背景下,整個故事圍繞著“大智先生”跟他的學生們展開。他在教學中大膽采用新式教學法,鼓勵孩子動手動腦,帶孩子們去看大自然。借用《弟子規》,反省自身,教育他人,幫助孩子們追尋人生的樂趣和價值。本劇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和傳統美德,用現代語言和喜劇藝術形式進行包裝,讓觀眾從一個一個鮮明性格的人物、一個一個獨立成章的趣味故事、一種輕松的喜劇氛圍中,明辨是非忠奸、領悟思想真諦。
更關鍵的是,這部作品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以孩子為中心,所有的老師、家長等大人們都變成了服務者,認真而小心翼翼地找尋他們的個性、愛好、特長,并真誠而善意地幫助他們完成知識的豐富和內心的豐盈。
教育的真諦在于:不是強加給孩子自己無法承受的遠大理想和崇高道德,而是尊重他們的個性和特長,與他們一起成長——您不僅在他們面前是個淵博的人,更需要在他們面前扮演一個有責任感、正直、忠誠的人,身教永遠重于言傳。
家長不妨陪孩子們看看這部作品——人的啟蒙已經遲到,或許這創造一種開始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