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上半年中國經濟的“半年報”數據。最引人注目的經濟增速定格于7.6%。其中,一季度增長7.7%,二季度增長7.5%。
對于7.6%這個數據,樂觀者認為二季度7.5%的增長好于預期,而悲觀者則認為經濟下行壓力依舊很大,中國經濟仍然沒有脫離硬著陸的風險等等。事實上,對于中國經濟數據的解讀,歷來分歧很大,特別是在今年上半年經濟持續放緩,多年的系統性的矛盾和問題不斷凸顯的情況下,一旦經濟增長低于8%,引發的對中國經濟看空的聲音就會異乎尋常的大。但是,對宏觀經濟的判斷,除了GDP增速之外,還有更多的衡量指標。比如,先看三駕馬車,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名義增長20.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2.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4%),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8.6%,雖然出口在經歷后兩個月的打假之后回歸正常,但整體上半年表現尚可;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3%,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2.3%,上年同期為下降2.4%,前6個月的PMI也一直在50%的榮枯線以上,說明工業生產平穩;從就業來看,根據人社部的數據,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是700多萬人,農民工新增外出打工的人數是444萬人,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就業目標是900萬人,應該說,這是一個超預期的數字。以上的諸多指標說明,盡管經濟增速“只有”7.6%,但經濟運行平穩,衡量宏觀經濟的諸多指標處于良好的狀態。特別是,上半年這些數據的取得,是在中國經濟很多矛盾和問題顯現,高層下決心調結構,以及全球經濟極其復雜和不確定的情況下取得的。
然而,對于上半年中國經濟的表現,看空者依然居多。對于7.6%的增長,之所以引發悲觀情緒,原因不外乎三:一是相當一部分人具有強烈的根深蒂固的“保八”思維和情結,只要經濟增速低于8%,他們就會認為宏觀經濟跌破“榮枯線”。事實上,在歷經30多年的高增長之后,中國經濟受資源、環境等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潛在增長率的下降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對于中國經濟而言,未來10年如果能夠保持7%左右的增長,已經非常了不起。正因為此,新一屆政府一再強調更關注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收入分配。但對一個習慣了飆車的人而言,一下子坐在正常行駛的車里,還真有點不習慣。其二,近年來,對于中國經濟的判斷,利益代言人頗多,特別是投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習慣于從看空的角度解讀數據,并影響政策。其三,全球經濟,特別是新興市場上半年經濟增長乏力,世界銀行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將2013年全球經濟增速下調為2.2%,將中國經濟增速下調為7.7%。
作為全球經濟增長引擎的中國經濟,上半年的表現也低于很多市場人士的預期,制造業的先行指標PMI在6月份為50.1%,創下7個月以來的新低,中小企業的PMI甚至已連續15個月位于臨界線以下。外貿形勢錯綜復雜,在嚴厲打擊虛假的貿易行為的措施出臺滯后,6月份進出口數據大幅下挫,出口同比下跌3.1%,外貿形勢極為嚴峻。
在這種情況下,看空中國經濟在情緒上可以理解,但并不符合中國經濟的實際。以創造了新詞“李克強經濟學”的巴克萊銀行的觀點為例,該行將中國經濟的未來增速預測為驚人的3‰就是一個很典型的“硬著陸”的例子。但事實上,關于中國經濟增速的下滑,共識已經遠遠多于分歧,大多認為在資源壓力、人口紅利以及經濟發展的邊際效應都趨減的情況下,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下滑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但是,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下降,并不意味著經濟增速可以下滑至3%的水平。很顯然,這是一個災難性的的數字。
面對外界的恐慌和爭議,李克強總理最近三次提及穩增長,特別是在7月9日主持召開部分省區經濟形勢座談會時,明確提出要使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價漲幅等不超出“上限”。其實,克強總理所言的“上限”和“下限”并不難猜測。年初政府制定的7.5%的增長目標、900萬人的就業以及3.5%的通脹是宏觀政策的三個“觸發點”,如果經濟增速不低于7.5%。不出現大規模的失業和嚴重的通脹,政府的調結構和促改革的努力不會停止;最后,對于中國經濟而言,破解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深層次矛盾的關鍵仍然是推動改革,打造中國經濟的3.0升級版,這將是“李克強經濟學”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