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呼吁了十年的從OEM向ODM、OBM升級的行動原來已經悄然打響。目前為止,外貿模式轉型最徹底的不是龐然巨物型的集團公司,而是體量極小的中小民營企業。
“微笑曲線”的底端沒有多少利潤可挖了,外貿企業被迫向兩端爬升,在爬升的過程中,一些外貿企業欣喜地發現難度沒有想象中大,因為“時也,勢也”,當中國完全嵌入全球產業分工鏈,到了該你轉的時候,實際上所有環境變量都會迎合你的轉型。
新外貿模式大多由初生牛犢開創。擁有巨型體量的大工廠尾大難掉,轉型過程難以處理龐大存量,正如大卡車掉頭,總比小轎車慢得多。
在外貿轉型的大浪淘沙中,一批超大型企業的掉隊、一蹶不振在所難免,一批本不起眼卻在變局中借機而上的中小企業崛起則是必然。
沒有OEM歷史的中小企業。從一出生就流淌著ODM甚至OBM血液的創業者,他們中的不少在新的市場環境中如魚得水,步步高升。
三鏈是青島的鎖具企業,也是中國該行業的黑馬。
常態的產業鏈環節承接理論規定:做外貿,一般先做OEM(代加工),有本事者進化至ODM(自主設計),頂尖者進階至OBM(自有品牌)。
不過,三鏈居然在誕生沒多久就進軍OBM并獲得成功,成為中國鎖具乃至整個外貿行業中突然蹦起的一顆新星,不察內情者難免覺得奇哉怪也。
不是每個行業都能輕易做品牌。某些行業如家電,不僅市場已經飽和,連品牌都已經飽和,無法容納新品牌。當時有些行當,仍然處于品牌缺失狀態,如喝水的杯子,毛巾,拖鞋,寫字的筆記本——這些產品,你很難說出某個響當當的品牌。
“有海爾,有海信,有美的,現在誰再去創個海爾試試!那個時代已經過去,要順應形勢才行。”三鏈董事長王宇輝說,“但是在其它行業不一定不可以,我們對鎖具的創品牌很有信心。”
怎么創?不是砸錢打央視廣告,也不是慢條斯理地去重新培植一個新品牌。三鏈模式的最可道之處在于“不自量力”地去“收購”國外知名品牌。
三鏈的所謂“收購”,實際上是買斷對方品牌在某區域的經營權。例如土耳其當地的一家知名品牌與三鏈達成協議,除了土耳其市場不能涉入外,其余地區的品牌所有權全歸三鏈。
三鏈盯上的都是曾歷史悠久、牌子響當當但已經陷入困境、面臨衰落的品牌,說白了就是“虎落平陽”。三鏈雖是小企業,但卻能拯救他們。“嗨,你的品牌借我用用,我用你的品牌去打中國市場和歐洲市場,賺了錢分給你。”這些品牌原本就垂垂老矣,無法憑自身進取本地以外的市場了,若有三鏈這個勇夫代勞,何樂而不為?
歐洲特別是東歐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傳統制造業愈發難過,企業拼死拼活只能賺微薄的利潤,很多老板早想撒手不干。他們不僅想把加工環節外包,連銷售、設計、品牌都有外包的沖動。
“塞爾維亞的拜恩公司,1952年建廠,曾經是前南斯拉夫最大的企業,現在在塞爾維亞也是舉足輕重,可是后來公司認為這種勞動密集型的企業走不下去了,逐步想放棄。”三鏈總經理助理李明福說,“拜恩的老板說,跟我們合作之前,一年到頭辛辛苦苦只能賺那么點錢,跟我們合作之后,日子太輕松了,什么都不干,天天就坐在家里面喝咖啡,到時候錢就來了。”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這就如同王老吉。作為響當當的知名品牌,王老吉的實際經營銷售很早就陷入了困境,可是通過別的公司幫忙操作,很快起死回生。三鏈似乎扮演了加多寶的角色。
ODM>OEM
一批外貿企業正打算放棄生產,走向設計。一批外貿企業正致力于與廠家徹底劃清界限,不再與廠家在低端層面搞價格戰,而是進軍ODM。
在科技含量較高的產品領域,廠家比貿易公司更適合做研發,那是因為技術優勢;在科技含量不高但市場需求瞬息萬變的領域,貿易公司比廠家更適合做設計,那是因為了解市場。
青島一家編織品企業在業內聲名卓著。2001年到2006年,這家外貿公司的生存很艱難,企業無法與工廠拼價格,爭奪外貿訂單。
從2006年開始,東橋貿易全力展開新品研發。從此生意滾滾來。外商被他不斷推出的新品吸引,這些新品獨一無二,廠家無法提供。
在獲得訂單后,東橋貿易再將生產環節交給工廠,東橋貿易和廠家不再是競爭對手,而是合作伙伴。這一轉型使東橋貿易迅速在業內站穩腳跟。
無獨有偶,青島另一家紡織品企業也走了幾乎一模一樣的路徑。
甜蜜家園是一家做紡織品的外貿公司,總經理李亞苗說:“特別是2008年經濟危機的時候,客人今天要這個花型,我就做這種花型,他要這個面料,我就做這個面料,我滿世界去找面料,結果發現我每一個訂單都是虧錢的。因為客戶要求的這些款式,我們自己都做不了,要找工廠訂做,可是數量少了人家不給訂,我們要做高質量的東西價格又非常高。”
“后來想了想,覺得不能這么做,所以就轉向自己研發產品,讓客戶來選擇我們的東西。花了一年的時間,2009年下半年我們正式通知所有客戶不再提供花稿,全部選我們自己的產品。”
如今,每年甜蜜家園組織員工前往歐洲、中東等地,了解客戶所在國的風俗文化、市場特點。紡織品新款設計無法閉門造車,必須走出國門研究市場。現在,甜蜜家園每月推出三四十款新品,外商挑選時眼花繚亂。至此,甜蜜家園向ODM轉型獲得徹底成功。
跳過ODM直接進化到OBM的三鏈,如今也逆襲研發,向價值鏈上游進發。三鏈向研發進軍的模式,與甜蜜家園和東橋貿易大不相同。紡織品與編織品很少在材料、工藝上進行顛覆性創新,設計師只需要根據市場口味變化不斷推出新花型、新花色。鎖具不一樣,三鏈正在向指紋識別、人臉識別、靜脈識別等高端安防產品進軍,研發環節自身難支,必須合縱連橫外部力量。
三鏈再次發揮了其整合閑置市場資源的能力。理論上,市場經濟中資源會自動進行最佳配置,可在實際情況中仍然存有大量閑置資源。三鏈擅長整合這些資源,比如收購處于休眠狀態的品牌,又比如收編處于休眠狀態的研發人員。
“塞爾維亞有這方面的人才,曾經也做過這方面的研究,但是他們現在沒有市場,沒有資金,處于休眠狀態。我們三鏈有合作的需求,人家特別愿意,全力支持。”
“‘需要資料,盡管拿去!需要研發人員到中國去,就讓他們過去!’對方這樣跟我們說。合作很好談!”李明福說。
放眼全球市場,盤活各種各樣閑置資源為其所用——三鏈的視野和思路如此廣闊和先進,無怪乎幾年來青云直上,甚至受到國家商務部的發現和注意。
合縱連橫>單打獨斗
新外貿模式的一個重頭戲是處理關系。
講究賺快錢的浙商模式不大行得通了,講究穩扎穩打的魯商模式正受到歡迎。
把眼睛緊緊盯在賺錢上,反而無法賺錢。新外貿的賺錢之道講究“功夫在詩外”,如何與客戶結成戰略合作,構成利益共同體,這是從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向產業鏈競爭這一大趨勢下的新要求。
王宇輝是招遠人。他說:“山東人做生意跟溫州人不一樣,溫州人完全不怕失敗,做得很激進,而北方人往往承受不了失敗,做得很穩健。”
浙江人渾身是膽,什么都敢。這種商性發揮到極致,一方面使浙江人迅速抓住市場機遇,在最短時間內攫取到第一桶金,另一方面又因穩健性和長遠性不足,有時影響與上下游結成戰略合作。
甜蜜家園的李亞苗頗不幸,初創業時撞上了一個不負責任的浙江籍商人,險些全軍覆沒。“我第一次出貨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2006年我剛剛成立了貿易公司,訂單全放到浙江做,但是浙江的工廠為了滿足自己的利潤,偷工減料,把面料給我們換掉了,貨出到科威特,那邊的客人對我說,你到科威特來看看,我去到一看,當場就懵了,貨跟我們之前的檢驗完全不一樣,我檢驗的是這個貨,廠家給我的是那個貨。”李亞苗栽了一次,十年怕草繩,再也不敢跟這種風格的合作方合作。
外貿是個中轉站,做的是穿針引線,且體量小,易轉移,因而信譽至關重要。以急功近利、“一票過”的心態做不好外貿,魯商穩健而憨厚的作風更符合新市場的要求。
如今做外貿已經不能“各家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客戶有利潤,你才有利潤,廠家有錢賺,你才有錢賺,把對方逼到死角,自己也離死角不遠了。新市場中,出于對“跑路”者的深刻恐懼,貿易商與廠家結成“戰略合作伙伴”成為普遍模式。
三鏈精于此道。他們一度往信得過、談得來、志同道合的廠家注資甚至控股,試圖讓兩家人變成一家人。不過這一招收效甚微,“即便90%的控股,你也沒法在實際經營中完全掌控對方。”試圖控制對方的做法反而傷害感情。絞盡腦汁,三鏈又想了一招——品牌共有。將自己品牌商標的所有權分一半給廠家,雙方共有一個品牌,就變成“坐在一條船上”的格局,同舟共濟。
“因為品牌共有了,對他來說,他不擔心我三鏈會選擇另外一個廠家,因為我三鏈沒有這個權利,因為我們兩個都是商標的所有人,那我要許可第三方,要經過他們的同意,他就變成了唯一的生產廠家。但是我們也有嚴格分工,他們只有生產權,所有的銷售權全在我三鏈,也就是說,他們成了完全的生產車間,我三鏈是完全的銷售科,我們兩家在法律上是獨立的兩個法人實體,在這個品牌框架下成了一個公司。”
經濟大形勢堪憂,前景不明朗,抱團發展是明智的選擇。此際,做生意已無法“獨食”。
“現在大家生意都不好做,越是這個時候,客戶越不好賣,反映到我們這里就是沒有訂單。所以現在不是追求高額利潤的時候,先要穩,我們沒有降價格,把很多的利潤放在對產品的調整上,在品質和面料材質上提升,讓客戶在市場上有更好的競爭優勢,最起碼是讓客戶先賺到錢。”甜蜜家園李亞苗說。
十年前,中國的老板無法想象“同理心”也能運用到殘酷的市場競爭中,不過如今確實如此。
“聯邦制”>“中央集權”
在新市場環境中,為了王國夢而把企業不斷膨脹為體量巨大的龐然大物是危險的,外貿企業的組織形式與其搞“中央集權制”,不如搞“聯邦制”。
三鏈直管的員工只有50人,可是卻把控著龐大的廠家資源、廣闊的外銷市場。三鏈通過“品牌共有”,將一眾國外知名品牌和一眾國內優質廠家拉進“投名狀”,儼然形成一個“聯邦體”。在王宇輝的預期中,有可能在未來將合作伙伴進一步緊密結合形成集團。
新市場中,因為業務量的短期增幅,立即擴招員工、擴大生產線、擴張企業規模,這種舉動是不明智的。因為市場波動太大,盲目擴張可能為日后的大廈坍塌埋下伏筆。從“戰略合作伙伴”起,形成緊密聯合,組成聯邦集團,這種做大做強的路徑有更大的好處。
甜蜜家園也有此心得。李亞苗說:“我們現在有六家外協工廠,在滿足不了訂單量的時候,我們只會去調整外協工廠,而不會自己增加生產線。我們也培養外協工廠,把利潤讓給外協工廠。這樣,不管經濟形勢高低,我們的風險就非常小。”不過,與王宇輝的宏圖大略略有不同,李亞苗暫時沒有將外協工廠納入自身體系的想法,她的想法是先在動蕩形勢中牢牢站穩腳跟,再圖進取。
第三世界>第二世界
中東市場和非洲市場才是新外貿的天堂,從中東、非洲、南美、東歐等二線市場發家,再轉戰西歐、北美等一線市場,這已成為一部分新興外貿公司的出路模式。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渠道都在“下沉”。內銷市場從一二線城市下沉到三四線城市甚至小鄉鎮,外銷市場從西歐、美國等第一、第二世界轉戰到中東、東歐、俄羅斯、東南亞、非洲等第三世界。
東橋貿易是從西歐市場起家的,但是如今發現東歐的增長速度遠遠高于西歐;甜蜜家園在科威特市場起家,隨后涉足埃及、土耳其、利比亞、迪拜,積累相當經驗后才在今年進軍德國市場;三鏈鎖具也是在土耳其、塞爾維亞等地大施拳腳,在這些地方,無論是收購品牌還是談技術合作都比歐美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