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主旨下招商引資,既是一個永恒,也是一個不斷演化的過程。而梳理外貿大市青島的招商歷程,既可從中看到其中的軌跡,也為接下來的招商帶來新的思考。
借勢外資崛起
1984年5月18日,青島華和國際租賃有限公司作為青島市第一個中外合資企業成立,自此,外資開始大量進入青島。如今,近30年過去了,據不完全統計,青島已累計批準利用外資項目2.4萬個,合同外資75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54億美元,112家世界500強企業累計在青島投資了221個項目。
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大量外資企業的進入,使得國外的各種生產要素不斷匯聚到青島,由此培育出了一批紡織、機械電子、化工、電子家電、儀器儀表、造船等行業,集聚了朗訊、麗東化工、三美電機、德固賽、樂金浪潮、馬士基等一批外資大企業,青島制造業在產業集聚下嶄露頭角。
外資企業在青島的發展,以其知識和技術傳播的“技術外溢”功能,提升了青島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海爾、海信、澳柯瑪等青島知名企業,則借勢與國外同類企業進行合作與融合,強化了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也將青島打造成了全國最大的電子家電制造基地。
相關案例不勝枚舉。青島市商務局外國投資管理處處長吳日龍向記者列舉了幾個相關案例:南車四方通過與日本川崎的合作,將青島打造成了中國高速列車的制造中心;即發集團通過與日本東麗的合作,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鄉鎮企業發展成為年出口額3億美元的大型企業,帶動了整個紡織產業鏈的技術創新,生產出了“甲殼質”、納米材料等一些新的創新性產品;青啤集團境外上市,科研、創新、品牌形象上了一個新臺階;華潤集團投資的兩個風能發電項目,進一步提升了青島利用綠色能源應用水平;其他如馬士基投資青島港、友達海爾光電、大手海恩信息技術、安普泰科電子、朗訊科技等項目的引進,對青島市傳統行業的信息化進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為外資企業配套,青島還培育了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中小企業,擁有外資背景的金王、賽輪、特銳德電器逐步發展成為上市企業。
我國香港地區和日韓投資各有側重
就數據統計而言,我國香港地區和日韓仍是青島重要的外資來源地。2013年上半年,青島利用實際港資17.8億美元,不僅增長達到了44.7%,也占到了全市的53.2%。相較于港資的規模,韓資和日資的數據分別是4.2億美元和2.1億美元。
青島的區位臨近日韓,因此也成為韓資的主要聚集地之一,但中國香港投資的規模優勢,想必與青島近年來大力發展服務業有關。雖然我國香港地區和日韓在青島的投資領域都較為廣泛,但細分之下也有各自的側重。
韓國投資項目正逐漸從過去的服裝、鞋帽、食品、飲食、工藝品等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貿易項目,開始轉向資金與技術密集型項目,而且已經從制造業拓展到了高新技術及現代服務業,投資領域也涉及到了紡織服裝、機械、電子、造船、化工、金融保險、旅游、商業、創意動漫等40多個行業;日本投資主要以制造業為主,涵蓋的主要是專用設備制造、通用設備制造、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農副食品加工等領域;香港的投資則集中在服務業,集中在商業地產、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零售業等行業,同時涉及高端制造、新能源開發等領域。
對于青島將來利用外資的計劃。在建立現代招商投資促進機制,特別是推進專業化招商上,吳日龍重點提及了青島要實現的“兩個轉變”:由政策優惠型向環境優化型轉變,由政府主導型向資本運作型轉變。西海岸經濟新區、藍色硅谷核心區、紅島經濟區和十個“千萬平”高端服務業集聚區將成為重點招商的載體和平臺。
大項目仍是青島引資的重點。2013年上半年,青島新批總投資過千萬美元項目103個,合同外資26.4億美元,占全市的73.5%;增資過千萬美元項目35個,新增合同外資7.8億美元,占21.9%;到賬過千萬美元項目82個,實現到賬外資19.5億美元。占58%。
一般對產業具有牽動作用的外資大項目,既是提高利用外資規模的重要保證,也是提高利用外資質量水平的主要標志。比如總投資2億美元的頁巖氣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基地項目,主要從事油田壓裂設備的生產制造、鉆井排管及吊裝設備的制造及安裝、海洋平臺升降及鎖定裝置的制造及安裝以及石油鉆采機械設備及配件的生產等,不僅提升了青島頁巖油氣裝備制造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也推動了青島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整體推進與戰略契合
招商引資如果簡單說,無非是把一個企業從一個地方成功“游說”到另一個地方,但招商引資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說動企業不是靠動動嘴皮子就行,企業需要通過自身的考察和對優惠政策的衡量,來選擇落腳點。
2012年5月,青島市政府針對招商新環境成立了招商引資和投資促進工作領導小組。在該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趙曉飛看來,它的成立如同從運動員角色變成了裁判員,將之前分散的部門和管理職能進行了更好的統籌和協調。
成立相關機構,改變之前缺乏統籌的問題,只是青島招商引資改善的一個方面。就以前青島的招商引資而言,也如其他城市一樣,存在著單純追求大項目,追求單一產業規模的問題。但如今通過西海岸經濟新區和藍色硅谷核心區等城市重點區域的招商引資的項目來看,青島的招商引資正與城市整體發展的戰略不斷吻合,引進的項目也更契合區域發展的目標和定位。
以瞄準“藍高新”的西海岸新區為例,機械裝備、能源和石化、家電電子3個產業鏈都將突破千億級規模。諸如,總投資40億元的薩博汽車、上海申沃等新能源汽車等項目,培育形成了千億級全汽車產業鏈;拉法蒂釣魚艇等項目,提升了船舶海工裝備及配套產業等。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孫恒勤在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對于包括中德生態園、中韓和中日創新產業園等在內的國際經濟合作區的未來所做的構想,國際經濟合作區的國際交流合作,不會局限于經貿領域,而是將區別于過去單純的招商引資、產業合作,致力于加強與國外友好城市、伙伴園區的深度融合,“這種融合是全方位、深層次和高水平的,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借鑒和互補。”
不只是西海岸,就整個青島而言,截至今年前四個月,家電、石化、服裝、食品、機械裝備、橡膠、汽車、軌道交通裝備、船舶海工、電子信息等十條工業千億級產業鏈同比增長11%,50個重點項目竣工投產。特別是處于千億級產業鏈第一位的機械裝備產業鏈,主要經濟指標位居全省首位,并形成了橡膠機械、紡織機械、木工機械、家電模具、鑄造機械、鋼結構、鍋爐輔機等七個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產品系列。
結語:
縱觀青島式招商,既有相當的普遍規律與做法,也有其自身發展的需求與特征,而這其中關鍵是對招商認識的逐步提升。行至今天,其實無論對誰而言,招商都不是“撿到籃子就是菜”的時代了。
尤其對先期開放的城市來講,全球大背景坐標下的“理性時代”。則更應注重與宏觀戰略、轉型戰略、產業戰略、環境戰略、帶動戰略、民生戰略的高度契合。對此,青島的新演變也只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