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的中國開放敘事,不乏深圳、上海、蘇州、青島、大連等城市的經典講述,她們的思想與步履,經驗與教訓等,猶如一個個縮影,生動再現和記錄著開放中國業已發生,或行將發生的改變。而在這些縮影當中,青島案例,雖不及深圳等先鋒城市波瀾壯闊,但在可比層面,有其獨到價值。
從開放進程來講,青島的開放如同大多數城市并無二樣,也并非一帆風順。盡管這是一個靠港口貿易起家的城市,并且像余秋雨所說的,不失為“溝通東西方文化的管道。”盡管她天生麗質,從不缺少仰慕和眷戀,但在俗稱的第二輪開放之前,這座本該最應與開放擦出明亮火花的城市,卻因思維和觀念的影響,一度反應遲緩。
好在隨后的20年,特別是入世的10余年,被寄予厚望的青島,仿佛被陣痛驚醒,在持續的學習和尋標、對標過程中,各領域的“走出去”與“請進來”不僅異常活躍,而且開放思維加之常規的改革動作,到如今逐步形成了旨在實施世界擁灣城市和國際化的發展戰略。
從獲取經驗上看,雖然她也有很多與其它城市雷同或相似之處,也不乏一些教訓與反思,但整體上有著屬于自己的開放特征:
其一,由反思形成的學習比較之風,無疑是最大的開放。這種風氣與力量,也許比不上深圳、上海等先進城市,但青島所展現的青春與活力,或正得益于此。大連市委宣傳部一位朋友就曾說,他都記不得接待了多少批次的青島學習團隊了。而類似的學趕足跡,又何止上海、大連。
其二,從青島啤酒、海爾、海信等企業最早試水資本、技術、市場的國際化,到有意識培育系列產品和服務品牌,再到締造品牌城市,以品牌帶動彰顯本土優勢,進而推進城市的國際化。
其三,依靠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歷史等條件,在城市文化和軟環境層面,智慧搭建諸如青島國際啤酒節等國際性文化大舞臺,尤其利用奧帆賽、世園會等重大機遇,自覺與世界多元文化進行交流與互動,以期在更大范圍提升她的國際文化影響力。事實證明,這種交往尤為重要。
其四,著眼未來展開的藍色經濟核心區發展戰略,不僅是青島開放史上的思想大集成,而且也契合了“海洋強國”的中國夢想。國家海洋局有關戰略專家在評估各地現狀后認為,比肩世界的藍色硅谷和系列高端產業平臺的構建,有望使青島成為藍色領軍之城。
不僅是經驗,佐證變遷的還有數字、榮譽,更有放大的城市和刻在砌]臉上的自信。
但青島縮影讓我們看到和想到的,絕不僅僅是她與大多數中國城市一路走來的成就或模式。包括青島,無數縮影的另一面,更有著諸多反思與教訓,而最為突出的,當屬開放思想和意識的淡薄,以及與之相輔相成的改革缺陷。
且不說各地對開放發展和改革發展的理解和認知有大差別,即使像青島等先期開放的沿海城市,一路飄紅的外向經濟數字,其實并不代表真實的開放內涵與水平,也不能真實反映人們內心的開放緯度。不僅如此,長期保守、本位、單一的慣性思維,致使不少城市的發展,難以擺脫缺乏遠見的重復或不計后果的建設等問題。
有專家就曾直言,依據青島的地理等優勢,她的開放程度應當更高,開放領域應當更寬,開放水平應當更高,示范和引領作用應當更突出。但很遺憾,她的很多思維和行為卻仍在膠州灣里打轉轉。
很顯然,無數點高面低現象的背后,總能折射思想和視力的短缺。正所謂:推開一扇窗不難,推開塵封的經濟之窗也不難,但開啟博大的思想、文化、心靈之窗,卻并非易事。
開放,儼然是當代中國最具生命力的符號之一,但時至今日,究竟有多少人懂得它的含義?開放絕不是單純引進國外技術的代名詞,更不是借機盲目和無度發展的托詞。事實證明,開放更應是一種視野,一種文化,一種胸懷,一種姿態,一種坐標全球大格局的學習、交流、共贏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
林毅夫先生說得好:“思想、認識、社會思潮,是決定一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能否利用后發優勢,取得經濟快速發展的最主要原因。”同樣,著名教育學者劉吉所著的《碰撞三十年:改革開放十次思想觀念交鋒實錄》,也特別闡述了思維一變、空間無限的真諦。在他看來,人世間,不能謀全域者,就不能謀一域;不能謀萬事者,就不能謀一事。開放的戰略根本,在于思想碰撞,觀念創新,以時間去獲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