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增速減緩的大背景下,小微企業面臨的困境越來越嚴重。最近,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會長李子彬向國務院領導寫信,反映當下中小企業面臨的生存困境,特別希望政府能采取措施,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中小企業協會的這個呼吁得到了中央的響應,國務院日前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專題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在這次會議上,國務院提出,證監會要適當放寬創業板對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的財務準入標準,盡快開啟創業板上市和小微企業的再融資。對此,證監會領導人自然作了響應。現在,無論是主板、中小企業板還是創業板,其新股上市都仍然在暫停之中,證監會當然必須雷打不動地執行上級的指示。恢復新股發行和上市,看來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了。
中國的中小微企業創造了80%的就業、60%的GDP和50%的稅收,但是它們獲得的銀行信貸支持只占20%多一點。自然。在中小微企業的群體中,小微企業獲得的信貸支持就更是微乎其微了。這種格局造成的一個后果是,小微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越來越差,在經濟基本面變差的情況下,它們最容易成為第一個倒下的群體,而它們的倒下對于整個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并不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中央看到了這個問題,最近頻繁推出有關政策,要求加強對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這在方向上無疑是正確的。
但是,選擇什么樣的路徑來達到這一政策意圖,卻值得認真考慮。必須看到,小微企業的資金饑渴問題之所以長期未能得到解決,責任主要在銀行系統。這幾年,盡管中國很多行業因為產能過剩等原因而陷入困境,但銀行業卻活得很好。有資料表明,今年一季度,上市銀行利潤總額首次超過3000億元,16家上市銀行占了A股2400余家上市公司一季度凈利潤總額的50%以上。但是,銀行業盡管創利豐厚,它們卻普遍缺乏對小微企業投放信貸的熱情。那么,在銀行未能在此方面有什么改變的情況下,將幫助小微企業解困的任務交給股市,這無疑是說不通的。
銀行對企業發放信貸,有其嚴格的風險評估要求,小微企業由于自身體量弱小,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較差,風險自然大于大型企業,因此,銀行對其信貸投放表現得較冷淡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股市同樣是一個需要進行風險控制的市場,既然小微企業被銀行拒之門外,又有什么理由要求股市來向其敞開大門?
中國股市發展20多年的歷史上,承載了過多的讓市場為企業解困服務的功能,以前是幫國有企業解困,現在是幫小微企業解困。在這樣的政策壓力下,股市只能表現出IPO的大躍進。中國創業板市場在四年前開設的時候,打出的旗號正是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但4年下來的實踐已經證明,創業板成了一些有幸擠過證監會審核關的企業瘋狂圈錢的工具,特別是在“市場化”要求下,發行企業更是可以任意提高發行價,導致大量超募資金囤積于個別公司,造成資金的閑置。事實已經證明,創業并沒有擔當起為小微企業解困的功能,它反而利用股市的抽血效應加劇了社會資金的緊張,使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更趨惡化。
就目前的A股市場來說,由于多年來擴容速度過快,它本身就已經面臨十分嚴重的流動性匱乏的困難,在經濟增長趨緩的背景下,這個困難短時間內尚難找到破解之道。因此,對A股市場來說,目前最需要的是休養生息,即使IPO重啟,也不可能再像前幾年那樣以大躍進的姿態,讓股市無償地為發行企業輸血。如果依然借助行政力量的作用,創業板的IPO當然能夠很快重啟,但是股市只能以壓低已上市股票價格、壓低大盤指數的行動來迎接這種狂轟濫炸的IPO,這對A股市場造成的后果無疑是災難性的。
基于小微企業在我國經濟結構中的重要地位,它目前面臨的融資困難必須解決。但是,本身已經危如累卵的A股市場,在其修復創傷之前,已經無力承擔起這種功能。為小微企業解困,不能再打股市的主意,這個任務還是應該交給“富得流油”的銀行來完成,實際上這也是它們必須承擔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