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書畫收藏追逐三類:第一類是收藏繪畫性作品,也就是技法、藝術性強、具有引領性作用的名作,代表人物包括范寬、張擇端、齊白石、徐悲鴻、李可染、鄧石如等。但這類人作品價格早攀上天價,真品更是難覓。比如,2010年一幅徐悲鴻油畫《人體蔣碧薇女士》拍出7280萬元天價。隨后,中央美術學院首屆研修班的部分學生聯名聲稱,這是他們求學時習作;第二類是書寫性作品,也就是技法、藝術性一般,但作者在文化界比較出名,俗稱“名人字畫”,代表人物包括吳昌碩、徐文長、康有為、林則徐、陳獨秀、胡適等;第三類是二者兼具的作品,代表人物包括趙孟頫、謝稚柳、張大干等。
不管是上述中哪一類,能收藏到手很不容易。因為過去有“名頭”的往往造詣也深,這導致更多的收藏家即使收藏當代書畫家作品也追逐名頭。在收藏與藝術界,一方面,不少人大呼追逐“名頭”吃虧。另一方面,一些書畫家削尖腦袋爭名頭,甚至“爭紅眼睛要動刀槍”。因為名頭的逐利效應,一些掙不到官方頭銜的書畫家便自立山頭,自封頭銜,輪流坐莊。因而,各種協會、畫院蜂擁而出,動不動冠以世界、華夏等唬人名字。當然,這些草根協會、畫院里也藏有藝術高人,更多是“江湖藝術家”,良莠不齊。
“名頭”的一個好處就是讓書畫家立馬浮出水面。無論是將作品送人、還是轉手投資,“名頭”大有優勢,所以不能說“名頭”沒用。歷史上,許多有造詣的書畫家,因為沒“名頭”,淹沒在塵埃中,這是事實。但問題出在當前真真假假“名頭”、有水平沒水平“大家”紛紛登場,讓這水很渾。收藏就得把“名頭”與藝術水平結合起來判斷。所以說,收藏是學問。
與“大名頭”相對的是“小名頭”,目前而言“大名頭”多偽,即使是江湖頭銜,往往也是大得嚇人。“小名頭”多真。所以,不妨以發現的眼光去收藏。張大千剛剛到上海時也就十幾元一幅畫,解放初期,齊白石的畫也可以用米去換。安徽淮南一位收藏家告訴筆者,韓美林當初下放淮南時,一碗紅燒肉就給你畫一幅,為此他父親收藏不少?,F在是何等價碼,非當年而語。收藏最好發現那些以敬業心態從事藝術創作,功力扎實,重視個人名聲、品德高尚的藝術家,說不定就是未來的齊白石、張大千、韓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