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是以記敘為主的一種文體,一般不宜發表議論。但若在關鍵的地方發幾句議論,用以點明觀點,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何在記敘文中進行適當議論,產生以理動人的效果呢?根據文章的內容和表達的需要,主要有下面幾種形式:
一、先議后敘
在記敘文的開頭,先寫一段議論說理的文字,點明記敘的中心和文章主旨,能使讀者開篇明義,對理解文章的主題有著重要的意義。如《章伯伯二三事》一文是這樣開頭的:
章伯伯光榮退休了。他人雖退休,思想卻沒有退休,經常在食堂里幫忙,為食堂修鍋灶。
這篇文章開頭先對章伯伯的優秀品質進行議論,然后再具體記敘了章伯伯繼續幫助學校的事跡。開頭的議論使讀者開篇就明白了下文記敘事件的意義。
不過,在記敘文具體寫作中,先議后敘的這種形式不好操作,一般不建議采用這種形式。
二、夾敘夾議
夾敘夾議,這種形式指文章各段落一邊記敘、一邊議論,記敘與議論密切結合,貫串始終。夾敘夾議的文章,議論與記敘相互補充,相得益彰,不僅可以增強文章的條理性,而且能使文章逐層深化,增強文章的說理性。 如李漢榮的《轉身》一文用的就是這種形式:
冬天,已經很冷了,西伯利亞寒流遠道而來,遭遇襲擊的當然是窮人,最可憐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觸動和喚醒我們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見一位衣服襤褸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趕回家,拿上我去年穿過的那件防寒服找他,可是來到南大街,已看不見他,于是我在東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沒有找到,最后我來到丁字路口,還是沒有找到他,卻遇到了一個老年乞丐,一轉身,苦難交換了方向,交換了背影但苦難的身價沒有改變,都是苦難。于是我把防寒服披在這位貧苦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體溫稍稍回升,希望降溫的人性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亞洲的窮人,非洲的窮人,全世界的窮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轉身,他們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輕輕拉起那襤褸的衣襟,或者握起那空空的手,仔細看看他們的眼睛?他們到哪里去了,一轉身?
這是文章的第四自然段的內容,作者記敘了自己在一個冬天拿衣服去送給乞丐的事情,隨后發表議論,表達對窮困的看法和對文明的思考。這些議論精湛而又深刻,富有教育意義,大大增強了文章的理性色彩,加深了力度。
三、先敘后議
先敘后議,這種形式是指文章先集中筆墨,對人物或事物進行詳細記敘,然后再發表議論。先敘后議的文章,議論是對記敘對象或內容的進一步闡述,是直接表達作者的思考、感悟與評價,因此它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能夠揭示、深化文章的主題。如夏衍的《包身工》一文在結尾寫道:
在這千萬被飼養者中間,沒有光,沒有熱,沒有溫情,沒有希望……沒有法律,沒有人道。這兒有的是20世紀的爛熟了的技術、機械、體制和對這種體制忠實服役的16世紀封建制度下的奴隸!
這幾句議論是對上文寫《包身工》一天的經歷的概括性總結,意在點題。它對全文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突出了中心,使整篇文章熠熠生輝,真可謂是妙筆生花。
四、首尾相議
有些記敘文往往以議論說理開頭,又以議論說理結束。這種反復點明題旨的方法可以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它既能在文首開宗明義,提挈全篇;又能在文末畫龍點睛,深化主題。
應當注意的是,記敘文中的議論說理必須掌握分寸。一是在內容上要體現以記敘為主,不能喧賓奪主;二是議論說理要適當,要考慮記敘的需要,不要節外生枝。三是記敘文中的議論,要做到言簡意賅,不宜長篇大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