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一文,巴金先生向我們娓娓道來的一個平常故事,卻如一塊石頭投入平靜的池塘,激起了我們心頭的陣陣漣漪。面對先生的自責與拷問,我們怎能不心潮起伏,思緒萬千呢?
文中主要講了兩個小故事:狗與藝術家、藝術家與狗。兩個故事一略一詳,對照鮮明。狗對人忠誠,人對狗無情;狗為人不顧危險守護,人對狗則為求自保而棄之。這就是文章給我們的啟示,意圖讓我們重新去認識人性與狗性。我們常用“走狗”“巴兒狗”等帶“狗”的字眼來形容某些人行為的卑鄙,可看過本文后,狗可貴乎,人可貴乎?由此想到了一篇題為“本家”的小品文,說的是一個人在森林里迷了路,有只猴子主動來幫助他走出森林。人感激猴子,稱他為本家。途中遇到老虎,人在猴子的幫助下爬到樹上。老虎對樹上的人和猴子說,只要其中一個把對方推下樹,老虎就放過其中一個。夜里,人趁猴子熟睡時就把猴子推下了樹,猴子在下落中突然驚醒,趕緊爬上樹。第二天,老虎離開,猴子送人走出森林后對人說:“我不要你的感謝,只求你以后千萬別說我是你的本家!”
人性扭曲,扭曲到人不如狗,這源自社會的逼迫。那是當時社會的責任,是當時政策的失誤,那樣的社會我們應該永遠跟它說“拜拜”。可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我們應該承擔哪些責任呢?
魯迅先生曾說過:“我的確時時刻刻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地解剖自己。”是的,解剖別人容易,解剖自己很難!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我們能深深地體會出巴金先生的痛苦,最后只能用道歉來償還這筆“心靈上的欠債”。在那非常時期,人們面對生存的危機,為求自保,有過多少違心的言行?1968年,巴金被監禁;9月,被抄家,經受各種形式的批斗;1970年,被勞動改造。在不停的游斗與大小牛棚的輪換之間,他每天默默地背誦但丁的《神曲》,靠它支撐著自己活下去。
當“文革”結束,巴金從歷史的廢墟中站起來回首那段歷史時,他除了發現歷史的丑陋與黑暗外,還進一步深刻地認識到自身的弱點:富有獨立品格的知識分子成為“逆來順受”的軟弱的臣民,作為大眾精英與代表的知識分子人格的委頓與軟弱,正是這么長一段時間我們民族陷入災難的原因。所以,在人人控訴“文革”的罪惡時,巴金先生超越個人苦難的訴說,以“揪出自己示眾”的無比勇氣,點燃懺悔的火種,率先提出每個知識分子乃至每個人都應反思自己的責任。
勇于承認自己的過錯,暴露自己靈魂的卑微,將自己丑陋的一面示人,這需要有多么大的勇氣!這也正是道德高尚的人與我們的不同之處。我們中有多少人從那個非常的時代走過,可又有幾人能像巴金先生那樣真誠地解剖自我,用真理和良心面對世人?我們常見到一些人,“文革”之時跟風逐浪,出盡風頭;“文革”過后卻以反潮流的英雄自居。列寧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認真地總結歷史教訓,反省自我,鏟除悲劇產生的土壤,悲劇將不再重演。
有人說巴金先生是“文革”后中國文壇覺醒最早的人,又是最善于總結和反省自我極深刻的人,從本文中可見一斑。
巴金,不愧是偉大的人民藝術家。20世紀中國的良心,他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