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想到老舍,巴金總心懷遺憾,遺憾自己沒有對好朋友老舍“請告訴朋友們,我沒有問題……”的要求做一些事情,來洗刷無端加諸在老舍身上的污名。雖然這個問題的解決是需要社會,需要政府來做的,不是一個老人能做得到的。對于時代的過錯,巴金,一個普通人,一位老人,常懷愧疚,難以釋懷,視為憾事,顯現出一位文人的正直與善良,彰顯了一位文人的良知與社會責任心。文中的遺憾,有巴金對老舍作為一介文人屈死的遺憾,有對好友的請求無能為力的遺憾,也有對中國文人命運的慨嘆。
選文1
懷念老舍同志
□巴 金
今年上半年我又看了一次《茶館》的演出,太好了!作者那樣熟悉舊社會,那樣熟悉舊北京人。這是真實的生活。短短兩三個鐘頭里,我重溫了50年的舊夢。在戲快要閉幕的時候,那3個老頭兒(王老板、常四爺和秦二爺)在一起最后一次話舊,含著眼淚打哈哈,“只好給自己預備下點紙錢”“祭奠祭奠自己”。我一直流著淚水,好些年沒有看到這樣的好戲了。這難道僅僅是在為舊社會唱挽歌嗎?我覺得有人拿著掃帚在清除我心靈中的垃圾。坦率地說,我們誰的心靈中沒有封建的塵埃呢?
我出了劇場腦子里還印著常四爺的一句話:“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完全沒有想到,一個熟悉的聲音在追逐我。我聽見了老舍同志的聲音,是他在發問。這是他的遺言。我怎樣回答呢?我曾經對方殷同志講過:“老舍死去,使我們活著的人慚愧……”這是我的真心話。我們不能保護一個老舍,怎樣向后人交代呢?沒有把老舍的死弄清楚,我們怎樣向后人交代呢?1977年9月2日井上靖先生在機場上告訴同行的人我讀過他的《壺》,他是在向我表示他的期望:對老舍的死不能無動于衷!但是兩年過去了,我究竟做了什么事情呢?我不能不感到慚愧。重讀井上靖先生的文章、水上勉先生的回憶、開高健先生的短篇小說,我也不能不責備自己。老舍是我30年代結識的老友。他在臨死前一個多月對我講過:“請告訴朋友們,我沒有問題……”我做過什么事情,寫過什么文章來洗刷涂在這個光輝的名字上的濁水污泥呢?
看過《茶館》半年了,我仍然忘不了那句臺詞:“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老舍同志是偉大的愛國者。全國解放后,他從海外回來參加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他是寫作最勤奮的勞動模范,他是熱烈歌頌新中國的最大的“歌德派”,1957年他寫出他最好的作品《茶館》。他是用藝術為政治服務最有成績的作家。他參加各項社會活動和外事活動,可以說是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貢獻給了祖國。他沒有一點私心,甚至在紅衛兵上了街,危機四伏、殺氣騰騰的時候,他還拿著事先準備好的發言稿,到北京市文聯開會,想以市文聯主席的身份發動大家積極參加文化大革命,但是就在那里他受到拳打腳踢,加上人身侮辱,自己成了文化大革命專政的對象。老舍夫人回憶說:“我永遠忘不了我自己怎樣在深夜用棉花蘸著清水一點一點地替自己的親人洗清頭上、身上的斑斑血跡,不明白是哪里出了問題,不明白為什么會鬧成這個樣子……”
我仿佛看見滿頭血污包著一塊白綢子的老人一聲不響地躺在那里。他有多少思想在翻騰,有多少話要傾吐,他不能就這樣撒手而去,他還有多少美好的東西要留下來啊!但是過了一天他就躺在太平湖的西岸,身上蓋了一床破席。沒有能把自己心靈中的寶貝完全貢獻出來,老舍同志帶著多大的遺憾閉上眼睛,這是我們想象得到的。
“為什么會鬧成這個樣子?”去年6月3日在北京八寶山公墓禮堂參加老舍同志的骨灰安放儀式,我低頭默哀的時候,想起了胡絜青同志的那句問話。為什么呢?從主持骨灰安放儀式的人起一直到我,大家都知道,當然也能夠回答。但是已經太遲了。老舍同志離開他所熱愛的新社會已經12年了。
一年又過去了。那天我離開八寶山公墓的時候,我忽然想起一位外籍華人、一位知名的女作家的談話,她說:“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很了不起的,他們是忠誠的愛國者。西方的知識分子如果受到‘四人幫’時代的那些待遇、那些迫害,他們早就跑光了。可是中國的知識分子,不管你給他們準備什么條件,他們能工作時就工作。”這位女士腳跡遍天下,見聞廣,她不會信口開河。老舍同志是中國知識分子最好的典型,沒有能挽救他,我的確感到慚愧,也替我們那一代人感到慚愧。但我們是不是從這位偉大作家的慘死中找到什么教訓呢?他的骨灰雖然不知道給拋撒到了什么地方,可是他的著作流傳全世界,通過他的口叫出來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心聲請大家側耳傾聽吧:“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
請多一點關心他們吧,請多一點愛他們吧。不要挨到太遲了的時候。
(選自《隨想錄·探索集》,有刪改)
點擊
文中老王的遺憾讓人震驚。小伙子因為一念之差造成終身之憾和難以彌補之痛:父親死了,妻子改嫁了,母親后來也死了,自己不得不面臨3年牢獄之災,之后遠走他鄉。他犯罪的起因讓人遺憾,令人傷感。社會如果有好的醫療保障體系,如果有健全的救助機制,或許小伙子就不會有這個困難并鋌而走險;法律如果能寬嚴相濟,或許就不會有后來的一系列悲慘事情的發生。從老王的遺憾中,我們也看到法律的鐵面無私,不管什么原因,無論如何也不能觸碰法律的底線;同時又不禁思考:作為政府,要為這些弱勢群體做些什么。
選文2
檢察官老王的憾事
□白文淵
我們單位的老王在檢察戰線上工作了將近30個年頭,我剛進院的時候,他跟我講自己辦了那么多案子,有件事卻一直糾結在心。
上世紀80年代初,老王還在公訴科工作。有一次,他負責一起盜竊案的審查起訴。案情很簡單,一個二十幾歲的小伙子在偷人家自行車的時候被當場抓獲,后被扭送到派出所,經過審訊,小伙子交代了自己的犯罪過程。老王看完案卷后,來到看守所,想見一見這個犯罪嫌疑人。
小伙子被帶了出來,老王在見到小伙子的第一眼時便覺著心疼。小伙子低著頭,滿眼的淚水不停地淌。他撲通跪下來,請求老王能盡量為他減輕刑罰。老王把小伙子拉起來,讓小伙子告訴他事情經過。小伙子說自己的父親得了癌癥,最近病情不斷惡化,醫生說快不行了,而他能夠做到的,只是盡可能地為父親買一些止痛藥,減輕父親的痛苦。在事發的那天,他準備給父親再買些藥,可是家里連一塊錢都沒有了。他走東家跑西家,折騰了一天也沒有借到10塊錢。眼看天快黑了,小伙子突然看見一個中年人將自行車停在路邊進商店去了,便起心想把自行車偷走。他哆哆嗦嗦弄了好大一會兒,也沒有打開車鎖,中年人從商店出來看見這一幕便大喊起來,小伙子被圍上來的人抓住,送到了派出所。說完,小伙子哀求老王,說一旦他進了監獄,他們家就徹底完了。
回到單位,老王把情況向領導作了匯報。由于當時的社會環境,院里還是按照法律規定,以盜竊罪向法院提起公訴,最后小伙子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
事情過去了一年多,老王出去調查一個案子,剛好經過小伙子所在的村莊,就想順路去小伙子家看看。在一位老大爺的指引下,老王找到了小伙子的家,只見一把鎖掛在門上,一副白色的挽聯還殘留在門兩邊的柱子上。老大爺對老王說,小伙子剛進去不久,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媳婦改嫁了,他娘受不了這一連串打擊,大病一場,一個月前也死了。好端端的一個家,說完就完了。老大爺嘆著氣走了。
小伙子刑滿釋放后,看到這個情形,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勇氣,背起行囊去了南方,再沒了音信。
每當想起這件案子,老王說他的心就會隱隱作痛。如果當時有寬嚴相濟的政策,小伙子也許不會坐三年的牢,他的一家人也不會成為那個樣子。這是一件最讓他遺憾的事。
老王的這句話時常在我的耳邊響起。我時常在想,作為一名檢察干警,在辦案的時候,不能把眼光只停留在法律效果的追求上。執法是通過懲戒從而達到教育和挽救的目的,正確地貫徹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在維護公平正義的同時,努力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價值取向。
(選自《法制日報》2013年5月12日)
對比欣賞
這兩篇文章都寫了主人公人生中的憾事,他們對事情發展走向的無能為力而深感遺憾,都希望社會能從這些遺憾中汲取教訓,盡量避免或減少這樣遺憾事件的發生。一旦想起這些事情,他們心里都會隱隱作痛,終生難忘。
這兩篇文章在寫作手法上,各有千秋:
一、人稱使用
《懷念老舍同志》運用的是第一人稱,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讓讀者有一種切身體驗,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讀者會不由自主地對老舍的遭遇感到痛惜。《檢察官老王的憾事》運用第三人稱,用全局視角去講述故事,讓讀者能全方位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從而對這個事件產生多角度的理性思考:如何去執法,怎樣完善社會機制,才能讓正常人不去觸碰法律的底線。
二、行文思路
《懷念老舍同志》從看話劇《茶館》寫起,回憶老舍;由常四爺的“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這句話反復拷問自己,拷問社會;中間插入老舍夫人對老舍死的痛心,插入外籍華人、知名女作家對于中國知識分子的敬佩,來說明一個國家要尊重知識分子;最后呼吁:要愛中國的知識分子,不要等到他們已經等不到的時候。《檢察官老王的憾事》是通過檢察官老王的回憶呈現出小伙子觸犯法律的故事,在敘述小伙子的故事的同時,將老王的遺憾情緒貫串始終。
三、表達效果
《懷念老舍同志》寫的是自己經歷的事情,有老舍對自己的叮囑和期望,有老舍夫人的回憶,有外籍華人作家的感慨。這些話語都強烈地撞擊著巴金的心胸,讓他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深感遺憾。而這種遺憾也強烈震撼著讀者,要減少這樣慘烈事件的發生,要杜絕不人道的事件的發生,要尊重知識分子。《檢察官老王的憾事》寫的是從同事那里聽來的故事,在同事的轉述中感受到事件帶給同事的遺憾,最后才寫到自己的反思,作為一名檢察干警應該追求怎樣的價值取向。而這也正是引起讀者思考的地方:如何建設和諧社會。
四、語言特色
《懷念老舍同志》主要運用主觀性很強的抒情性性的語言,在作者的憤懣中,讓人感受到情感沖擊。《檢察官老王的憾事》更多運用客觀描述性語言,理性交代事件,在呈現事件的殘酷中,展現法律的鐵面無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