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琴棋書畫,歷來被古代文人雅士視為修身養性的“四藝”。琴棋書畫,承載著千年的希冀、千年的無奈、千年的灑脫。善琴者通達從容,善棋者籌謀睿智,善書者至情至性,善畫者至善至美。琴棋書畫,情趣高尚,內涵豐富,魅力無窮;琴棋書畫,體現了崇高的道德境界和幽深的藝術境界。徜徉在琴棋書畫之中,可以感受那琴之韻、棋之妙、書之神、畫之美!沉浸在琴棋書畫之中,可以感受山之魂、水之魄、夏之花、冬之雪!
選文1
藝術三味
□豐子愷
有一次,我看到吳昌碩寫的一方字,覺得單看各筆畫,并不好。單看各個字,各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這方字的全體,就覺得有一種說不出的好處。單看時覺得不好的地方,全體看時都變好,非此反不美了。
原來藝術品的這幅字,不是筆筆、字字、行行的集合,而是一個融合不可分解的全體。各筆各字各行,對于全體都是有機的,即為全體的一員。字的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肥或瘦,或濃或淡,或剛或柔,都是全體構成上的必要,絕不是偶然的。即都是為全體而然,不是為個體自己而然的。于是我想象:假如有絕對完美的藝術品的字,必在任何一字或一筆里已經表出全體的傾向。如果把任何一字或一筆改變一個樣子,全體也非統統改變不可;又如把任何一字或一筆除去,全體就不成立。換言之,在一筆中已經表出全體,在一筆中可以看出全體,而全體只是一個個體。
所以單看一筆一字或一行,自然不行。這是偉大的藝術的特點。繪畫也是如此。中國畫論中所謂“氣韻生動”,就是這個意思。西洋印象畫派的持論:“以前的西洋畫都只是集許多幅小畫而成一幅大畫,毫無生氣。藝術的繪畫,非畫面渾然融合不可。”在這點上想來,印象派的創生確是西洋繪畫的進步。
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藝術的三味境。在一點里可以窺見全體,而在全體中只見一個個體。所謂“一有多種,二無兩般”,就是這個意思吧!這道理看似矛盾而又玄妙,其實是藝術的一般的特色。美學上的所謂“多樣的統一”,很明了地解釋了這一特點。其意義:譬如有三只蘋果,水果攤上的人把它們規則地并列起來,就是“統一”。只有統一是板滯的,是死的。小孩子把它們觸亂,東西滾開,就是“多樣”。只有多樣是散漫的,是亂的。最后來了一個畫家,要照著它們寫生,給它們安排成一個可以入畫的美的位置——兩個靠攏在后方一邊,余一個稍離開在前方,望去恰好的時候,就是所謂“多樣的統一”,是美的。要統一,又要多樣;要規則,又要不規則;要不規則的規則,規則的不規則;要一中有多,多中有一。這是藝術的三味境!
宇宙是一大藝術。人何以只知鑒賞書畫的小藝術,而不知鑒賞宇宙的大藝術呢?人何以不拿看書畫的眼來看宇宙呢?如果拿看書畫的眼來看宇宙,必可發現更大的三味境。宇宙是一個渾然融合的全體,萬象都是這全體的多樣而統一的諸相。在萬象的一點中,必可窺見宇宙的全體;而森羅的萬象,只是一個個體。勃雷克的“一粒沙里見世界”,孟子的“萬物皆備于我”,就是當作一大藝術而看宇宙的吧!藝術的字畫中,沒有可以獨立存在的一筆。即宇宙間沒有可以獨立存在的事物。倘不為全體,各個體盡是虛幻而無意義的了。那么,這個“我”怎樣呢?自然不是獨立存在的小我,應該融入于宇宙全體的大我中,以造成這一大藝術。
[選自《最美的作家·豐子愷(經典賞讀本)》]
選文2
人生如棋
□胡子宏
說來慚愧,我是上了大學后,才逐漸對中國象棋感興趣的。
學習委員王涌下得一手好棋,成了我的啟蒙老師。乍下棋時,王涌就講:臭棋才悔棋,落子則無悔。
讀書下棋,四年一晃而過。1990年夏天,我面臨著畢業分配,也感到自己像命運棋盤上的棋子,被挪來挪去。離校的頭一天晚上,我拿到了畢業派遣證。同學們大部分被派回原籍,有人就嚶嚶地哭起來。我留京的美夢破滅了,失落的淚水也悄悄流淌滿面。王涌拍拍我的肩膀,說:“胡子,咱們今晚不睡了,過最后一把棋癮,分個高低……”
擺起棋盤,定好規矩,我和王涌就在小小的棋盤上展開激烈廝殺,從深夜一直玩到了清晨,大戰20盤不分勝負。最后的第21盤棋,經過一番拼殺換子,王涌剩下雙炮一卒,我尚有一車一馬。勝券在握,我樂不可支。此時,王涌拱卒,我毫不猶豫地飛中相吃卒。剎那間,我發現,王涌的炮能打我的悶宮。
棋錯了,我猛然驚醒,伸手要挪回相來。王涌鄭重地說:“不行,怎么可以悔棋呢?”一句話把我說得癱坐在床上。
收好棋盤,天已大亮,同學們開始淚流滿面地告別。王涌送我上車,說:“兄弟,大學四年糊糊涂涂算是一盤棋,盡管我們受了一些委屈,但沒分出是輸是贏;悔棋是沒用的,棋道即人道,要學會等待時機,錘煉心態,耐得寂寞。”說罷,王涌送我一本《中國象棋譜》,贈言道:棋道精湛,人道亦然。
走上社會后,我雄心勃勃地下海,結果賠了一筆錢。后來,我又想赴南方淘金,卻被父親阻擋住腳步。經歷了一番波折后,我戀愛結了婚,不料,生活剛剛平穩下來,我又患病住進醫院,花了萬余元仍是病體怏怏。
我27歲的生日是在醫院度過的。那天上午,我正半倚在病榻輸液,有護士喊:“16床,電話。”
我舉著輸液瓶走進護士室,用臉頰和肩膀夾住話筒。這時,話筒那邊傳來久違的聲音——呀,是王涌。
“胡老弟,身體好些嗎?”王涌問候道。
我禁不住哽咽起來,向他簡單講了自己下海經商、外出闖世界和生活中的種種挫折,并得知,王涌經過一番周折,考取了南京大學的研究生。在我生日之際,他打電話到我的單位,才知道我住進了醫院,后來又設法查到了醫院的電話號碼。
聊著聊著,我們又扯到象棋。王涌問:“還記得我給你的贈言嗎?”
我說:“咋不記得,棋道精湛,人道亦然,可是……我這棋也忒不好了,棋步不順,點兒也太背,沒升官沒發財,還鬧了一場大病……”
王涌說:“好兄弟,同命運下棋,既要耐心等待,也要不屈不撓,是卒則勇往直前,是馬就奔騰四方。以前輸了,重新再來,悔棋沒有什么用處。記住,機會總會出現的,擺好陣勢,養精蓄銳,明天就有可能打它悶宮……”
我連連點頭稱是。放下電話,我已是雙目潮濕。
在那以后的歲月里,我一邊同病魔頑強地爭斗,一邊讀書寫作,聊以打發難捱的時光。我書桌上端放著一盒中國象棋。我常常感到,自己艱難地行走在人生的大棋盤上,與命運,與挫折,與不幸,進行著持久的較量。這中間有輸有贏,有喜有悲,但是使我欣慰的是,盡管歲月艱辛,我從未退縮過,從不會懊悔。棋道即人道,哪怕生命的棋勢再險再惡,哪怕自己只剩下小小一卒,我也要不懈地抗爭,耐心地等待。
(選自《精美散文·人生哲理卷》)
選文3
在聲音的世界里
□王 蒙
我至今忘記不了孩提時代聽到過的算命瞎子吹奏的笛聲。我慢慢知道,聲音是世界上最奇妙的東西,無影無蹤,無體積無重量無定形,卻又入耳牽心,移神動性,說不言之言,達意外之意,無為而無所不有。
我學著唱歌,所有動人的歌曲似乎都帶有一點感傷。即使是進行曲、諧謔曲,當這個歌曲被你學會,裝進你的頭腦,當一切都時過境遷的時候,記憶中的進行曲不是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越來越溫柔嗎?即使是最激越、最歡快的歌曲,一個人唱起來,不也有點寂寞嗎?
我喜歡聽單弦牌子曲《風雨歸 》,它似乎用閑適并帶幾分粗獷的聲音吐出了心中的塊壘。我喜歡聽梅花大鼓《寶玉探晴雯》,繞來繞去的腔調十分含蓄,十分委婉,我總覺得用這樣的曲子做背景音樂是最合適的。河南墜子的調門與唱法則富有一種幽默感,聽墜子就好像聽一位熱心的、大嗓門的、率真本色中流露著嬌憨的小大姐的白話。戲曲中最讓我動情的是河北梆子,蒼涼高亢,嘶喊哭號,大吵大鬧,如醉如癡。強刺激的河北梆子,這不就是我們自己土生土長的“滾石樂”嗎?
青年時代,我開始接觸西洋音樂了,《桑塔露琪亞》《我的太陽》《伏爾加船夫曲》《夏天最后的一朵玫瑰》《老人河》,所有的西洋歌曲都澎湃著情潮,都擁有一種強健的欲望,哪怕這種欲望派生出許多悲傷和煩惱,哪怕是痛苦得那樣強勁。
很快地,我投身到蘇聯歌曲的海洋里去了。一首接一首明朗、充實、理想、執著的蘇聯歌曲掀起了我心頭的波浪,點燃了我青春的火焰,插上了我奮飛的雙翅。蘇聯歌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命運的一部分。
說老實話,我的音樂知識和音樂水準并不怎么樣。我不會演奏任何一樣樂器,不會拿起五線譜視唱,不知道許多大音樂家的姓名與代表作。但我確實喜愛音樂,能夠沉浸在我所能夠欣賞的聲音世界中,并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獲得,有所超越、升華、領悟。進入了聲音的世界,我的身心如魚得水。
流行歌曲、通俗歌曲,也自有它的魅力。周璇、鄧麗君、韋唯以及美國的約翰·丹佛、巴芭拉,德國的尼娜,蘇聯的布加喬娃,西班牙的胡里奧,都有打動我的地方。我甚至于想過,如果我當年不去搞寫作,如果我去學唱通俗歌曲或者去學習器樂或者去學作曲呢?我相信,我會有一定成就的。并非由于我什么事都逞能,不是由于我聲帶特別好,只是由于我太熱愛音樂,太愿意生活在聲音的世界里了。而經驗告訴我,熱愛,這已經是做好一件事的首要保證了。
人生因有音樂而變得更美好、更難于被玷污、更值得了,不是嗎?
(選自《當代散文名作》)
選文4
這三篇文章都是名家經典,都是用第一人稱“我”寫的關于“琴棋書畫”的文章。它們在寫法上各有珠璣,各有特色。
一、文體不同,表達方式不同
《藝術三味》一文以議論為主,是一篇議論文;《人生如棋》和《在聲音的世界里》都是散文,《人生如棋》將深刻的人生哲理寓于生動的敘事與描寫之中,而《在聲音的世界里》則側重于記敘、描寫、議論和抒情的巧妙結合。
二、寫作對象不同
《藝術三味》一文從吳昌碩寫的“一方字”引出對“一點里可以窺見全體,而在全體中只見一個個體”的論述。《人生如棋》一文敘寫了作者大學畢業前后的幾件事,抒寫了對人生的理解的獨到之處:人們應該直面困難與逆境,不屈不撓,才能成就大業。《在聲音的世界里》一文既談論了音樂,又由音樂引發到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三、結構與寫作手法不同
《藝術三味》一文采用總分式結構,開頭從吳昌碩寫的“一方字”推出全文的主旨:“一點里可以窺見全體,而在全體中只見一個個體”,即“多樣的統一”。推出的過程,也是闡述的過程,用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證明。闡述偏重于主觀的體驗,從生活中提煉觀點,然后用恰當的材料對觀點進行嚴密的闡述,讀來讓人心服口服。《人生如棋》一文敘事清晰,選材詳略得當,詳寫了大學畢業前夕,同學王涌與“我”對弈,并贈言“棋道精湛,人道亦然”;略寫大學畢業后“我”遇到的種種困難、不幸;最后較為詳寫“我”住院時,王涌同學打電話安慰并鼓勵“我”。在此基礎上抒發的感悟也別有情趣,表達細膩深刻,耐人尋味,啟人深思。《在聲音的世界里》一文涉及的內容很多,但形散而神不散,表達了一位大作家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由音樂引發到人生:一是音樂對“我”人生的啟蒙。但更多的是接受了人生的啟蒙,也就決定了“我”對音樂的認識,夾雜著豐富的人生體驗。二是音樂和情感。“我”喜歡音樂,是從感受自然的音樂開始的。從此,音樂開始撥動“我”的情感樂弦。三是音樂和人生。作者最后點明題旨說:“人生因為音樂而變得更美好、更難于被玷污、更值得了”,這也是人生的體驗。
四、語言風格不同
《藝術三味》一文雋永深刻的語言,隱隱透露的哲思,使得文章厚實豐滿;《人生如棋》一文以富有詩意的語言將深刻的人生哲理寓于生動的敘事與描寫之中,閱讀之后讓人懂得人生與下棋的關系;而《在聲音的世界里》一文急管繁弦的敘寫節奏和細致多變的感覺描寫,使人在溫熱的鼻息和親切的絮叨中與作者同步感受、體會,領略文章中流淌著的美妙情感。種種細膩的感覺、美妙的情感離不開詞清、句麗、妙語連珠的語言,讀來頗有“文有盡而意無窮”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