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指津】
禮義廉恥是我們中華民族倡導的美德,它不僅孕育了五千年悠久的文化,更養(yǎng)育了數(shù)以億計的中華兒女。禮義廉恥是一種崇高的情操,是一個民族最珍貴的精神財富,它不僅有著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是一種將億萬民眾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紐帶。這種情操,超越了時空,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
“禮義廉恥”是一個很寬泛的話題,我們在寫作時若泛泛而談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影響文章的質(zhì)量。因此,采取恰當?shù)姆椒▉碇\劃全篇,才能寫出較好的文章。具體寫作時,我們可以借鑒以下幾點:
1.化概念為形象。“禮義廉恥”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如果從概念出發(fā),就會把文章寫空,寫成口號式、說教式的文章,很難使文章內(nèi)容豐富,論據(jù)有說服力。如果我們能夠把這個抽象的概念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就能把文章寫得有血有肉。我們可以這樣想:哪些人是注重禮義廉恥的?我們可以說出很多,比如,孔子、孟子、管仲等;哪些人是不顧禮義廉恥的?我們也可以說出很多,比如,秦檜、汪精衛(wèi)等。禮義廉恥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注重自身的一舉一動,以“禮義”為修養(yǎng)之要義,以“廉恥”為立人之大節(jié)。通過這樣一聯(lián)想,我們就可以把“禮義廉恥”這個抽象的概念化為許多具體可感的形象,在此基礎上布局謀篇,潤色升華,就會寫出好文章。
2.學會以小見大。一提起“禮義廉恥”,多數(shù)同學都會想起那些典型的、具體的,能代表中華民族精神的人、事、物。如果大家都這么寫,就會千人一面、千腔一調(diào)。典型的事例固然重要,但我們也要化大為小,以小見大,另辟蹊徑,從而寫出與眾不同的文章。比如論為人處世的禮儀,待人接物的禮儀,生活節(jié)儉的表現(xiàn)等。一粒沙里看世界,從小事入手,彰顯禮義廉恥,這也是一種好方法。
3.力求有自己的新觀點。創(chuàng)新是文章的生命,寫“愛國”這類作文,容易寫得雷同,篇篇相似。我們要避免一般化、大眾化,就要以自己獨特的見解去建構(gòu)文章內(nèi)容。譬如,寫《淺談禮義廉恥》,大多學生會寫注重禮儀,提倡廉恥;倘若能換一個視角,依托具體的故事來論證禮義廉恥的重要性,也許能寫出更好的文章。總之,文章要與眾不同。
【原文在線】
國之根,人之本
禮義廉恥是古人言之的“四維”,即四種綱紀。《管子》中記載:“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因此,禮義廉恥是國家立國的根本,也是人們所必須踐行的準則。
禮,即禮法,也就是我們?nèi)粘I钪兴f的禮貌。古人認為,禮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禮記》對禮儀的記載豐富而詳細。禮,是用來約束、規(guī)范人的行為。一個人如果不遵循禮法,不講究禮儀,就會給人粗魯、野蠻、不講究的印象;一個人若是沒有禮儀,莫說結(jié)交朋友,恐怕是日常交往都沒有人愿意。而一個國家若是失去了禮儀,那么該會怎樣?“禮”包括很多很多,有儀式、禮節(jié)、禮貌等等,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潤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義,即道義。道義,就是道德的基本準則,是每個人心中的行事準則。義自古以來就是國人推崇的道德標準。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亞圣”孟子主張舍身取義,認為道義應該堅守,即使為之付出生命也是值得的。說明我們應該堅守自己心中的道義,若是一個人行事隨心所欲,肆無忌憚,毫無約束,事事恣意妄行,那么活著又有什么意義?文天祥曾說過:“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便是對道義的至高詮釋。
廉恥,是廉潔的操守和恥辱感,即對自身榮辱的重視,對自身榮辱觀的認識。一個人若是沒有恥辱感,那么就保持不了高尚的節(jié)操和廉正的操守。而一個社會若是沒有恥辱感,那么就保持不了社會的廉潔和公正。這樣的社會,又怎能忍受?所以榮辱觀是一切活動的基礎,建立在榮辱觀上的行為,才能是最正確的選擇。知辱明恥,曾經(jīng)的“八榮八恥”又浮現(xiàn)在了自己的腦海,“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人要有羞愧之心,然后才能知榮恥,樹新風,一個人的人格才會得以升華,一個人的品德才會顯得高尚。
總結(jié)來說,禮義廉恥是一個人在發(fā)展過程中精神文明領域的建筑,只有知曉禮義廉恥,一個人才能完美,社會才能盡可能的美好。
問題診斷
文章的內(nèi)容豐富,表現(xiàn)了作者積累材料的能力和善于思考的水平。從布局謀篇上看,作者還是經(jīng)過了精心設計的,以“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來展現(xiàn)自己的觀點,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足之處在于,文章選材非常單一。作者沒有從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中去挖掘素材,而是東拼西湊,甚至換湯不換藥地去套用范文的模板,讓人感覺言之無物,內(nèi)容空洞。因此,我們可以從張揚個性、表現(xiàn)真我的角度出發(fā),以自己的感受和經(jīng)歷為例,向讀者陳述自己的觀點,運用個性化的語言盡情揮灑文字,從而使讀者獲得全新的閱讀感受。
【化蝶之作】
國之根,人之本
□張 楠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傳承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精神財富,中華民族的兒女堅守著禮義廉恥的教誨。因此,禮義廉恥是國家立國的根本,也是人們必須踐行的準則。
禮,即禮法,也就是我們?nèi)粘I钪兴f的禮貌。古人認為,禮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禮記》對禮儀的記載豐富而詳細。“禮”包括很多很多,有儀式、禮節(jié)、禮貌等等,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能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孔融讓梨、王祥臥冰,教會我們尊老愛幼;程門立雪、三顧茅廬,教會我們尊師重賢。一個人如果不遵循禮法,不講究禮儀,就會給人粗魯、野蠻的印象;一個人若是沒有禮儀,莫說結(jié)交朋友,恐怕是日常交往都很難。而一個國家若是失去了禮儀,那么后果不堪設想。
義,即道義。道義,就是道德的基本準則,是每個人心中的行事準則。義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推崇的道德標準。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故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亞圣”孟子主張舍身取義,認為道義應該堅守,即使為之付出生命也是值得的。這說明我們應該堅守自己心中的道義,若是一個人行事隨心所欲,肆無忌憚,毫無約束,事事恣意妄行,那么活著又有什么意義?文天祥曾說過:“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便是對道義的至高詮釋。
廉恥是廉潔的操守和恥辱感,即對自身的榮辱很重視,有鮮明的榮辱觀。一個人若是沒有恥辱感,那么就保持不了高尚的節(jié)操和廉正的操守。而一個社會若是沒有恥辱感,那么就保持不了社會的廉潔和公正。這樣的社會,豈不混亂?所以榮辱觀是一切活動的基礎。建立在榮辱觀之上的行為,才能是最正確的選擇。知辱明恥,曾經(jīng)的“八榮八恥”浮現(xiàn)在了我的腦海,“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可見人要有羞愧之心,然后才能知榮恥,樹新風,一個人的人格才會得以升華,一個人的品德才會顯得高尚。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張則君令行”。國家興盛,則思維得以知曉,思維知曉,則國家得以興盛。歷史與現(xiàn)實雖有所不同,但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借鑒,使國家興盛,社會進步。遵守交通規(guī)則,不要讓“中國式過馬路”阻礙了我們的交通;嚴于律己,不要為了蠅頭小利而丟失了自己的人格。我們要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活潑而不失風度,嚴謹而不失生氣,做一個尊禮、守義、奉廉、知恥的好公民。
禮以節(jié)人,義以規(guī)行,廉以興國,恥以勵人。禮義廉恥是一首亮麗的歌,它是用禮節(jié)譜寫的曲,用義氣填寫的詞,用廉潔定的調(diào),用榮辱心唱著的歌曲。禮義廉恥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精神文明領域的建設,只有知曉禮義廉恥,一個人才能完美,社會才能更加美好。
升格小結(jié)
修改后的文章,正文部分將“禮”“義”“廉恥”進行了延伸,并賦予了一定的內(nèi)涵。文章論述了禮義廉恥對于社會,對于國家,對于個人的重要性,可以說層層推進,條理分明。作者向讀者陳述了更多的個人觀點,運用個性化的語言盡情揮灑文字,使文章更加生活化和現(xiàn)實化。結(jié)尾部分照應文題,重申觀點。全文緊扣論點論述,觀點鮮明,論據(jù)充分,分析合理,收放自如。雖然還有些模式化寫作的痕跡,但不失為一篇有亮點的文章。
【延伸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年來,在國內(nèi)興起了國學熱潮,人們又開始重新認識儒家的“仁、義、禮、智、信”。
在臺灣,有些學校的校訓就是“禮義廉恥”四個字。
在韓國,社會共同的道德仍然是中國宋代提出的“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作文,立意自定,除詩歌外,文體自選,標題自擬,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其含意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
看到材料,我們會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禮義廉恥是社會發(fā)展的道德約束,它是促進人類文明的動力。我們有幸處在一個充滿道德的時代,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在道德的約束之下。
這是一個發(fā)散性很強的話題,我們可以由禮義廉恥聯(lián)想到:道德的制約是良性的制約還是惡性的制約?禮義廉恥是否要遵循法律原則和職業(yè)道德?禮義廉恥使社會風氣更加良好了,還是人人自危?禮義廉恥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冷漠了,還是加強了溝通理解?禮義廉恥是否影響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體貼和關愛?禮義廉恥是否影響到了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這些都是可以切入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