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老的濠河繞城而過,從千年前的古通州汩汩流淌至今。如果說濠河是一卷南通史,那么濠河邊的建筑便是這卷史書最好的注腳。
宋代的天寧寺,明代的譙樓、文峰塔,明清時的民居,民國時的濠南別業……徜徉濠河邊,與這些保存至今的建筑相遇。它們是穿越時空的使者,是歷史演變的見證。它們本身,就是歷史。
秋日的午后,人民路上車水馬龍,南大街商圈人群熙攘。不遠處的鐘樓廣場卻是一派安靜閑適,一位年輕的母親帶著孩子在蹣跚學步,樹蔭下幾位老人聊得熱火朝天,一對情侶饒有興趣地登上了譙樓,也有路人走累了,索性便在椅子上坐下歇息。
廣場中央,譙樓和鐘樓靜默而立,它們一中一西,一個古樸一個華美。它們是南通城的地標建筑,是南通歷史的縮影,貯藏了關于這座城市的豐富記憶。
鐘樓建成于1915年,由著名建筑師孫支夏參照英國倫敦大本鐘的外形設計。樓高六層,22.6米——這一高度作為南通最高建筑的歷史保留了半個多世紀之久。當年,張謇先生認為要發展地方實業,“必先明晷刻”,因而建造鐘樓。機械鐘設在鐘樓三樓,四面墻均有鐘面,標有羅馬數字,方便查看時間。如今,每天一到整點,鐘聲仍會準時響起。
古時報時,在譙樓上用漏刻計量更點,有專人值夜,逢更敲鐘,逢點擊鼓。譙樓緊鄰鐘樓,鐘樓底樓北向門與譙樓門洞相接,南向門、北向門和譙樓門都設在通州城的中軸線上,當時直接通向南通縣縣署。據資料記載,南通城的譙樓始建于宋淳熙七年即公元1180年,后毀于火。如今保留下來的譙樓是明代建筑,土臺磚墻,飛檐翹角,朱門黛瓦,氣象莊嚴。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舊城改造中,譙樓、鐘樓一度因中心廣場的擴建面臨被拆除的危險。以季修甫、穆烜、沈啟鵬為代表的文化名人為之奔走,言之鑿鑿:“廣場中有此建筑,猶如北京之有天安門”,“南通城的歷史年輪”,“南通城的象征”。最終,兩處古跡得以保留。
鐘樓三層南向墻上有張謇留下的對聯——“疇昔是州今是縣,江淮之委海之端”,從古“通州”到“南通縣”,從封建社會到現代社會,譙樓和鐘樓見證了通城這一歷史變遷。如今,它們仍守護著這座城市,注視著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
“南通有三塔,角分四六八;兩塔平地起,一塔云霄插。”這首小詩中提到的平地起的兩座塔分別是光孝塔和文峰塔,一座靠近北濠河,一座毗鄰東濠河。
光孝塔位于天寧寺西北角,在南通諸塔中歷史最為悠久,有碑稱:“咸通四年(863)先城而建。”光孝塔高五層,有八角,塔身頎長,塔剎高聳,玲瓏挺秀,莊嚴古樸。塔旁的兩棵銀杏樹枝繁葉茂,高聳如云,也有近300年歷史。
天寧寺有“一州偉觀”之譽,“古寺鐘聲”更是“崇川八景”之一。這座宋代古剎內,梵音裊裊,香煙繚繞。每逢初一、十五等日子,香客絡繹不絕。
大雄之殿是天寧寺的主體建筑,面闊三大間,進深四間,氣勢雄偉。據專家考證,殿內6根頂梁柱為十二瓣瓜棱柱,柱下有復盆式石礎,石礎雕刻著纏柱牡丹花紋,這是宋代建筑的特征。保留這種風格的建筑在全國古建筑中僅存兩處,彌足珍貴。
東濠河畔的文峰塔建于明朝萬歷四十六年,高39米,六角五層,青磚青瓦,白墻紅柱,高聳挺拔。古塔倒映水中,別有一番意境。據《通州新建文峰塔記》碑文記載,文峰塔是為“補山水之形勝,助文風之盛興”而建。巧合的是,修文峰塔,造三元橋后,通州文氣大盛,相繼出了狀元胡長齡、張謇,榜眼王廣蔭、探花馬宏琦等名士。
依文峰塔曾建五福寺,相傳建寺時,曾有五只巨如車輪的大蝙蝠出現,寺名因此而定。歲月侵蝕,五福寺早已廢毀,文峰塔幾經修復得以保留,院內的六朝古松依舊挺拔蒼翠。如今這里是文峰塔院,為南通市文聯、南通書畫院和個簃藝術館所在地,文風依舊興盛。
試想古人沿扶梯而上,登文峰塔或光孝塔,舉目眺望,將濠河風光、通城美景盡收眼底,真是件樂事!
南濠河兩岸,分布著濠南別業、城南別業、濠陽小筑等建筑。它們中西合璧,演繹傳統與現代相交融,將濠河風光襯托得分外旖旎。
坐落于東南濠河之濱的南通博物苑,創辦于1905年,是中國最早的博物館。苑中廣植花草樹木、養殖珍禽鳥獸,并有亭榭、假山、荷池等園林建筑點綴其間,風景秀美。
博物苑的中館和南館均建于1906年,是苑內最早的建筑。中館外形獨特,二層方形氣樓上罩紅色鐵皮尖頂。這里原稱“測候所”,即氣象臺,1941年測候所遷至南通農校,才加建了氣樓,并改名為“中館”。南館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層建筑,是當時博物苑最大的陳列室。門旁掛著著名實業家張謇先生所題的楹聯:“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這也道出了他創辦博物苑的初衷。
博物苑的西北是濠南別業,這是張謇在南通城內的第一所住宅,建成于1915年。主體建筑是一座四層英式樓房,坐北朝南,青磚墻面,朱漆門窗,紅色鐵皮屋頂,回廊上有紅柱。樓前銀藤、紫藤根枝粗壯,盤曲纏繞,生機勃勃。樓北有山石圍成的“松壇”,種植的古松據說移自軍山,相傳是乾隆年間通州狀元胡長齡親手種植。
城南別業與濠南別業隔河相望,它建于1902年,是張謇三哥張詧的公館。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凹”型,高三層,清水磚墻,樓前后磚墻圍繞,構成天井。彩瓷磚鋪廊,外門窗上部用機制紅磚砌成弧拱,拱下為浮雕花飾,為歐式風格。
不同于濠南別業、城南別業的西洋化風格,建于1917年的濠陽小筑是一座傳統回廊式庭園住宅。院內亭臺樓閣、種植花草樹木,景色怡人,張謇先生晚年生活于此。主體建筑曼壽堂是一座二層小樓,端莊靈秀,沿著走廊可到達其他院落?!傍B驚風葉下,花隱石坳深”,由張謇留下的詩篇《曼壽堂》,可以想見當時的風貌。在張謇先生誕辰150周年時,濠陽小筑成為張謇紀念館。
西南營和寺街保留著南通城最古老的面貌,明清和民國時期的院落鱗次櫛比。官地街、中學堂街、柳家巷、育嬰堂巷、馮旗桿巷,南關帝廟巷、掌印巷等等,每條街巷的名字背后凝聚著獨一無二的故事。它們縱橫交織,仿佛是這個城市的血脈。
沿街巷分布著民居,粉墻黛瓦,質樸大方。南通城區民居較典型的格局是有大門堂,內設大門、二門。門堂中青磚鋪地,里為小天井,小天井兩邊有提闥門。有錢人家的照壁正對大門,有的住宅周圍還建有火墻、火巷,并將圍墻加高,與鄰家隔絕。
南關帝廟巷10號和11號兩院相通,是一處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住宅。東、西兩宅各五進,第四進都完好地保存了明朝后期的梁架結構,東宅的第二進具有清代中期建筑特征,面闊三間,前設卷棚式通廊,月梁、斗拱、替木雕飾精細繁雜。
古老的建筑背后沉淀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從寺街和西南營走出了“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代經史大家胡長齡,中國四大古琴家之一徐立孫,革命烈士史白、錢素凡,韓國近代愛國詩人金滄江、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趙丹等名人。因而在這里閑逛,偶遇名人故居是常有的事。
更多的時候,會遇到那些安土重遷的老南通們。他們有人剛在巷子里的雜貨鋪買了包煙,有愛熱鬧的湊在一起打著牌,也有人安靜坐在院子里曬太陽……在這里,時光仿佛定格了,人們安然享受著慢生活。
也許是被老街的古樸幽靜吸引,這里也迎來了不少新面孔。掌印巷已成為一條特色街,風格各異的小店吸引著人們駐足停留,老街煥發新生。
沿著石板路,游走在街巷間,從斑駁的建筑里讀到了南通的過往,也讀出了新鮮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