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民初的南通,在張謇、張詧、沙元炳、王清穆、孫儆、劉桂馨、沈敬夫、孫寶書、范當世、韓國鈞等的艱辛努力下,已經發展成為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及社會事業較為發達、以“新世界”和“模范”著稱的“中國近代第一城”。以大生紗廠為起點,南通建立了以棉紗織業為主體的包括輕工業、電力、交通運輸業和金融貿易等在內的工業體系。以通海墾牧公司為起點,建立了大有晉鹽墾公司等幾十個墾植公司和棉業試驗場、保坍會、水利會等農、牧、漁、鹽和水利事業。以南通育嬰堂為起點,建立了包括醫院、公園、氣象臺、養老院、更俗劇場等在內的社會公益事業。以通州民立師范學校為起點,建立了包括高等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以及圖書館、博物苑等在內的國民教育體系。
當時的濠河內外,一座座以智民興邦為己任的近代學校因此拔地而起。時光雖然過去了一個多世紀,但她們的名字仍然鮮活地存在于南通市民的記憶之中:南通師范、通師一附、南通農校、南通商校、南通醫校、南通女師、崇敬中學、南通中學、養正小學、通州高等小學、通州女子學校、躍龍橋小學……
天地玄黃,在經歷了一個世紀的風雨摧殘之后,上述百年名?;蜻w離舊址,老校在爆破聲中灰飛煙滅,如南通師范、南通商校、南通女師(段家壩校址)等;或原址重建,面目全非,老校舊影只能到歷史檔案中去尋覓,如南通中學、通州高等小學(實驗小學)等。如今南通市區竟只剩下養正小學、北濠小學、南通女師等三所清末民國的老校舍,茍延著已被割裂的歷史和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