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文概述了六安市近年來專利工作的現狀,促進專利工作的相關措施與成果,指出了六安市專利工作中仍然存在的一些問題與專利情報教育的措施。
關鍵詞:六安市 專利 教育
中圖分類號:G3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a)-0002-02
近年來,六安市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綱要和安徽省知識產權(專利)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以提高專利申請和授權量為重點,以開展專利宣傳培訓為基礎,以推進專利執法保護為保障,著力提升企業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為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1 六安市專利工作現狀
六安市知識產權局于2004年底成立,與六安市科技局合署辦公,增設了專利管理科,負責全市專利工作。1986年9月,六安向國家專利局提出第一件專利申請。1987年8月,第一件專利正式被國家專利局授權。2006年,六安市辦結第一例專利侵權糾紛案件。2009年,六安市恒源機械有限公司和舒城三樂童車有限公司被列入首批省級知識產權優勢企業。舒城、裕安區被列入省第一批知識產權強縣(區)試點縣(區),其中舒城縣被評為安徽省優秀組織單位,并被授予“安徽省知識產權工作示范縣(區)”榮譽稱號。目前,全市有省級知識產權優勢企業5家,市級31家。近幾年,六安市知識產權局先后榮獲“全國知識產權培訓工作先進集體、全國和全省知識產權系統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先進集體、全省專利系統先進集體”。
2 六安市專利工作的主要做法
2.1 創新模式,專利數量快速增長
為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2010年,六安市開始在全省率先組建專利聯絡員隊伍,并獲全省推廣。目前,全市專利聯絡員隊伍已經發展到300人。通過建立企業專利聯絡員制度和激勵工作機制,全市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大幅提升。2009—2011年連續三年實現專利申請量、授權量翻番,年年超額完成省局下達的年度目標任務。
2.2 健全機制,加強專利執法
堅持日常行政執法與專項行動相結合,加大流通領域和生產領域專利執法力度,及時查處假冒專利和專利侵權行為。六安市知識產權局會同金安區、裕安區知識產權局成立了市專利聯合執法大隊,認真組織實施“雷雨、天網”知識產權執法專項行動,積極開展全市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2012年,全市共檢查涉嫌假冒專利商品40余種,立案查處9件假冒專利案件。2008—2012年,全市共立案查處假冒專利案件22件,處理專利侵權案件10件。通過開展專利執法專項行動,有力打擊了侵權假冒行為,切實維護了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創新環境。
2.3 優化環境,專利政策持續發力
2008年,六安市出臺《專利申請及專利實施資助辦法》,資助標準:發明專利3000元/件;實用新型專利1200元/件;外觀設計專利800元/件;國外發明專利申請費用每個國家一次性資助10000元/件(最多2個國家);專利實施資助主要用于扶持市本級的企業實施和轉化專利,資助標準為:3~5萬元/項。2011年又出臺了《發明專利申請資助暫行辦法》,對本市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并進入實質審查階段的進行資助,資助標準:每件資助不低于3500元,其中:市財政資助1500元,縣區財政資助不低于2000元。六安市各縣區也出臺了專利資助政策,市本級財政專利專項資金逐年增加,已從2009年的20萬元增至2012年的150萬元。
2.4 加強宣傳,專利意識深入人心
六安市連續多年在全市組織開展“專利宣傳月、知識產權宣傳周、4·26世界知識產權日”等多種形式的集中宣傳活動,同時組織有關專家赴縣區、企業,講授專利申請、專利保護及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方面的業務知識,推動知識產權“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園區”。2007年,邀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管理司司長馬維野作《經濟發展與知識產權》報告。2011年,邀請國家知識產權局保護協調司副司長何越峰作《知識產權助推地方經濟發展轉型》報告。通過開展知識產權有關法規、政策的宣傳,普及了專利知識,幫助企業提高了知識產權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3 六安市專利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專利情報教育
3.1 存在問題
近年來,六安市知識產權工作成效明顯,形成了尊重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創造知識產權的濃厚氛圍,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一是企業創新能力不強。多數企業沒有建立研發機構,企業用于“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研發費用較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二是專利轉化運用不夠。專利轉化率低,部分科技成果被專利,有其他“用途”,不具轉化應用價值。三是專利資助經費不足。專利資助政策,有效提升了專利申請數量,但對專利結構調整和質量提升乏力,經費吃緊。四是各類專利人才缺乏。一方面企業缺乏技術創新和專利管理人才;另一方面現有制度不利于激發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3.2 專利情報教育
目前,我國高校的專利情報教育主要是通過文獻檢索課(簡稱“文檢課”)來實現的。在各大高校開設的文檢課里,都設有專利情報教育等教學內容,而且大部分教材都將專利文獻檢索設定為必要的章節,其中包括了專利的基本知識、國際專利分類表、國內專利文獻(公報、說明書)及各種輔助索引。這樣就給學生了解專利情報知識等奠定了基礎。
專利情報教育在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中所發揮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既有“助推器”的直接效果,也有“催化劑”的潛在效應。對今后區域專利工作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3.2.1 專利情報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增強創業意識
創業者應具備良好的創業意識和創業素質,而良好的創業意識能決定創業者的態度和行為,更能促進創業者的成功。在知識引領市場的今天,專利技術在企業搶占市場方面已獨立熬頭,成為獲取利益的銳利武器。由于我國企業缺乏專利設計,故越來越頻繁的成為某些以專利技術為優勢的發達國家的打擊對象。開設有關專利情報的課程,讓學生了解市場“專利戰”的現狀和我國企業的現實狀態有了入門的捷徑,針對這些信息的接收和思索,必然會喚起他們的憂患意識和民族責任感。
3.2.2 專利情報教育有助于大學生提升創業能力
創業能力是指能夠對創業目標完成實現的特殊能力,包括經營管理能力、專業技術能力和社交溝通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造機會和把握機會的能力等。專利文獻就是報導新技術最快的信息源。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統計,通過專利文獻獲得的技術信息通常比任何其他渠道要早3~5年,全世界最新的科學技術信息,95%左右首先出現在專利文獻上。更進一步說,充分利用專利文獻提供的技術情報,可以縮短60%的科研周期,節約40%的科研經費[2],由此可見,這種效應對技術創業的價值。
3.3 專利情報教育有助于大學生拓寬創業途徑
在知識經濟社會,專利就是財富。專利權所意味的并不只是一種單純的法律權利,而更是一種競爭工具和商業策略,是增強經營者技術實力、競爭能力和獲利能力的法律籌碼。作為成熟企業日常經營管理的重要內容,無疑離不開專利的經營策略與風險投資的管理。對處于創業階段的創業者而言,專利情報的作用同樣不可小視。專利作為無形財產,其本身就能成為創業的原始資本和創業的項目來源。科學準確的運用專利情報是促使創業者在科技領域上取得成功的前提。專業給創業者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假如創業者能很好的運用專利、創造專業;又或者是對專利進行有效管理和保護,那么這個平臺將為他提供機緣。當創業者發現了一項有市場前景的專利并著手把該專利作為項目來實施,那他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將大大提高。在我國,專利信息服務市場潛力巨大,這對開始創業的大學生來不僅是個機會,日后有可能發展為部分大學生賴以生活的職業和今后奮斗的事業。
大學生在創業中如能圍繞專利情報做文章,無疑會有益于創業的啟動和成功。據有關媒體報道,上海松江大學城舉辦的一次創業大賽中,前三名的獲獎方案幾乎都是利用高校閑置專利或者科研成果進行創業的。大學校園內存有相當數量尚未被商用化的科研成果,它們被有些意欲創業的學生看中并將其作為創業項目的來源,以激活這些所謂的“睡眠項目”[2]。
參考文獻
[1]闞元漢.專利信息檢索與利用[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56.
[2]高校“睡眠項目”能否成為大學生創業新方向[EB/OL].http://www.smg.cn/Index-News/newsDetail.aspx?newsID=55008serialno=001sid=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