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其主要原因為大學教育的嚴重滯性,由此培養的人才與社會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嚴重脫節,文章分析了專業教學滯后的原因,并探索了幾點關于專業教學改革的對策。為緩解當前就業壓力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就業形勢 教學改革 教學滯后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a)-0003-02
1 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大學生就業在社會的轉型期遇到了很大的挑戰和困難,當前的總體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就業工作十分艱巨。事實上,今年在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的大環境下,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680萬人,畢業人數再創新高,就業難度遠高于其他人群。
據統計,2011屆全國大學畢業生人數為608.2萬人,有82.1%的人畢業半年后受雇全職或半職工作,1.6%的人自主創業。有9.3%的人處于未就業狀態,其中1.1%準備國內外讀研,6.1%準備繼續尋找工作,還有2.1%放棄了繼續求職和求學。調查得出的比例推算,在畢業半年后調查時有約499萬人受雇全職或半職工作,有近10萬人自主創業,近57萬人處于未就業狀態[1]。
與此同時,我國的人才缺口很大,很多企業出現招不到人的現象。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后,國家工業發展急需的地礦類、能源動力類、機械類、輕紡食品類、化工與制藥類等行業受幾年幾年招生規模和畢業生人數的限制,人才缺口很大。面對如此大的人才缺口,讓眾多企業不得不放棄此前“不招應屆生”的要求,企業的大門正在越打越開,門檻也在開始降低,但依然找不到所需要的人。因此,由于招不到符合條件的人才,中國很多企業甚至開始大量籌辦大學,于是出現了吉利大學、金蝶顧問學院、攜程大學、麥當勞漢堡大學、真功夫米飯大學等企業辦學院校。
造成此種矛盾和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當今大學教育嚴重滯后于社會發展,而大學擴招則是罪魁禍首。中國高校擴招后本科學生畢業的第一年即2003年,全國共有畢業生212.2萬人,比2002年增加67萬人,增幅達46.2%,就業形勢十分嚴峻。而到了2012年,高校畢業生多達680萬人,比2011年608.2萬人,增加70多萬人。在就業環境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的前提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
此外,大學生(特別是本科生)就業難,主要體現為結構性失業。大學生結構性失業是指由于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結構、職場“經驗準入”要求等市場需求因素發生變化與大學生適應這個變化所需的知識結構、專業素質、職場經驗、就業觀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和專業人數分布等不匹配而引發的職位空缺與失業并存的現象[2]。當前我國高校畢業生結構性失業集中表現為教育發展模式滯后,專業設置不合理,培養模式千篇一律,培養的人才與社會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嚴重脫節。可以說,大學生就業困難是我國高校教育體制改革長期滯后形成的的嚴重后果[3],解決之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必須加快和深化高校教育改革。
楊河清于2007年對北京市大學生就業勞動力市場需求進行了調研,其中60%的被調查企業反映,應屆大學畢業生到崗工作,實際知識的應用率不足40%,反映出高校在專業設置、能力培養方面存在比較大的問題。而30%被調查的大學生反映,在校學習的知識離市場需求很遠,很多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用不到,也有很多需要掌握的專業技能在學校中學不到。此外,當前高校學生的專業學習過程中,還存在新生入學學習目標不明確,大一、大二、大三學生專業學習盲目且沒有針對性,畢業生專業技能達不到企業需求等問題。由此可見,專業結構性失業是大學生結構失業中最為突出的一環,要解決目前就業形勢下的結構性失業問題,進行高校專業教學改革十分必要和關鍵。
2 專業教學滯后的主要原因
總的來說,導致目前高校專業教學明顯滯后于用人單位實際需求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2.1 高校盲目擴招導致專業教學質量嚴重下滑
為了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減少就業人數,教育部從1999年開始采取擴招的方式以期解決問題。這種將矛盾向下推,治標不治本的方法,無疑是“飲鴆止渴”。高校的連續擴招導致了教學設施和教學隊伍的不配套,教學設施的不配套主要體現在高校債務過大,教學經費緊張,學校建設力度和教學設施的更新速度明顯落后于新生的增長速度。教師隊伍的不配套主要體現在一方面部分年長教師觀念陳舊,上課方式缺乏創新;另一方面年輕教師大多剛出校門,缺乏社會和教學實踐經驗,而且人才選拔方式和職稱評估方式的不當,甚至導致了只會照本宣科而不會講課的“論文教授”的出現。
2.2 高校學科、專業設置不合理,專業趨同現象嚴重
高校的盲目擴招和對于人才市場需求的不合理預測和規劃導致了高校學科專業設置的不合理,主要體現在:(1)培養方向不確定,一味沿用舊的培養模式。目前人才市場的需求已經發生改變,國家需求量最大的人才是大量的技術工人,如中高級技師,學歷層次大多集中在大中專層面。而大多數院校仍舊沿用以往的高層次研究型、理論型人才培養模式,沒有實現向實用型人才培養的轉變,導致培養的學生不符合企業需求,沒有實際競爭力。盲目擴張也使部分院校專業設置出現趨同現象,學科專業沒有特色,進一步加劇了大學生的結構性失業。(2)培養模式、課程設置不科學。部分大學的專業和課程設置沒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規劃,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存在較大的盲目性;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導致畢業生知識面過窄。當前我國緊缺的是復合型、外向性、實用型人才,而學科專業劃分過細導致將人才知識結構的單一,給畢業生就業造成困難。(3)專業教材知識結構和教學方式落后。新東方創始人俞洪敏曾一針見血的指出:“就教學質量而言,大學教學內容陳舊,與現實脫節。很多大學教師依然用五年前的東西來交今天的學生。這樣,學生沒出門就落伍了,因為教他的老師早就落伍了”。
2.3 專業知識運用和實踐能力培養相對落后
“知識不夠用”和“能力不足”是導致大學生工作不適應的主要因素。目前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我國大多數高校專業教學歷來只重視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強調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和連貫性,而忽略對學生對知識運用能力的訓練,特別是對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重視不夠,使大多學生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導致畢業生出現專業能力不足的現象。
2.4 對學生專業學習的方法、內容指導不夠
由于缺乏教師對學生針對專業學習的方法和階段性學習內容的有效指導,使得當前大學生的專業學習十分盲目,很多學生甚至出現了入學很長時間都不明白自己所學習的專業到底是干什么的,需要如何學習,有哪些方面需要學習的現象。此外,學生也缺乏職業規劃方面的相關指導,使得很多學生專業學習缺乏動力和目標,不能夠進行有效的、有針對性的學習。
3 專業教學改革的基本對策
3.1 嚴格控制招生規模,提高專業教學質量
高校嚴重擴招,是導致專業教學質量下滑的重要原因。所以,必須嚴格控制高校招生的規模,才能保證專業教學的質量。誠然,高校的擴招在一定程度上暫時緩解了大學生就業的壓力,但是也帶來了很多問題,而且加劇了矛盾。加快和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策。我國所進行的高等教育改革必須同當前社會需求和環境協調發展相適應,應當符合國家發展的總目標,采取正確的高等教育增長方式,一定要堅持以提高質量為根本目的,改變長期以來只是單純提高高校畢業生在全國人口中比例的那種粗放式的發展思路[4]。
3.2 盡快調整和改革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專業設置
各高校應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盡快調整和改革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專業設置。首先,明確和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區分不同層次人才的培養特點。??茖哟螒摷性诼殬I技術教育規模的擴大上,培養具有高技能和有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本科和研究生層次應該強調培養有學術能力和創新能力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使學生沿著寬口徑、厚基礎、精專業、多出路方向發展。其次,根據畢業生的就業率和用人單位的反饋信息,結合社會產業結構的調整方向和學校師資特點,適時地調整調整學科和專業設置,合理規劃招生規模。最后,高校要根據用人單位反饋的意見,以實用性為原則重新設計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重新調整和優化專業課程模塊以及教學內容,著重加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和專業應變能力。
3.3 加強專業實踐教學,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專業實踐教學對于畢業生盡快適應角色轉換,提高專業能力十分必要。為此,一要提高實踐環節在培養方案中的比重,合理制訂實踐教學方案。二要調整和改變實習方式。目前高校的生產實習較多的是一種走馬觀花的參觀方式,而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無法對工廠的生產工藝和設備進行深入細致地了解,達不到實習的預期目標。因此,在制定實習方案時,應注意實現多課程綜合實習,實習與理論教學、專業實習相結合。如利用短學期(暑期前的3周)集中安排實驗、實習教學環節。或者與企業合作,通過簽訂人才智力合同協議,建立大學生就業實習基地。學生到合作企業工作和頂崗實習,通過大量實踐活動鞏固和加深專業理論的學習,并積累了一定經驗,提高了綜合技能和工作適應能力。
3.4 加強職業規劃和專業學習指導工作
面對新生入學對于專業的迷茫以及老生專業學習過程中的盲目,高校教師應該合理的引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以及階段學習的內容,使學生更為有效和有針對性的學習。筆者認為,最為科學和有效的方法是分階段、分年級對學生進行專業學習指導。如對“大一”新生主要側重于系統介紹專業概況及其所應掌握的知識和能力,職業意識的滲透以及職業規劃的指導,讓新生明確職業意向,并為其實現做好初步規劃;對大二、大三學生主要側重于基礎專業知識的積累,個人偏重的專業知識面的加深以及專業實踐能力的提高,幫助和引導學生制定階段性的學習目標。對大四學生則主要開展就業創業政策、法規的解讀,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適應能力。
4 結語
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各行業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高校對大學生的培養模式同樣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同時,在大學生專業培養上也要多進行實踐教學,與企業進行聯合教學,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最終培養應用型人才,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目前大學生嚴峻的就業形勢。
參考文獻
[1]數據來源:麥可思-中國2009—2011屆大學畢業生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調查[Z].
[2]項光勤.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現狀、原因和對策分析[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5(6):112-116.
[3]曾憲植.從大學生就業難看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迫切性[J].新視野,2009(4):32-34.
[4]殷朝輝,歐陽紅兵.我國的結構性教育過度及其原因探討[J].現代教育科學, 2005(3):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