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謀求自身發展、提高育人質量的重要舉措。當前,高職教育的校企合作,已經從過去的觀念更新,推進到了專業建設的多個方面。學校與企業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依存,進行深度合作是校企合作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趨勢。本文就近年來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園藝技術專業校企合作,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培養合格人才作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校企合作 人才培養 園藝技術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a)-0011-02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始建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其中的園藝專業始建于1912年的園藝科,在國內率先培養園藝技能型人才,至今已有100年歷史。曾先后涌現出了章守玉、張宇和等我國園藝界的著名學者專家和一批常年活躍在園藝工作崗位上的杰出校友,為母校贏得了“中國近現代園藝與園林職業教育發祥地”的美譽。近幾年來,園藝專業緊緊圍繞我國花卉園藝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大膽創新園藝與園林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共育、共享高技能人才之路,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1 校企合作是人才培養的必經之路
校企合作是辦學層面上的概念,是一種辦學模式,是高職院校標志性內涵的體現。職業教育是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距離最近的教育,既要著眼于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又要滿足相關行業、產業和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在這種合作中,高職院校是主動方,專業教育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企業是學校的顧客,學校培養的人才必須符合企業的要求。校企合作,是新形勢下學校與企業共同發展的戰略需求,也是培育高技能花卉園藝人才的必由之路。
園藝技術專業的辦學始終將校企合作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切入點,從2006年之前依靠企業解決部分實踐教學資源的短缺,企業接受學生實習的校企間淺層次合作到2007年,學院在企業開展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教學改革,進行頂崗實習、訂單培養再到2010年后師資培養、學生實習、專業建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合作、文化交流等校企一體的深層次、多內容的全面合作,校企合作一步步深化,使校企合作成為學院和企業的共同需要,校企雙方在合作中實現雙贏。改變了在校企合作的實際運行中,學校“一頭熱”現象。
2 緊扣地方經濟,探索多形式校企合作
2012年,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680萬人,創歷史新高,企業與高校畢業生之間的供求“錯位”現象日益嚴重。在社會普遍反映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大背景下,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園藝類專業通過校企合作、通過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使畢業生呈現“供需兩旺”。探其原因,就是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為其注入了旺盛的活力,產業發展和企業需要就是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方向和原動力。
2.1 點面結合,推進多形式校企合作
根據蘇南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特別是蘇南地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對傳統農業類專業進行了升級和轉型,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就培養什么人才。一是調整專業設置;二是依托進一步擴大職業教育服務面,開展雙證教育,同時為新增勞動者、下崗失業人員、在職人員、農村勞動者及其他社會成員的社會培訓,為經濟結構調整服務,為三農服務。
建立校企的“點狀”合作一是建立校外實訓基地20余個,形成了以蘇州為核心的校外基地群,為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全面推進工學結合,并開展多種社會服務提供了保證,二是校企的“塊狀”合作:如與蘇州林業站所屬的多個花卉、果樹企業作,為區域行業發展的儲備人才。點、網結合,形成了“網狀”合作方式,更好地適合目前園藝產業鏈形成后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2012年11月,學院牽頭,由130多個企業、行業、協會、高校共同組成的江蘇現代農業校企合作聯盟在太倉國家級農業示范園正式成立,開啟了校企合作的新的征程,校企合作之花一定會越開越艷。
2.2 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校企合作,構建了由學校與企業共同完成人才培養的新模式。體現產學結合、產教結合;職業資格證書和專業課程相融合、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相融合的二結合和二融合。通過投資合作(如與蘇州維生種苗有限公司)、引企入校(如蘇苑園藝公司)等方式,使企業參與到專業調整和建設中,特別是在教學計劃制訂、課程設置、教材開發、師資隊伍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實習實訓項目開發、學生實習、考試考核等環節上實現了校企深度合作。
我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多種: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2+1”模式,學工交替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等。2007年開始,我院以蘇南地區的現代農業園區、大中型園藝類企業作為改革的重點,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園藝技術專業率先實行了“2+0.5+0.5”(即2年理論教學-0.5年頂崗實習-0.5年畢業實習)和“1+1.5+0.5”(1、2學期在校內、3、4、5學期一半在學校,一半在校內基地和企業,6學期在企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將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作為改革的重點,將頂崗實習作為必須的教學過程,貫穿與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實現了做中學,學中做,融教、學、做為一體。實現了學校教育與用人單位“零”距離對接,學生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得到明顯提高。
2.3 結合地方特色產業,實現“訂單式”培養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高技能的員工,企業只有參與到教學中去,才能保證人才的質量符合企業所需,縮短技能型人才到企業后的適應期。蘇州地處蘇南經濟發展的大環境,由于土地和勞動力資源的限制,蘇州農業現代化始終堅持走技術集約型發展道路,設施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從而對一線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園藝技術專業已與蘇州三維園藝有限公司、維生種苗有限公司、海明蔬菜園藝場等多家企業達成了人才培養意向,每年為這些企業培養5~10名畢業生。學校提出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和計劃,并承擔大部分培養任務;企業根據學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應的條件或協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實踐教學環節)的培養任務,實行人才的培養以學校為主體,企業為輔助地位的企業配合型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2.4 建立“六園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基地
2009年以來,依據園藝專業的特點,園藝技術專業及專業群(設施園藝、茶果、觀光農業、蔬菜、園林等專業及方向)18個班級約共800名學生以學院相城園藝實訓基地為核心,以校外基地為載體,建立集學生生產性實習園、學生創業園、科研開發園、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園、技術推廣園和生產經營園六園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基地,先后建成了相城觀賞植物園基地和東山果品、茶葉實習基地—— “校中園”,又建立了一批服務專業的校外實習基地—— “園中?!?,并在功能的提升上做了多重努力,拓展校內實訓基地的功能,將實訓基地建設成為集生產性實訓、職業技能培訓、生產經營、學生創業、科研開發和技術推廣為一體的“六園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基地,校內外基地的直達和互通,真正實現“園—校融合”。
2.5 校企合作、產學并舉
(1)結合高職園藝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與企業合作設立科研項目、合作開發實訓教材,開發實訓項目,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與技能。
(2)通過開展院—區結對,服務企業。與睢寧、海安、張家港、常熟、太倉、吳江、昆山等地方建立了合作關系,在技術培訓、科技創新、生產研發等方面做到全新拓展。根據服務區域的條件和需要,形成了蘇北地區“一村一品”,蘇中地區“高效農業規?;?,蘇南地區農業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多元化的服務格局,積極探索為農服務的新路徑。發揮優勢,打造為農服務新特色。
(3)積極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不斷提升服務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能力,在社會服務中增強教師的才干、提高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擴大學院與專業的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
(4)充分利用學院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級園藝花卉實驗實訓基地、國家級農業環保技術實訓基地、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楊梅種質資源基因庫、江蘇省球根花卉種質資源基因庫等十余個市廳級以上產學研平臺獨立或與企業、行業聯合申報各級各類項目,在球根花卉、宿根花卉、枇杷、楊梅等多個領域形成了明顯特色。
(5)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模式,進行校企人員的互聘互兼。學校每年向企業派出骨干教師,做企業技術顧問,為企業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派出青年教師到企業進行技術服務、蹲點實踐、共同進行技術開發,提高自己的實踐和服務能力,同時,聘請知名企業老總、企業的技師、工程師、經濟師等實踐能力很強的人員擔任客座教授,兼職教師,為學院授課,進行實驗實訓指導,為學生進行職業素養,創業教育等講座。
通過校企優勢耦合,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在職教師的理論優勢和兼職教師的技能優勢,達到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各顯其能。實現知識和能力的有機結合,實現了1+1大于2的教學效果。
3 產學研齊頭并進,人才培養成效顯著
3.1 學生成為校企合作的最大收益者
通過校企合作,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崗位意識和專業素養,使學生的專業能力、職業能力和綜合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學生成為校企合作的最大受益者。學生在各類全國、江蘇省大學生比賽中屢創佳績,畢業生的就業率,特別是就業質量明顯提高,將近一半的學生在校期間就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就業協議,畢業生滿意度和用人單位滿意度均超過90%,學生得到企業的認可、社會的肯定,2009屆畢業生徐忠界在頂崗實習期間就注冊成立了公司(蘇州市蘇葉綠化養護有限公司、蘇州市園林植物醫院)(蘇綠植物醫院),并在CCTV財經頻道的《創業英雄會》上奪得金獎。
3.2 校企合作為學院贏得社會聲譽
隨著校企合作的不斷深入,學生對學校的滿意度增加,用人單位對學生的滿意度增加。專業建設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會的認可,政府積極推進學院參加地方試驗區建設,教師在為農服務中不斷提升自己,得到了鍛煉,成果層出不窮,贏得了社會的尊重。教學改革促進了校企合作,又使人才培養質量大幅提升,“進、出”口實現了良性循環。“園藝與園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項目獲得2009年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以茶果班教學改革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教學改革實踐項目又獲全國農業職業教育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近三年多來,大豐園藝獎學金、嘉漢北美楓景獎學金、三維園藝獎學金、星美環藝獎教學金、吳儂園藝獎學金等八家企業獎學金、獎教金先后落戶園藝專業。承擔的“蘇苑”景點在香港國際花卉展覽會上獲得最高獎項—— 最佳貢獻獎、2009年在第七屆中國花卉博覽會上獲得兩個金獎;2010年在第二屆中國綠化博覽會中又喜獲特等獎。2002年2012年連續兩次代表中國政府承建的“中國園”先后獲得銅獎和“最高獎綠色城市獎”,專業影響力不斷提升,學院的辦學成果得到了更好地彰顯。
3.3 校企合作促進了企業發展
企業在校企合作中,成為直接的受益者,收獲技術,收獲人才,收獲利益。企業的知名度提升,技術難題得以解決,通過項目合作,不少企業實力增強,影響力不斷擴大,為企業又帶來了新的利益。園藝專業教師帶技術、帶項目進入蘇北睢寧、蘇中海安、蘇州開展技術服務,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同時,由于國際國內環境的雙重壓力,我國經濟進入了轉型升級的深度調整期,企業面臨人力資本積累不夠,企業對人才求賢若渴,但人才缺乏,人才難求,不能有效支撐經濟結構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企業的用人得以緩解,企業找到需要的員工,縮短了新員工的適應期,降低了成本。也使長期以來校企合作中“一頭熱一頭冷”的難題得以緩解。
4 結語
校企合作是新形勢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學校與企業共同發展的需求。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打造校企合作新特色。取得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多個方面的長足發展,實現了學生、學校、企業三位一體,學生、學校、企業三贏。
參考文獻
[1]劉雅綺.高職校企合作與工學結合運行模式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2):27-28.
[2]陳向平.工學結合環境下高職院校直面校企合作的思考[J].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9(16):8-10,77.
[3]王雙利.新時期校企合作的思考[J].石油教育,2010(6):30-32.
[4]陳適.關于高職院校推進校企合作的思考[J].鄂州大學學報,2011(1):69-71.
[5]蘇志剛,任君慶.制度層面推進校企合作的思考與實踐[J].北京教育,2010(2):7-9.
[6]熊翅新.關于新經濟形勢下加強校企合作的思考[J].老區建設,2009(1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