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擴招與經濟危機導致目前的大學生就業成為突出問題。而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高低日漸成為衡量高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標準。本文針對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通過專業課程設置調整,通過緊密結合專業發揮生涯規劃和創業就業指導課程的作用,以豐富社會實踐提高畢業的人文素質和創新創業意識來增強其就業能力,為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持久就業借鑒和幫助。
關鍵詞:高職 就業能力 提升 途徑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a)-0117-02
十七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這一政策的提出,為高職院校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的問題又提出了新的思考,而提高畢業的創業就業能力培養則是解決途徑之一。
1 就業能力的概念
針對就業能力的概念,目前國內外對其描述各不相同。通常意義上的就業能力是指一種與職業相關的具有適應性和靈活性的綜合能力。它是通過知識學習和素質開發而形成的能夠形成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在社會中實現社會價值的核心素質群。目前如何做到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原有只靠學習成績確定終身走向的標準已經發展為對其綜合能力評價,綜合能力是否全面適應企業發展需求,學校要從培養目標開始就要結合用人單位的標準而定。
2 目前就業現狀及差異原因
2.1 就業目標不明確,理想缺失
主要表現在就業時對目標單位選擇不明確,或是沒有就業目標。這一現象每每在就業市場上會經常看到。多數學生拿著求職簡歷隨著畢業大軍四處游動,卻無法在眾多崗位中找到自己心中的理想崗位,往往最終的結果是從眾心理占主導。其原因是求職者并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或能做什么,別人的求職崗位變成了自己的“奮斗”目標,從而迷失了自己的求職方向。這是職業生涯指導課程并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2.2 自信心不強,使其缺少社會責任感
高職院校的學生相對于本科院校的學生而言,其特點是分數低、自主學習能力不強,由于沒能升入本科,推動學習的動力。由于缺少足夠的自信,很多同學在失去目標后沉迷于電子游戲,網絡世界則變成了自己學習生活的全部。對社會問題和現象沒有任何熱情,更不會去分析眾多的社會問題,多數報著走一步看一步的心理。他們往往沒有掌握對社會現象的辨別能力,更不清楚眾多工作崗位的社會職能,在求職時心里對社會的概念是一片空白,自己還處于高中畢業時的“懵懂”階段。
2.3 地域性限制成為就業崗位選擇的屏障
不同企業由于考慮企業的長遠發展及內部人才的生源結構是否合理或企業用人成本等因素,往往在提供就業崗位時,首先考慮本地生源的畢業生,而外地生源的畢業生則沒有任何機會。然而,相當一部分學生卻對此并不知情,一些在校期間就缺乏對未來職業環境的分析能力的同學,忽略了預期求職工作崗位的地域限制問題,將時間浪費的無謂的異地求職上,最終錯過了生源地的求職市場,導致無法一次就業而在畢業年度處于漂浮狀態。
2.4 單一的就業目標使就業范圍過窄
從多年的生涯教學和就業指導教學中發現,在校期間,多數學生在校期間在職業生涯規劃老師的指導很早的就確定了自己的生涯目標,并為之而努力奮斗,并且通夠從角度設定自己的生涯路徑,而有的同學則單純的認為,我學的是這個專業,只能從事這個專業工作,如果這個專業就業目標一旦失敗,他也就徹底的放棄或失敗了。這些人的發展目標過于單一,不會靈活的變通自己的發展方向,而導致無法順利就業。
3 高職學生就業能力不高差異分析
3.1 主動學習能力相對較低
高職院校的學生特點是分數相對于本科院校而言稍低,動手能力較強,但對于知識的系統性學習方面相對缺少主動學習能力,因此,一些學生在進入相對自主的大學生活以后,由于從被動型學習向自主型學習方式的轉變,在本身沒有足夠的自制力的情況下,進而忽略了學習,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一些其他方面,造成學習成績下降,甚至無法達到畢業要求。而畢業證則是用人單位考慮的首要條件,因此,可能失去就業的機會。
3.2 就業目標無規劃問題突出
有好多學校的職業規劃課和就業指導課都不是必修課,或是開設較晚,因此,大多數學生對“職業規劃”都沒完全沒有認識。更沒有認真考慮過自己的愛好與能力,更沒有學業規劃,無法為畢業求職做好充分的準備,使其無法應對激烈的競爭,整天處于就業的迷茫期。
3.3 主動參與社會實踐意識較弱,社會實踐能力有待于提高
部分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后,還延續著事不關己,學習為上的態度,不去參與任何的社會實踐活動和班級活動,沒有真正認識到大學生的實踐活動是進入社會前的必要準備,認為學學習好就可以的觀念指導下,不參與任務實踐鍛煉,導致其在工作崗位上不能很好操作基本業務和處理人際關系,無法與同事進行團隊溝通與合作,因而對于在工作中出現的困難無法更好地解決,社會適應能力很差。
3.4 主動就業意識不強,缺少創業意識
大多數學生因理想缺失,因此,在長期無目標的狀態下表現出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假榮譽證書泛濫;社會責任感缺乏、團結協作精神較差,心理素質更是欠佳;缺乏主動就業意識和刻苦耐勞的精神,重地位、重名利、輕事業、輕奉獻,無就業目標更無創業意識,導致就業之路不通。
4 提升就業能力的途徑與方法
4.1 應對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強化專業能力
高職院校要時刻以國家政策方針為導向,根據國家產業結構和行業特點適時調整專業結構,對未來企業人才需求的有科學的預測,及時對專業進行適應性調整和改革,進行專業結構優化,同時還要考慮學校自身的特點,適當改革專業設置,將大學生的培養納入社會人才的培養體系中,使大學生畢業后真正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4.2 加強課程整合、強化創業就業指導,完善職業生涯規劃
完善以職業生涯規劃和創業就業指導與咨詢服務為核心的創業就業指導機制,提倡大學畢業生樹立創業意識,從政策、人員、設施、資金到操作等方面均落實到位,切實做好學生創業就業的引導工作。并建議從學生剛一入學就開始滲透職業規劃意識,引導學生依據興趣合理選課,清楚未來職業性質和工作內容,從而有針對性的對知識進行學習和儲備,避免大學畢業后盲目擇業。
4.3 加強專業實踐
實踐能力是學生踏入社會之前必備能力,學生在學好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要主動增強動手和操作能力,積極探索,刻苦專研,豐富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使其更早的認識到各種社會情況,以便于應對各種突發情況。便于很好的應對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組織協調及協作能力,為學生直接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4.4 培養主動創業意識,樹立持久就業觀
要培養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進行科學創新,鼓勵專業就業或創業,提倡研究新方法應對環境形勢的變化來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總之,大學生素質和能力提升是至關重要的培養目標,要社會、學校的培養,更需要學生自身不懈的努力,面對各種問題和困境,大學生要培養自己堅強的意志力,勇于挑戰,社會方面也要積極的努力,學校方面更要對學生在思想觀念上提前進行職業規劃,為學生的鍛煉提供各種機會,在豐富大學生活的同時,為創業就業方面做好的引導,從而真正從質上改善目前的就業現狀。
參考文獻
[1]何習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及策略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1):86.
[2]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幾點思考[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0(4):21.
[3]易果平.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現狀及成因分析[J].貴州大學學報,200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