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在現實情境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模式來展開學習,教師不再扮演講解員和演示者的身份,而是作為導演、資源提供者來引導、幫助學生。但是,這種身份的轉變不可能順利的進行,在實際操作中必然會遇到諸多的問題。本文分別從情景創設與任務設計、小組合作學習、成果展示及評價三個方面展開分析。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單元教學 情景創設 小組合作學習 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a)-0160-01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工具課程,我們在中學開設信息技術課的基本任務是,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養。研究性學習以“培養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度,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將“研究性學習”整合到信息技術課中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然而,在實際的整合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本文就“研究性學習”整合到信息技術單元教學的設計、課堂及總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
1 關于單元情景創設和任務設計
建構主義認為,教師是合作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的責任是“為學生創設學習環境和條件”,讓學生進行自我探索和知識建構。在目前每周1~2節信息技術課的現實情況下,徹底的放手讓學生進行探索和建構是不現實的,效率和成績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因此,老師作為引導者,情境的創設或者問題的提出一定要經過深思熟慮,做到能夠有效的引導和激發學生的思考。什么樣的任務或者問題才是真實有效的,我認為:(1)一定是學生“跳一跳能夠得著的”,問題的設計要符合認知規律,綜合考慮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學習習慣等。(2)要有適當的開放性,學生能從不同角度,設計不同的解決方案,便于開闊學生的思維。(3)要有適當的挑戰性,有挑戰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的參與。(4)重體驗,能帶給學生深刻的生活體驗。
2 關于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區別于過去的“單兵作戰”,好的小組合作學習既能改變老師的授課方式也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但小組合作學習也極易流于形式,要想讓小組合作真正發揮作用,我認為要做到:教師從“主演”變成了“導演”,學生從“觀眾”變成了“演員”,具體說來:
(1)要想演好課堂這場戲,首先要求教師得有足夠“導”的水平,得有足夠掌控課堂的能力和手段,否則就會陷入“發得出,收不回”的混亂狀態。
(2)教師事先需要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由于成長環境、性格等的差異,學生的學習風格各有不同,有的喜歡積極回答問題,有的喜歡自己專注學習,有的善于合作,有的善于獨立鉆研。這就要求教師在大致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合理分組,有機搭配,防止出現“落單”的情況。
(3)小組內盡量做到“分工明確、輪值分明”,比如挑選有組織協調能力、敢說敢做,學習成績又不很差的學生作組長,此外輪流負責計算、操作、記錄、匯報等,盡量明確到人。這樣即可防止推卸責任的情況出現,又讓每個成員都參與其中,防止學困生被歧視。
(4)對所授課內容有宏觀的把握,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運用小組合作。盡量做到該“灌輸”就“灌輸”,該“合作”才“合作”,小組合作僅僅是個工具,切不可“唯工具論”,致使課堂變成工具的奴隸。
(5)在日常的小組合作中,往往會不自覺的陷入強調“速度”競爭的尷尬局面中。一節課時間有限,不可能全放手給孩子“探索”,為了讓課堂任務順利的完成,在課堂上類似“看看誰還能找到更快的辦法”這樣的語言會頻頻出現。學生為了小組榮譽,就會出現好學生干脆幫學困生操作的情況,以致喪失小組合作“互相補充、互相合作”的本意。
3 關于成果展示和評價
成果展示:在信息技術課的日常教學過程中,由于課時等客觀原因,成果展示往往成為陪襯,形式上常流于展示觀看和互評打分上。由于只是表面的觀看,在打分環節上往往無法客觀的對其他組的作品做出評價。為了讓學生事先對其他組的作品有初步的了解,對自己有疑問有興趣的作品做比較深入的思考,教師可以將所有作品存儲到服務器上,供學生交流前先共享、瀏覽。在成果展示交流時,教師應要求學生學會欣賞和發現別人的優點,學會客觀的分析和辯證的思考,同時敢于申辯。
評價:教師作為傳統教育的親歷者,通過考試成績或者變相的考試成績(例如,課堂作業對題率、課堂提問等)來評價學生已經稱為一種習慣,而缺乏對學生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創造力、應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關注。而研究性學習恰恰注重探究的過程,作為老師,我認為可以對評價做如下的分類:
(1)考試:采取考試的評價方式,一方面要求老師摒棄一考定終身、用成績來左右對學生好惡的思想觀念;另一方面,還要求老師不怕考試,很多老師就怕考多了跟新課程改革的思想相違背,其實考試作為千百年流傳下來的評價方式,有其優于其他評價方式的一面,在此不再贅述。
(2)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關注的是學生的認知學習過程,便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做出評價,淡化智力因素導致的學生差異。過程性評價往往與“任務驅動教學法”和“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
(3)各種比賽:作為一門工具性課程,每個學期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比賽,通過比賽,在鍛煉提升學生計算機素養的同時,對學生是否真正達成課堂教學目標進行綜合評價。例如,電腦作品比賽、機器人比賽、信息技術奧賽。
4 結語
在“研究性學習”與信息技術的單元授課深度融合的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問題,而對于這些問題的研究是個系統工程,整個教育行業都在探討,作為一線的普通教師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探討、實踐,再探討、再實踐,將研究性學習這個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真正滲透到教學中去。
參考文獻
[1]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理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趙呈領,楊琳,劉清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陳大超.研究性學習—— 設計 操作 評價[M].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