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為根本目的。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是信息素養養成的重要體現。讓學生具備自主探究學習能力,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我們責無旁貸。因此,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創造相應的學習環境,不斷地滲透這種意識至關重要。
關鍵詞:高中 信息技術 課堂教學 自主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a)-0161-01
信息技術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分支,她是所有學科發展的基礎,已經深化為改造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的基本手段,是一門實踐教學課程。相對其它學科而言,在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上具有明顯的優勢,也是最為有效的一門課程。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注重“引”的作用,注重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創造性的運用知識的能力即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學會“觀察,提出問題;通過瀏覽書籍和其他信息資源發現什么是已經知道的結論,制定調查研究計劃;根據實驗證據對已有的結論做出評價;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釋數據;提出解答,解釋和預測;以及交流結果?!钡鹊纫幌盗凶灾魈骄炕顒印R韵率枪P者在課堂教學環節中逐步實現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一點做法。
1 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合理、精致的情景創設,能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環境。使其了解學習任務的必要性和與學習任務相關的信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完成任務的動機,實現自主探究意識的構建。這樣,學生才會有主動學習的動機,才會去“研究”,去追求真相。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對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神秘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動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參與的熱情。
2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方向
用問題引入新課是很多學科課堂教學的一個關鍵點。目的就是要讓學生迅速進入課堂流程,從而在掌握規定的教學內容的同時,學會技能與技巧。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拘泥于備課模式,不能強迫學生走“預定的方案”,要適時地、巧妙地對教學過程中發生的現象進行引導與質疑,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大膽猜測,并用已有的知識迅速推斷出問題的解決方法。我在《繪圖工具的使用》(“文本信息的加工”部分的內容)一課的教學中,在給出實例作品的同時提出這樣的問題:Word能不能繪圖?學生在確認實例作品是Word制作后給出肯定的回答后,又繼續追問:你在圖中看出那些圖案是在Word中存在的?能不能用Word“畫”出新的圖案?如果讓你做同樣的例子,而且只是使用Word來完成,你能做到嗎?一系列的問題促使學生連續性地思考,學生在思考的同時努力的回憶著Word的功能,并開始討論起來。時而有學生開始主動發表自己的意見。主動發表意見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表現。此時我對學生的各種說法,沒有給出任何評價,而是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并始終以贊賞的態度對待學生的思考,這樣就會形成一個寬松的、自主的思考環境,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主動思考、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從而逐漸地培養學生形成探究的、樂學的、好學的意識。
3 鼓勵學生大膽實踐,培養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學生的課堂活動中,他們總會犯這樣或那樣的操作錯誤,甚至“思想溜號”,而此時恰當的提點和鼓勵是必不可少的。在《我愛拼圖》(圖像信息的加工部分內容)一課中,學生對圖像的截取、漸變,特別是使用蒙板工具時操作不當,甚至連續地出現相同的錯誤,這時我及時的指出錯誤的方向,鼓勵他們嘗試多種操作途徑,總結經驗。讓學生在操作中逐漸體會到,只有不斷的嘗試,不斷地練習,才能更加牢固的掌握其中的操作技術。漸漸地他們會明白:任何熟練的操作都是在不斷的練習中取得的,只有不斷的實踐,計算機才能成為手中的工具,只用熟練的運用好計算機這個工具才能夠使人們學習、工作、娛樂等更加便捷。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鼓勵學生大膽去實踐、去操作,并自行查找幫助,在實踐中獲得知識;逐漸地養成自主地投入到探究知識的活動中的習慣,鼓勵學生積極去思考、去探索,在探索中形成能力。當今社會要求我們不僅能動腦,同時還能動手;不僅要善于探索,還要勇于實踐;這樣才能有知識創新和科技的進步。這正是信息技術課培養學生要具備的能力。
4 啟發指導,活躍學生思維,增強解決問題的信心
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教師的啟發和指導非常重要。教師通過啟發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彌補“考慮不周”,“保障”其發現問題;通過指導,可以使學生及時糾正“錯誤”思維,從而發現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盡量達到“雖然話語不多,但以表達萬語千言”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普遍性的困難指導要及時。對于操作能力上的差異,要幫助學生發現他們的問題所在,幫助他們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鼓勵他們樹立戰勝困難的決心。
5 自主評價、教師輔評、及時調整
評價是信息技術課堂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學生通過對學習任務的分析,對學習情境的有效利用,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并最終得以實現問題的解決,說明他們已經建立了自己的認知結構,但還不完善,必須對其學習成果加以評價,以達到完善自主探究的認知過程、實現教學目標??v觀整個教學過程,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思維活躍的主體,認知構建的主體。因此,在課堂的評價過程中,也應該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根據學生特點,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評價,使他們在互評、自評中得到鍛煉,發現不足,找出解決方案。因此,在學生評價的同時加以輔評,特別是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方法,學習習慣以及綜合性學習等方面給出評價,是對學生探究能力的肯定。
總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項艱難的工程,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任務。自主探究能力是學生信息素養養成的重要手段,要使學生適應社會的發展,我們除了教會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注重培養其自主去探究知識的能力,“授之以漁”,只有具備了這種能力,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要,才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學習提供保證。
參考文獻
[1]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S].2003.
[2] 楊小微.現代教學論[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3] 張文杰.過程性評價的理念實踐與思考[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0(7):7-8.
[4] 李琰.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對課堂管理的把握[J].信息教研周刊,2012.
[5] 揭育溪.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2(30):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