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高校STS教育還存在重探究科學知識,輕道德學習的現象,這與它的教育目標—— 實現價值導向還存在差距。STS教育過程中要發現和宣揚科學活動中的道德價值,包括對受教育者的誠信教育、責任教育、競爭與協作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科學精神教育五個方面。
關鍵詞:STS(科學技術與社會)教育 道德 科學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a)-0228-02
STS教育的目標是通過理解科學知識的生產和使用過程達到道德、情感、精神的內聚和升華,增加情境體驗,感悟科學的魅力,達到提高科學素養、積淀科學精神、培養創新能力、明確社會責任、把握時代價值的教育目的。當下高校STS教育還存在重探究科學知識,輕道德價值學習的現象,這與STS教育目標的實現還存在差距,因而需要教育者把注意力轉移到道德價值的教學上來。高校STS教育的道德價值的理清,需要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結合起來,以使探索的結果能發揮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補充作用。
1 誠信教育
科學工作者在創立科學的時候應做到不弄虛作假,只為求真求實。“為了發現科學真理,以及為了道德真理,必須使精神不帶偏見,不徇私情,必須絕對誠心誠意[1]。”科學的真諦是求真,達到對客觀世界的非主觀色彩的客觀認識,因此,在科學知識的生產過程中一定要實事求是,尊重實驗結果,例如,在科學實驗中真實的反映實驗數據,不可主觀臆斷人為選擇和修改數據。近年來學術不斷的現象時有發生,其根源是人的道德品質欠缺,在這個層面上遵守科學的發現規律就等于遵守道德規范。誠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每一個科學工作者進入本項領域之前首先要具備誠信素養,因此,STS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將科學的這一道德屬性傳達給學生,奠定誠信科學觀的基礎,踏實進取,穩扎穩進,探索求知,為科學職業道德的養成提供前提。
2 責任教育
科學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比科學技術本身更為重要,這是STS教育的核心內容。科學技術是一項特殊的事業,它在能極大地推進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可能極大的破壞人類生活的世界,生產對人類有益的科技,阻止破壞性強的后果是科學工作者的首要責任。通過STS課程首先讓大學生知道日常生活中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會導致的各種問題,自覺規避因使用科技工具而產生的道德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其次,作為科學素養較高的社會群體,大學生也應參與到科技社會化問題決策與評估中來,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將其作為研究對象,提出合理化建議。最后,大學生作為下一代科技主力軍,在參加工作之前就要持有責任意識,避免在未來的科技創造中犯錯。
3 競爭與協作教育
競爭與協作是處理個人與他人之間關系時必須正確對待的一對矛盾體,合理的競爭和必要的團結有助于維護人際關系的和諧。科學的事業也是以競爭和協作共存為特征的。當下,科學社會建制體系下,科學工作作為一項工程,幾乎不可能由某個人單獨完成,需要多人各自分工共同參與完成,因此,細致分工緊密合作是科學成功的保證。與此同時,科學成果的冠名權及發現優先權又決定了科學團體內部競爭的存在,所以在科學知識生成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團隊集體意識和團結協作精神,正視因分工不同而產生的勞動差異,這樣才能創新出科技成果,更快促進我國科學事業的發展。
4 理想信念教育
科學成就在本質上是積累的結果,科學是繼承性最強的文化形態之一,每一次科學工作的開始總是基于前人工作的基礎之上的,因而我們要看到前人付出的辛苦勞動,尊重前人的工作。大學生是學習科學技術知識的主要群體,在植入式記憶科學知識的同時,也應該感受到科學是怎樣生成的,科學工作者付出了怎樣的勞動。這一部分可以通過《科學技術史》的課程來實現,科學技術史是講述科學技術產生和發展進程的專業學科,在此可以窺視科學技術繁榮背后的艱苦歷程,例如,對不斷失敗的堅持、對數據無數次的觀察、對真理的執著追求、為科學獻身的大無畏精神,這都可以成為人生理想信念的教育資源。當下大學生物質攀比現象嚴重,踏實苦干的理想信念缺失,這容易導致人生價值觀的歪曲,對自身成長非常不利。STS教育可以給課堂增添許多真實的案例,對他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遠離拜金主義具有重要作用。
5 科學精神教育
執著的探索精神、創新改革精神是科學的生命,科學活動的靈魂。理性精神、求真精神、實證精神、為人類社會謀福利是科學的原則。實踐精神、懷疑精神與批評精神是科學的生命力。STS教育的最終目的旨在讓學生形成科學精神,培養科學思維方式,增強科學的榮譽感、使命感,提高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是構建我國建成創新型國家的人才的基礎。積極培育科學精神一方面可以讓我們積極關注周圍環境的變化,并對其進行鑒別,取優去劣,去偽存真,以科學精神指引自己的選擇,自覺抵制愚昧思想;另一方面還可以激發創新意識,增強創新幾率。整部科學史也是科學技術的創新史,STS以科學技術為中心對創新視角、創新動力、創新制度、創新群體、創新效應、創新品質等視角進行剖析,然后對相應的數據都進行統計計量,去分析科學技術創新構成的要素,這樣就可以知曉科學技術創新基本范式,沉淀創新意識,增加創新能量,自覺的發現問題,實現創新目標。
因此,在STS教育中要積極將探究學習與道德學習相結合。“教師不但要使學生學習科學知識,也要通過科學知識生成的過程來培養學生進行探究的基本技能和思維方法[2]。”同時“有別于傳統的科學教育,STS重在呼喚主體的自我意識及情感體驗[3]。”兩種學習是相輔相成的、互相促進的,探究學習可以模擬科學知識生成主體的勞動歷程,體會勞動過程中付出的時間、漫長而耐心的實驗、各種各樣的失敗,道德學習則有助于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情感態度,明白科學的真諦,幫助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實現科學與人生的完整統一。
參考文獻
[1](法)昂利·彭加勒,著.科學的價值[M].李醒民,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187.
[2]王晶瑩.科學探究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5.
[3]陳亦人.STS教育的指向與實踐[J].當代教育科學,201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