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蓬勃發展,當代大學生獲取知識途徑呈多元化和自由化的特點,且由于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的“開放性”和“隱蔽性”,使得學生往往在無意識中接受了各種文化觀、道德觀、價值觀,學生的價值取向、誠信意識和道德素養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利用新媒體技術傳播信息的“隱蔽性”,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隱性”教育就顯得非常必要。
關鍵詞:新媒體 思想政治教育 隱性教育 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a)-0233-01
新媒體是依托移動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等新技術向大眾提供各種信息服務的新興媒體。由于新媒體具有信息海量化、即時性,信息來源隱蔽性、傳播速度快和影響范圍廣等特性,深受當代大學生的喜愛,得到了廣泛運用。各種文化觀、價值觀、道德觀在新媒體環境下碰撞、競爭、傳播。加強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隱性”教育,搶占新媒體環境下馬克思主義教育的新陣地就顯得非常必要。
1 傳統思想政治顯性教育和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隱性”教育的互補性
顯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種公開的手段、公共場所,有領導、有組織、有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長期以來,我國的思政教育主要通過學校思政課程的課堂顯性教育為主,這種教育方式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有計劃性地開展系統的理論知識講解和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具有明顯的針對性,既有利于大學生構建系統的政治、道德、法制等理論知識的科學體系;又可以通過正面宣傳和明顯的意識形態教育,規范大學生的行為規范。這種教育方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對青年學生的人格培養和素質提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新興技術的廣泛運用,知識傳播呈現多元化、快捷化、即時化發展,參與主體平等性凸現,傳統思想政治顯性教育“說教”方式的“單一性”就凸現出來。而借助于新媒體技術,具有一定隱蔽性和滲透性,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隱性”教育恰恰彌補了傳統思想政治顯性教育的不足。而由于新媒體的自主性和“無屏障性”,青年大學生接觸的信息良莠不分,復雜多變,處于價值觀和是非標準形成重要時期的大學生,也需要通過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辨別分析能力。
2 體現“以生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
中共中央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要求“要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從人的思想道德形成來看,既是自身對社會適應性的需求,也是對外界信息的整合與內化的過程,只有符合人的心理需求的教育內容并通過恰當的教育途徑才能被人認識、接受,內化為人的主觀意愿并指導人的日常行為。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受到各種觀念、文化的影響,獨立意識和獨立人格的要求愈發迫切。傳統思想政治顯性教育往往界定了教師與學生的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身份,對學生進行“要求式”的教育,一方面對思想道德的內容進行抽象化、“理想化”的理論灌輸;一方面又要求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被高尚”。不平等的地位和教育目的的“明確性”致使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與“以生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距離。而新媒體特殊的傳播方式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新媒體環境中,較容易建立平等的人格關系,這既是“以生為本”的教育思想的根本要求,也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彼此信任的前提,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傳統思想政治顯性教育中學生的抵觸情緒。利用新媒體寬松的環境,構建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彼此尊重、信任、和諧的關系,以學生感興趣的隱性教育方式,從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入手,促進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生活的特點和社會現象的本質,引導學生實現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和思想道德素質。
3 有利于大學生思想道德的長期性、持續性發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思想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頭腦里固有的,而是客觀現實在人腦中的反映,沒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反映。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與發展是內在轉化過程和外部制約影響的結果。一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是不能由認知直接轉化為行為的,期間不僅要經歷知、情、信、意、行五個階段的內化過程,還要受到外部的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即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就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在客觀外界條件的影響與主觀內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協調中產生、發展和變化。在這個過程中,隨著外部社會環境的變化,尤其是物質環境、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的變化,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也會受其影響,呈現長期性、復雜性的特性。而校園生活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相對短暫的,學生在學校接受的思想政治顯性教育也是相對短暫的。在這種情況下,以新媒體為媒介,把社會環境與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人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在“無意識”狀態下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文化、道德、法律等實踐活動,逐漸把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滲透到人的行為、意識中,完善學生的道德自律,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長期性和持續性發展。而由于新媒體環境下的隱性教育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更為隱蔽,學生往往在新媒體環境下,“無意識”獲得某種預期外的思想道德觀念,這種方式獲得的思想道德觀念往往更具有說服力,更能促使學生在實際踐行中遵守。即使學生已經脫離思想政治顯性教育階段,也會在與社會環境的內在轉化過程中,遵守“既定”的思想品質和道德觀念。而新媒體的“無處不在”又恰恰能保證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長期性、持續性發展。
4 結語
我們可以發現,在新媒體環境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隱性“教育必不可少,尤其是在多媒體技術蓬勃發展的時代,只有充分認識、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加強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的隱性教育,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以更加生動、更加合理、更加科學、更加人性的教育方式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激發大學生把社會、國家對他們的思想道德要求內化為“自我”的道德需求,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夏立軍,華敏.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整合[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9(6):110-113.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2004(8):3.
[3]黃松柏.論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與發展[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1):38-39.
[4]張宇.試論隱形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運用[J].神州,2012(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