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學結合是以學校為主體,企業和學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訓練學生的教學模式。工學結合是培養學生技能的重要途徑,是中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優勢。本文主要論述機械專業的工學結合模式的教學改革,對相關問題提出建議。
關鍵詞:中職教育 機械設計 工學結合 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a)-0151-01
工學結合模式是一種將學生與工作結合起來的教學形式。“工學結合”的教育培養模式是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特別機械工程類專業應聯合更多的校外企業加入到這一教學工程之中,把“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因此,要進行專業調整、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1 調整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
在課程體系設計時應緊密結合社會和企業發展需求,對實習教學內容重新進行審視,選擇和調整,加強實用性,建立理論與實踐相融合、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形成適應新興產業、新職業、新崗位的校本課程,建立教材開發、應用和更新機制。制定出適合“學習理論知識,提高職業技能,培養創新能力”的教學計劃內容體系。要不斷對教學體系和內容進行改革創新,只有不斷創新,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在實踐教學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及時更新實訓教材的內容,加快完善實訓教材體系,真正做到理論與實習并行,知識與技能并重。從而提高學生們的生產意識與綜合能力的鍛煉。
2 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教學
機械專業的課程教學當中有很多的內容,諸如機械制圖、機械原理、機械零件等,在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創新的過程中,切不可忽略任何一項,堅決做到平衡發展,做到教學方法多樣化,而實施內容則有以下兩點可供參考。
(1)采用多種方法來開展理論和實踐教學活動,針對不同的課程采用崗位教學、場景教學、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項目教學、情景模擬教學方法等先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有被動接受變主動學習,激發學習興趣。通過教學實習、頂崗實習來達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2)改變傳統的靜態課堂教學模式,通過課堂內的開放式教學與課堂外的輔助教學、參與工程建設的現場教學、請企業專家開講座的互動教學等動態教學方法相結合,使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學習有效地融為一體,充分貫徹“學中做,做中學”的技能培養思想。在實踐中教理論,在工作中學技術,提高職業素質。實踐證明,只有積極倡導“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為依據、以能力為本位”的中職教學理念,才能提升專業教學水平,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效率,增強畢業生的就業能力。
3 堅持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道路
實踐證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模式是中職院校目前辦學定位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徑,他的前提是建立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和有效的合作辦學機制。
(1)采用半工半讀交替式人才培養模式。
學生一段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一段時間到企業參加實踐,輪流交替進行。真正做到了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切實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其中學生的生產實習時間不少于總學時的一半,使得學生畢業后能盡快勝任崗位工作。
(2)轉變辦學思路,搭建校企聯合辦學平臺,校企合作資源共享共建教學基地,由學校“關門辦學”轉變為“開放辦學”,“教,學,做”融為一體,強化技能型和實用型人才培養。
企業為學校提供建設經費及學生頂崗實習相應報酬,積極落實學生頂崗實習責任保險政策。而學校則按企業制定的標準設置課程、安排教學。把學校教育融入到行業企業之中,把企業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到學院,達到了中職院校與企業共同進行人才的培養的目的。
(3)開展“校企互融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互融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簽訂用人訂單,全方位深度融合,做到教學計劃共訂、資源共享、教材共編、學生共同培養。企業投入資金、設備和人才資源,學校組成教學與管理團隊,聘任企業高技能人才和社會能工巧匠任教的機制;聘請行業企業專家和管理者參與學校建設、教學和管理。它即提高了學校教學質量,又滿足了企業的實際需求,同時,解決了學生的就業問題。
4 提高教師的“雙師”素質
教師的能力決定教學的質量,而教師的專業水平、實踐經驗和教學方法是能力的基本要素。由于職教學校的老師,多是普教體系培養出來的,教師的專業經驗和經歷欠缺,實踐動手能力欠缺,因此把師資的職業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職教才能真正辦出特色,才能更好地培養服務經濟建設的技能型人才。
(1)完善教師培訓體系。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頂崗任教、到職教師資培訓基地培訓。促進教師專業理論與生產實踐的有機結合。引導教師積極學習專業知識,苦練操作技能,努力達到善“講”會“做”、一專多能,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教學水平。
(2)外聘企業的技師與“雙師”型教師結為師徒關系,形成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在技術進行傳、幫、帶,盡快提高教師的實踐技能。
(3)通過加大“教師聘任制”力度,深化學校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學校的激勵機制激發教師的職業責任感和職業興趣,逐步將教育技術能力納入職業院校教師資格認證與考核體系,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
(4)以職業道德為核心,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促使教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強化自我學習意識,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工作重心,以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為己任。
5 改革學生的評價體系,積極推動以學分制為核心的教學制度改革,建立“學分銀行”
(1)德育學分。
在校學習和在企業實習期間的綜合表現學分。
(2)課程學分。
必修課學分、選修課學分、企業實習學分。其中企業實習學分包括操作考核學分和過程評價學分。
(3)職業資格證學分。
職業資格證是中職學生畢業證發放的前提,實行雙證書制度即可保證教學質量,又為學生就業提供了保障。
總之,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和中等職業學校基本的教學制度。工學結合模式是職業人才培養即經濟又合理的模式,我們在實施工學結合模式時必須改革與創新。要以更現代的管理理念去適應這種新的模式。
參考文獻
[1]周琴.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現狀和發展趨勢[J].機械,2010(7):64-66.
[2]耿潔.工學結合模式實施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8):13-15.
[3]周文玲.基于職業崗位分析構建專業課程體系的探索[J].陜西教育,2009(4):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