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學結合是工作和學習相結合的教育模式,要求學校與企業緊密聯系,注重學生的工作過程知識的培養。高職院校內涵的提升,必須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促使院校在專業建設、實踐體系、管理制度和人才培養的建設與發展方面承擔服務經濟和現代產業體系,適應區域經濟特色,才能真正的培養出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
關鍵詞:工學結合 校企合作 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a)-0023-02
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因此以職業為導向,充分利用校、企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把課堂教學轉化為產學做一體化教育和直接獲取實際經驗的校外工作有機結合,貫穿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之中。“工學結合”是將學習與工作結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體是學生,內涵是指學校與行業、企業合作辦學,主要是在學生實踐教學環節上,在學生就業和行業、企業用人上合作辦學,做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1]。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校內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據專業教學的要求系統學習,同時在校外根據市場的需求以“職業人”的身份參加與所學專業相關聯的實際工作,利用“三明治式”或“二元制”等模式,把教育作為整個社會生產的一個部門與環節,把教學與生產實際相結合[2]。
目前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畢業生與企業需求脫節的問題已經引起廣泛關注。依托“工學結合”,高職院校積極主動地更新觀念、創造條件、推進工學結合體制機制創新,搭建學生、企業、院校的橋梁,才能實現三方共贏的良好局面。工學結合的提出,不但是我國高職教育內涵建設的切入點,也是高職教育內涵提升的有效途徑。
1 “工學結合”關聯人才培養模式
實踐證明,傳統封閉式的單向思維培養模式遠遠不能滿足新型高職教育的要求。形成一套成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工學結合根植于人才培養模式,本著實踐性、開放性、職業性,融合在辦學理念中(見圖1)。人才培養模式將基礎能力、關鍵能力和核心能力三個層次的培養目標結合發展,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強調“市場”,強調“應用”,培養高級技術人才。人才培養的價值取向以“實際、實用、實踐”為基礎,強調技術教育,強調應用能力的培養。
2 工學結合創新實踐
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環節,“工學結合”是保證高職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實施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可以充分發揮教育資源社會共享的優勢,使職業人才培養更具有開放性、科學性和針對性。“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呈現出三個主要特點:高職院校突出職業能力培養;院校為產業服務;企業參與育人的全過程。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中,“工學結合”主要體現在下面三方面。
2.1 教學環節的“工學結合”
高職教育目的是培養在生產現場從事成熟技術的應用和運作的應用型人才。以適應區域經濟為前提,增強特色,從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中,就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主線。職業能力不再只是簡單的職業操作和動手能力,而是包括與職業相關的一切能力與素質,是主動適應區域經濟、企業行業的職業能力。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貫穿于基礎素質、職業基礎、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之中。
(1)突出職業能力主線。
高職院校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學習與就業相結合。體現為職業核心能力的學習、培訓過程與工作行業、崗位結合,構建“邊工作邊學習,為工作而學習”培養模式。學生在各教學環節中得到崗位能力的培養,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工學結合”突出的是技能本位和實踐性原則,在課程開發過程中就要注意與原有的舊課程體系的區別(見表1)。課程的設置,必須基于“工作過程知識是一種‘有效知識’”這一認識。強調把工作過程知識作為一種概念性工具,設計一種以崗位過程為導向的新課程。學校與企業密切合作,共同開發和整改教學課程,共同組織落實在教學計劃中保證必需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理論,將課程的內容與課時安排進行合理有效的整合。(見表1)
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完成專業學歷教育獲得畢業文憑之外,必須通過與其專業相銜接的國家就業準入資格考試并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把學歷教育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體系銜接起來,以職業能力和職業資格標準為核心,突出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掌握工作崗位最新的工藝和技能,將其貫穿于學歷教育的全過程,以此來完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
(2)強調職業技能培養。
圍繞人才培養模式,樹立人才培養質量的課程建設,實施課程改革工程。按照“大專業、多方向”方式設置課程,鼓勵課程的設計、開發和整合,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初步形成以學生職業能力為中心,以職業技能和綜合素養為主線,公共課與技能培養相結合的模塊化課程教學體系。
加大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改革力度,成立實訓部,并有專門負責人統一組織學生實驗實訓的開展與考核。在實習實訓方式上,課程實訓摒棄驗證性實驗而以項目實驗、創造性實驗為主,增強學生創新能力和學習主動性;各專業每學年都在校內實訓基地以周為時間單位進行綜合強化實訓。同時建立實踐教學體系。
多方位、多渠道走校企合作之路,擴展“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聘請企業相關技術人員或人力資源部門領導參加專業建設委員會,共同制訂教學評價的方法以及學生校內實習和校外頂崗實習中的日常管理,及時解決雙方在合作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問題。同時,安排相關人員到企業中去做調研,與企業合作,讓企業參與畢業生就業工作安排,明確企業所需要的人才類型。
2.2 校企合作的“工學結合”
學校以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為前提,依托地區特點,按需辦學,瞄準企業技術進步的前沿,開展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針對崗位或崗位群設置新的專業,搞好專業發展規劃,優化專業結構,形成特色專業,完成專業與行業的對接。并且校企合作要辦就辦好辦大,辦出專業特色,建設有本校本專業特色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根據合作深度和力度存在多樣性。
(1)初期合作——接觸期。在校企合作初期,雙方處于試探階段。往往校企合作需要小力度的工學結合方式體現。現階段,工學結合體現在學生初步參與到企業小型項目制作、參觀和生產認知實習中。比如,以企業需求掛名舉辦各類職業技能競賽,從競賽中企業一方面加深溝通和了解;另一方面企業可以優先挑選合適人才。組織學生到行業企業中參觀和短時間實習,了解企業的流程和操作。
(2)中期合作—— 深入期。校企合作初期愉快后,往往企業同時也有加深校企合作的需求。目前,中國雖然是人力大國,但是企業卻為學校不能培養合適的人才而煩惱。校企合作讓有遠光的企業看到一個靈活機制的學校可以為他解決社會招聘和校園招聘的一系列問題。此時校企合作方式多樣,工學結合主要體現為企業提供訂單式培養方式、頂崗實習、畢業實踐等方式。學生通過到企業頂崗實習、項目教學以及訂單式培養等方式提前進入工作崗位。
(3)深度合作—— 融合期。前期校企合作讓企業得到適合的人才。如果合作愉快,校企合作往往進入深度合作。包括,廠中校、校中廠、教學企業的發展,利用企業發展和擴大學生實訓實習的場所,既為“工學結合”提供穩定的環境,又可以以對外培訓或對外承接項目等形式為院校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企業可以幫助教學企業的開展,提供設備和生產線,提供工程師和技術支持。院校積極滲透社會行業,為產業服務。“工學結合”使院校在教學的同時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工學結合達到高潮。課程體系靈活,學分制的實現,高級證書的獲取為工學結合創造了極好的條件。此時,高職院校不但可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可以加強科研力量,探索產學研相結合、校企攜手合作的發展模式。
高職院校為產業輸送專業技術人才,為企業訂單式培養,解決部分行業技術人才短缺的難題;同時也為社會提供科技成果,通過科技成果的轉化為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傳統產業的改造提供科技支持。由于國家高職教育政策的引導,學校可以為企業爭取相當的地區政策和待遇,方便企業申請省市財政和科技支持,也促進教師下到企業,直接參與應用技術項目開發,提高教師專業技能。
校企的融合,是“工學結合”做大做強的溫床。真正體現到專業體系、課程體系的改革,專業以行業背景為支撐,課程以工學結合課程為主,師資以校企工程師為核心團隊。
2.3 學生主體的“工學結合”
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工學結合就不可能取得預定的效果。工學結合必須“以人為本”。無論校企合作到哪個階段,對學生來說各種方式都是職業技能和素質的逐步提高。通過“工學結合”,讓學生定位準確,目標明確,同時,思考明白學業、就業、職業、事業的關系,自覺把個人的專業學習、就業能力、職業生涯、事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有的專業,還要根據學生工作、學習的需要,打破白天上課、晚上復習、周六周日休息的傳統學習方式,沖破學期、學年制的束縛,甚至取消學期、學年制,按照企業實際工作季節和工作周期安排學生的學習與工作[3]。
“工學結合”有利于發展辦學特色,有利于把高職做大、做特、做高。即利用“工學結合”擴大就業,擴大辦學規模,增加效益;利用“工學結合”以特色占領市場,辦出品牌質量;利用“工學結合”創造條件爭辦應用性高職,提升辦學檔次和水平。高職院校作為教育與社會的銜接,起著越來越關鍵的作用。同時,實行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不僅提高了學校的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而且為企業提供了現實勞動力,充實了企業的生產力量,緩解了當前企業技術工人緊缺的狀況,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校企“雙贏”局面。
參考文獻
[1]閆金奎.淺談“工學結合”教學模式[J].出國與就業,2011(10):243-243.
[2]肖化移.工學結合的理性思考[J].青年論壇,2006(5):12-15.
[3]王成方.創建工學結合模式下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08(Z3):61-62.